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書籍 > 經典勵志書籍《存在和虛無》

經典勵志書籍《存在和虛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存在與虛無》,法國的讓·保羅·薩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 1905-1980) 著。其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面:對存在的探索(導言);虛無的起源;自爲的存在;我和他人;擁有、作爲和存在。作者深刻闡釋了存在和虛無的辯證關係,對存在和虛無的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論證。它是一部關於存在主義代表作,在哲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經典勵志書籍《存在和虛無》

內容簡介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爲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後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爲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爲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係,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並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這也是“現象學本體論”的落腳點。

本書出版於1943年,此書的出版宣告了作爲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他對世界的理解。全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虛無問題;第二部分論述自爲的存在;第三部分論述爲他人;第四部分論述擁有、作爲和存在。

這部著作的確具有獨特價值,它是自黑格爾以來新的精神現象學。薩特終於找到了解決自己根本難題的哲學,那不是任何一種現成的哲學思想,而是他自己經過十年探索得出來的。

他的哲學主要思想來源,從傳統來講,一個是胡塞爾的現象學,一個是笛卡爾的理性哲學。而更多的是他自己對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關於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也關涉到他同女人的關係、愛情、性慾、肉體……他把這一切都揉和在一起,以一種哲學體系的形式表現出來。

作者簡介

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於巴黎,法國作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19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後任中學哲學教師。1933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系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應徵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次年獲釋,後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

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薩特出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喪父,從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開始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學時代接觸柏格森、叔本華、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1929年,獲大中學校哲學教師資格,隨後在中學任教。1933年,赴德國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哲學,接受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回國後繼續在中學任教,陸續發表他的第一批哲學著作:《論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緒理論初探》、《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學鉅著《存在與虛無》出版,奠定了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