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端午節微信文章

端午節微信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以下是勵志網帶來的以下是勵志網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希望大家喜歡。

端午節微信文章

端午節微信文章【1】:又是一年端午時

又是一年端午時。每每到端午節我便更加思念一個人,想念我的母親,還有母親的忌日。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這景緻無論怎樣的旖旎,怎樣的讓人留戀,也終將歸於平淡,甚至慢慢忘卻。但是,有種感受不但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淡忘,反而更加沉積凝重。這就是母愛。

一眨眼十四個春秋。那是在1999年的春天,母親確診爲肺癌晚期,這是我母親去世時的那個端午母親和我才知道的。當時只見父親一夜只間蒼老了許多,聲音也沙啞的說不也話來了。必竟父親母親都剛剛50歲呀,家裏如同塌了半邊天似的,感覺到以後全部的壓力只有我父親一人承擔。

當時我已經23歲了,剛畢業沒多久,還沒來得及工作,母親拖着已被病痛折磨的疲憊身軀拖親朋好友給我相親。前後也相了幾個,不過都沒成。其中有一次在外實習的我,提前一天帶着母親拖人介紹的女朋友回家過二月十五家裏的春會,當天晚上母親對我帶回家的女朋友格外的親切,對我的女朋友當成自己女兒一樣噓寒問暖,當時家裏的氣氛很溫馨。第二天下午臨走時,因爲我的任性和母親發生了口角,父親和母親所說的話全拋在了腦後。後來父親專程來單位找到我語重心長的說:“你也老大不小了,以後也該改改你的脾氣了”。父親在鄰走的時候說“有時間回家一趟給你母親道聲歉”,他說完轉過身騎上自行車走了。轉身的同時眼中流露出了無奈的目光,往日筆挺的背景現在也略顯駝背,。當時的我也沒有專程回家給母親道歉,現在想起來還後悔我當時的衝動。

母親不知道自己的病到底有多嚴重,我只覺得和往常一樣看看就會好的,心中默默期盼着母親早日安好。因爲父親從沒把母親的病給母親和我說明白,每當母親問起時,父親總是騙母親說 “小病,再看看就會好的,你這次的病得需要些時間,不過很快都會好的”。母親很相信我父親的話,因爲我父親從來沒騙過我們,也包括這次。每當說這說的同時,我發現父親的眼神和往日的異樣,父親有時還偷偷的摸去眼角的淚水,當時的我看不懂。

“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曲,是我在家陪母親最後時光母親最好聽的一首歌曲。母親當時經常讓我用錄音機放給自己聽,放給母親聽的時候自己總喜歡斜靠在藤條椅上陶醉於音樂旋律之中,陶醉於家的溫馨之中。這個時候我不忍心打擾母親,這能暫時讓母親忘記病痛帶來的折磨。可是往往一首歌曲聽不完就喊我幫着扶起來坐在那裏,有時還讓我扶着站起來走幾步。這其間,曾好幾次我父親放學回家向父親誇我長大了,懂事了。這就是母愛。她在你身上奉獻的再多,不索取一點點的回報。當現在每每聽起這首歌時又讓我帶到了那個時候,想起了那時的母親、那時的母愛、那時母親倒在我懷裏的端午節。那是我心痛的回憶,時常在夜靜的時候想起母親的一舉一動,一笑一眸。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在我身邊重現了。1999年6月18號(端午節),這是我母愛的終結,母親離我們而去。

母親離我們而去是在那個端午節,那個端午節給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這個家又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給這個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又賦予了我新的回憶和懺悔,是對母愛的回憶,是對母親的懺悔。時到今日我才知道,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不是你所擁有的物質,而是陪伴在你身邊的人。

隨着年齡的增長,當初的那份任性和叛逆,被歲月消磨得蕩然無存,從而心中多了一份淡然。光陰把我曾經的任性、叛逆化作了痛的回憶。歲月撫平了青春的躁動,鑄成一個成熟的我。憶當時,總有一個老是跟我喋喋不休的人卻現在總想跟她過下去。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實現了,是我內心一條悲傷的河。
 

端午節微信文章【2】:飄香端午情更濃

這是記憶中飄香的端午,放在心裏溢滿了馨香,今兒把艾香散飛,凝成一隻糉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題記

青青艾香飄端午,濃濃情思糉是情。此情此景九州同,萬家歡樂樂萬家。

端午時節梅雨紛飛,龍舟競渡江河湖海。急鼓聲聲震天響,萬水千山“糉”是情。一年一度的龍舟節,糉子節,在中國神州大地各處沿襲上演。端午趣事,還是童年時最爲好玩,我的思緒又隨着糉香,回到了歡樂的兒時記憶深處。那裏有我可愛的家鄉,歡樂的童年往事。艾葉青青門前掛,糉香濃濃四處飄。憶起童年家鄉事,幾多歡樂幾多情。

每到端午,在我們家鄉,那天,家家戶戶都是要在門前掛上青青的艾葉菖蒲和別的叫不出名來的青藤避邪祈福。我們小孩子們最爲高興,因爲可以名正言順地爲家裏做點事啦,我們成羣結隊,興高采烈地上山採青,把那一簇簇綠色青翠的散發着草木清香的艾葉菖蒲等青藤採下來,順手用一根青藤綁起來,紮成一小捆,拿一根樹枝或竹枝穿插着,兩小夥伴一組,快樂得像只小白兔般,一蹦三跳地往家中趕。然後把摘來的艾葉等青藤分了,因爲不夠高,拿上個小板凳墊在腳下,把採摘的艾葉菖蒲掛在自家的門前,那綠色青翠的艾葉,散發着濃濃的植物天然香味,好聞極了。我們小孩子家家串門,看在眼裏,喜上心頭,也爲那些獨居老人家門前掛上一把青青的艾葉,以表節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媽媽便要把白天摘來的艾葉、柚子葉、長命草等我不知名的葉子煲成水,用來給我們一家人洗澡以驅邪。在那時只覺得用這些葉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沒想到可以驅邪什麼的,只是晚上倒是沒有那麼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膚了,哈哈,睡覺也香甜了。這種傳統,到今天媽媽每逢過年過節的,都會像以前那樣,到青草涼茶鋪買來給我們弄葉子水來洗澡。只是現在遠離了鄉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採摘的樂趣了。童年端午樂趣,也唯有在夢裏依稀了。

端午節還有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包糉子了,那時我們家鄉人包的糉子,不像今天那麼多種類,只有那種純純的家鄉口味,唔,特別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種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糉子的材料裏。做成的糉子,味道獨特,輕咬一口,滿齒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這是家鄉的味道,愛極了。如果你偏愛吃甜點,則可剝了糉子,輕沾白沙糖,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包糉子時,我們小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哈哈,因爲不在包只在吃,那時的我們確實是好吃的,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平時沒有什麼好吃的,逢年過節的,就最高興了,因爲有好吃的在等着我們了。不像現在的小孩子,吃什麼都是長不好,也不知吃什麼叫滋味,像童年的我們,吃嘛嘛香,多簡單多快樂的童年啊,嘿嘿……

還記得我奶奶,最愛吃這個糉子了,那時,我們一家圍着奶奶團團坐着,嘴裏邊吃着香甜美味的家鄉糉子,邊聽奶奶絮叨着南湖老家鄉的往事。奶奶也懷念舊時往日,只是老家鄉南湖,因築了水庫,已成了泱泱的水之國。據我奶奶說,她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太婆婆了,一到端午,也是忙裏忙外的,給兒孫們包上美味的糉子。居然還有鹹蛋肉糉子,我爸爸小時候吃過,據說可香了。輕嘆一聲,奶奶輕咬一口手中的糉子,眼光微微閃着淡淡的幸福,彷彿在吃着太婆婆當年香香的,無可替代的糉子了,引得我們也直流口水。糉子還是糉子,只是吃在嘴裏,心裏憶念着已故去的親人,那永留人世的血脈親情,在這個糉香飄飄的端午節,有着濃濃的思緒飄着,天上人間糉(總)是情。

奶奶也會給我們講端午節的故事,說農曆五月五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我們家鄉習慣叫五月節。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是爲了記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終生憂國憂民,卻屢遭排擠陷害。一紙《離騷》,滿腹經綸,終化泡影。最後,詩人竟魂歸汨羅江。後來,爲記念屈原,端午節也叫“詩人節”。

猶記得前些年,和父母同住的時期,一到端午節前,家門前那條清清的新豐江水,就會隔水傳來,那鼓聲陣陣,吆喝聲聲,“咚咚,一二,咚咚,一二”的齊聲同氣的劃漿聲勢。那漂流在江河上紅的,黃的色彩鮮豔的龍舟隊伍,在記憶的長河中,永遠難忘記。有一年賽龍舟,天空飄灑着龍舟水,爸爸帶着我們,奔走在沿江路,追着龍舟跑。龍舟在水上,我們在岸上,觀衆無數,都在隔岸吶喊助威。儘管天空還飄灑着雨,我們亦不管不顧,只爲這一年一度熱鬧的端午龍舟賽。

中國的端午節,有着濃濃的歷史文化,神州大地上,在端午節前後,便有着濃郁的傳統節日風味。端午節對於我,也有着別樣的情懷。懷念家鄉,懷念親人,似乎總是在特定的節日裏更加的浮現在眼前,鑲嵌在心裏。

飄雨的端午,飄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飄來了端午時節的快樂往事,原來美好的事物在我記憶深處從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掛在家鄉門前的艾草青青還有那家鄉獨特的糉子飄香……在我的記憶長河裏永遠都是鮮活的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艾草青青,糉香濃濃。情思飄飄,思憶綿綿!最是一年端午香!在這個飄香的節日,每座城,每顆心裏,都溢滿了濃濃的端午節味道,在此,祝福親朋好友們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微信文章【3】:端午節的淡淡情思

飛絮悄然隱沒在濃濃的綠蔭中,綠色開始濃重起來。最早的`那些花在幾場漓漓落落的小雨裏散盡,下一場花事不久便會繽紛而來。

一些果實,隱約在枝頭,搖曳着芬芳的五月。記憶裏那個五月的節日,此時姍姍而來,

北方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糉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願,在幼小孩子們的心裏有了關於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直到自己長大了,做了母親,又把這些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們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們似乎什麼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我們這樣的大人有什麼意義。

五月裏的這個節日,在我們這裏叫五月節。一直是記憶裏那個溫暖,淳樸,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繫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繫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裏幸福的標誌。院子裏的臉盆裏,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進鼻孔,清爽,還有那麼一絲芬芳。媽媽忙着早飯,五月節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的習俗。五月節,這個節日應該是意味着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是從初一開始的。初一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繫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裏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裏面裝着香草,隨着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爲我們縫製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籤粗細,用紅線纏繞着,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後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現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後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糉子,划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樑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着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爲了紀念什麼,他們只是延續着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爲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我們小時的五月節不能缺少的是自己親手疊的葫蘆。也最樂於做這個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紙,經過幾道繁雜的工序,放在嘴邊,用氣一吹,就成了一個裏面空着的立方體,還帶着兩個或四個靈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針串上半尺左右彩條紙,一個完美的葫蘆就做成了,盯着母親手裏的彩紙靈巧地翻來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親的指點去做。時常爲了一個葫蘆,要練習半天,疊完了又拆,然後再疊,才能七擰八歪地疊成一個葫蘆。再從自家的樹上折下一小節樹枝,把葫蘆三個或五個栓在樹枝上,插在窗戶和大門上,翠綠的樹枝間飄着五顏六色的葫蘆,這是北方五月節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風景。那些花花綠綠的葫蘆隨風飄起,彷彿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災禍擋在外面,我們在親情的呵護,祈願裏,幸福而安寧。

我想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裏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地拽着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如今,又到了這個節日,徜徉在街邊,看不到手疊的方方正正的葫蘆,還有那縫製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種溫馨的喜悅在心裏淡了,遠了。年紀大了的母親也已經不再親自疊葫蘆和縫製香荷包了。看着這些機器作出的葫蘆很漂亮,那各種的樣式也是手工疊不出來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時尚。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種親切和質樸,包括那記憶裏散發着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種香味已經變的有些枯燥和飄浮。

畢竟,有一些記憶也漸行漸遠,然後淡去消失。歲月的年輪在一年年遞增,而歷經過那種溫暖我們,已經牽着如自己那時一樣個頭的兒女們,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懷着心底的眷戀,淡然行走在季節濃郁的風裏,時光靜淌,而我們的溫暖依然在心裏。

無論季節遠近,芬芳的節日依然還會如期而至,疊加在歲月的長河,蜿蜒綿長,靜謐無聲。我們守在與這個五月相約的路口,用目光裏的餘熱,溫暖掌心的記憶。在一份平淡的相守裏,靜靜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溫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