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演講稿 > 失敗的女王給哈佛同學講勵志的演講稿

失敗的女王給哈佛同學講勵志的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Oh my goodness!我竟然在哈佛!

失敗的女王給哈佛同學講勵志的演講稿

5月31日.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在哈佛的第362個畢業典禮上以這樣富有激情的標誌性方式開始了一場精彩的演講。上臺前,她獲得了哈佛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演講一開場,一向被媒體冠以榮譽和財富象徵的奧普拉坦承自己有過不少遇到瓶頸和感覺失敗的時刻,我今天有個心願,希望我將要說的這些話能給所有曾感到卑微、弱勢或生活一片狼藉的人帶來一些鼓舞。

挫折不可避免

19歲時,我上了電視。1986年,通過不懈努力,我又推出了屬於自己的電視節目《奧普拉溫弗瑞秀》。雖然我參加比賽時很緊張,但在我自己的比賽中,我不斷逼迫自己儘可能地提升。最終我做到了最好,並堅持了25年。

《奧普拉溫弗瑞秀》播放了二十多年,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當人站在某一高度時,就又會尋求改變,去開拓新的領域,新的突破。2011年9月,我結束了脫口秀生涯,創立了自己的網絡:奧普拉溫弗瑞電視網。一年後,網站卻因爲判斷失策、不停地換人、收視率低等問題,幾乎被所有媒體認爲是失敗之作,這也成了我的職業生涯中最困難的時期。我仍然記得有一天我打開《今日美國》看到標題:奧普拉,不僅僅站在自己的OWN(奧普拉溫弗莉電視網)上!對比當時成功的激動人心和現在的失敗境況,我感到很沮喪,很尷尬。

可就在那時,我接到哈佛校長的電話,他邀請我來這裏演講,我很驚訝。居然讓我給哈佛的畢業生做演講?面對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會涌現無數成功者的哈佛畢業生,現在如此失敗的我,能給他們講什麼?

掛了電話後,爲了讓自己冷靜下來,我跑去衝了個澡。這時候,我突然想到某首古老讚美詩中的一句話:不久清晨就會來到了。可當我腦海裏閃現清晨的情景時,我卻感覺自己被困在一個洞裏。這時我又想起一句話:困難只是暫時的,麻煩總會有結束的一天。然後我想,我會將這一頁翻過去,我會好起來的。今天我要站在這裏告訴你們,我已經扭轉了電視臺的局面。所以,是你們給了我動力,謝謝!

無論你上升到什麼高度,取得多大的成功.挫折總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沒有失敗,失敗只是試圖將我們的生活移動到另一個方向。當你被困在一個洞裏,感覺失敗了,你一定很沮喪,很害怕。這時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思考:你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你的人生法則是什麼?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然後你就會找到答案。生活的真諦在於內心道德和情感的修煉,它會告訴你往哪個方向走,選擇哪條路。所以,請果斷地前進!這是今天早上Nagy教授跟我說的。也是我想跟你們分享的真理。

慢慢明確的人生目標

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你需要有一張名片。當招聘者看到你的名片上寫着哈佛。他會立刻坐直了身子。說:他在哪裏?帶他進來。這是一張奪人眼球的卡片。因爲哈佛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律師、議員、CEO、科學家、諾貝爾和普利策獎的贏家或深夜脫口秀主持人。

雖然你出場時的名片很厲害,但人生更重要的挑戰不是你在簡歷中寫你完成了什麼,而是要寫一個關於你想成爲誰、爲什麼要做這些的故事。這樣,當你在跟別人說故事的時候,人們就不會僅僅注意你的頭銜和職位,而是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和意義。

我19歲的時候,我並不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直到1994年,我採訪了一位小女孩,她積攢下自己的零用錢,最終籌集了一千美元,用來幫助窮苦人民。做完節目後我想,這個小女孩只用了一個罐子和一顆愛心就做了這麼偉大的事。那我是不是也能這麼做呢?於是,我向我的觀衆收集硬幣.一個月內,我籌集到了三百多萬美元,並將這些錢用於幫助美國各個州的窮困學生上大學。這就是天使網絡的開始。

天使網絡帶給我的不是每天在電視上做節目.而是幫我找到了做採訪、事業、商業和一切慈善事業的目標和意義。我對觀衆說:無論你在哪裏.處於什麼階段,獻出你的時間、金錢和才華做你能做的事。很多觀衆做到了,他們用他們的仁慈儘可能地幫助了更多的人。如今在12個不同國家,我們建了55所學校,恢復了近300所被颶風摧毀的房屋。而且。天使網絡不僅改變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改變了那些給予幫助的人。它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是誰.無論我們是否相信,我們都有可能出於共同的目標和努力,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變得強大。大概到1994年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

所以,不要期望一畢業就能知道自己的人生軌跡。我也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明白,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是要使用電視,而不是被電視支配;我要用電視來感染更多的人,讓我的觀衆發揮出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來幫助他人。

做真實的自己

在過去25年的訪談中,我做了35000多個採訪,當攝像機關閉後,每個人都會轉過頭問我:我表現得OK嗎?布什總統、領導人總統、英雄們、家庭主婦以及各種事件的受害者等人都如此。他們都想知道:我表現得OK嗎?我說的話對你有價值嗎?不得不說,在這25年來每天與人聊天過程中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沒有之一。就是人類活動都有一個共性我們都害怕被孤立,人人都希望自己被認可、被理解。

“哈佛校訓”爲什麼能在中國瘋狂流傳

哈佛圖書館近日再次作出官方回答,指出哈佛73間圖書館並沒有任何一間的牆上有上流傳的所謂哈佛校刀曠或者哈佛圖書館箴言。

我曾經在一篇博客中指出諸如哈佛校訓、西點軍校雷鋒像、美國護照上的威脅語、美國教育代表團訪華後報告、美國小學教師如何上課、美國教師誓詞、美國有素質教育等是美國人完全不明白從何而來的謠言,還特別指出,創作這些謠言的人,大概還以爲哈佛大學跟中國大部分學校那樣,只有一間圖書館,不會想象得到原來哈佛的圖書館有70多間那麼多。不過,馬上就有憤青跳出來罵我,說哈佛校訓就是真的,憑什麼就相信我說的纔對。更好笑的是說即使哈佛校訓是假的,也值得大家學習,云云。

假如那些狗屁不通的所謂校訓,沒有包裝上一個哈佛的頭銜,或者包裝上一個大部分中國人都不知道是何方神聖的威廉斯文理學院(即使這家文理學院在美國可是大大有名),恐怕根本就沒有任何機會流傳。同樣,假如不是說美國護照上面有句話,說強大的美國永遠在你背後撐腰,而是說,南蘇丹護照上面有句話,說強大的南蘇丹永遠是你背後的強大後盾,恐怕除了給大家當笑話看以外,沒有人會想起來轉發的。

其實,這也反映了一個問題:中國人的英語太糟糕了!遠在2002年我在大學教一個研究生班的時候,就竟然有中國來的留學生在寫給我的作業裏面引用哈佛校訓。這東西看來比洪教主的教主寶訓更著名,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爲中國學生的英語程度根本沒有辦法識別這種假貨。假如中國人的英語能力有美國小學二年級的水平,就不會相信美國有哈佛校訓和素質教育這些詞。

哈佛校訓,這樣的東西能在中國瘋狂流傳,還反映了一個問題:中國人太難成功了!成功在中國人當中的定義,要比美國人高非常非常多。中國有個教授說,中國的高考狀元沒有一個是成功的。我從那個名單上看,好多狀元現在都是美國名牌大學的教授。在美國大學當過教授的人都知道,想在名校當上教授,是極爲不容易的,假如三十出頭就當上正教授的,絕對是成功人土之中的成功人士!而這位中國專家竟然說沒有一個成功!

美國一個掃大街的,星期天都能西裝革履到教堂做禮拜,問他做什麼工作的,他會很自豪地說:我掃大街的。相信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掃大街的人有這份自豪感。爲什麼?因爲美國掃大街的人的工資不比一個老師低!在我們學校當清潔工的那位大叔,年薪比我們市長還高。他絕對不覺得市長比自己更成功!

中國首位女“蛟龍”唐立梅:一路受挫不言敗,誓爲祖國“尋寶藏”

一路受挫不言敗,靠打工實現求學夢

唐立梅1981年出生於河北蠡縣北王村一戶普通農家,從小她就勤快懂事。家裏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父母在求學方面給了她和哥哥最大的支持。

上中學後,唐立梅就顯示出了超強的求知慾,她上課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再加上聰穎勤奮,整個中學時代,唐立梅的學習成績一路領先,高三那年,她成了老師、同學眼裏的北大、清華苗子生。

然而,1999年的高考,唐立梅這個好苗子卻沒考出好成績,因爲心理素質太差的她高考前幾天都沒有睡着,最後,唐立梅的分數只能上河北建築科技學院。本想重新復讀的她,因家裏的條件不允許,只得前往邯鄲報到。

一晃四年過去了,唐立梅大學畢業後在滄州找了家勘查公司工作,每天在工地上做地基勘查,一個月600元錢工資。很多次上、下班的路上,她都在默默問自己,難道我就要這樣度過一生了嗎?唐立梅不允許自己平庸下去,一年後,她決定考研。經過刻苦的複習,唐立梅被昆明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錄取。

讀研期間,唐立梅仍沒忘記自己的夢想,她研究生還沒有讀完,就對浙江大學地質專業博士學位發起了衝擊。2007年9月,唐立梅來到了美麗的西子湖畔,進入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在讀研和博士期間,一向艱苦的唐立梅沒有向家裏要過一分錢,全靠自己的毅力邊打工邊學習,甚至向同學舉債完成了學業。

敢下五洋捉鱉,她成爲蛟龍探海巾幗第一人

2010年,博士一畢業,唐立梅便到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面試,並順利被錄取。

2012年4月28日,唐立梅第一次隨團出海進行爲期三個多月的多金屬硫化物探測找礦。科考船從三亞出發,穿行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紅海、地中海,在西北印度洋、北大西洋進行探礦實驗,唐立梅出色完成了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與工作上的緊張、忙碌相比,唐立梅印象最深的是在靠近索馬里海盜活動猖獗的海域作業。5天時間裏,科考人員除了本職工作外,還要輪流晝夜值班,防備海盜的襲擊。隨船出發的6名特戰隊員還教他們進行真槍演練,並驅逐了意圖靠近他們的多艘可疑船隻。

2013年4月,唐立梅得到一個消息:蛟龍號第72次下潛任務即將展開,這次下潛任務將首次增加女性潛航員,參加下潛任務的人員都要進行公開考覈和選拔,消息一出,她激動不已,第一時間便報了名。

經過層層篩選,唐立梅成了女性參選者中唯一的幸運兒。小時候,唐立梅最佩服的是孫悟空,覺得他可以上天入海,大鬧龍宮,而現在自己也能潛入海底探密水下世界了,這樣的機會讓她興奮得三天都沒睡好覺。

平時,除了積極鍛鍊身體外,她還參加了船上蛟龍大學的授課、聽課,瞭解海底生物分佈下潛機會難得,唐立梅不僅要完成自己的地質考察目標,還肩負着生物考察的重任。

三個月準備期很快過去了,2013年9月初,唐立梅隨科考船來到西北太平洋科考區域,下潛日期定在9月7日。因爲蛟龍號沒有廁所,整個下潛過程需要9個小時。因此,下潛的前一天晚上,唐立梅就停止喝水。

7日早上8點鐘,唐立梅就和另外兩名潛航員一起登上了蛟龍號。蛟龍號內部載人直徑2.1米,除了設備,只能容納三人,主駕駛員在正前方的主觀察窗,另一位潛航員守在左舷窗,執行科考任務的唐立梅半躺着守在右舷窗。

隨着蛟龍號快速下潛,艙外越來越暗,艙內越來越冷,半個小時過後,一道閃爍的光從窗前漂過,是發光生物,唐立梅算了一下,一分鐘能有十幾只漂過去,它們像星星一樣一眨一眨,多麼安靜,多麼美麗,這平生所未見的奇景,讓唐立梅目眩神迷

一個半小時後,蛟龍號下潛至2774米深處,此時,探照燈大開,一片白色的細沙在艙外騰起。唐立梅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整個作業過程,她都跪在窗前,拍照、觀察、記錄、讓潛航員取樣。眼前是大塊分佈的結殼、岩石,大片的沉積物,還有各種色彩絢麗奇形怪狀的生物,有像透明絲襪一樣的玻璃海綿,有像蝦一樣爬、長滿六個觸手的海葵,還有兩米高的冷水珊瑚,唐立梅像是購物狂進了商場似的,相中的寶物她都想要。

不知不覺,時間已來到下午3點,這是上浮的規定時間,唐立梅非常遺憾沒能採集到海山的主體玄武岩。玄武岩對研究海山的年齡和形成非常重要,但這個區域發生過嚴重的磷酸鹽化,加上沉積物覆蓋太厚,機械手幾次都只取到表面柔軟的覆蓋層。

唐立梅向海面申請在斷崖處多停留一會兒,只剩下幾分鐘時間了,唐立梅幾乎要放棄採集玄武岩的打算了,突然,她感到機械手取到一塊很結實的東西,湊近採樣籃細看,正是她想要的玄武岩!

平生長進,全在挫折

那時節我剛開始工作,不乏激情,活兒幹得也漂亮,部門經理老邱對我頗爲讚賞,說我有他年輕時候的風範其實他也才四十歲左右,正當壯年。

邱經理出身農家,中學畢業就參了軍,在邊遠的山窩窩裏頭服役,偶然得到機會借調到省軍區,但仍然是個大頭兵。以他的資歷,想要獲得一個提幹或是轉志願兵的資格,難上加難。

眼看復員的日期一天天近了,老邱心急如焚。他當年參軍入伍,就是爲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如果就這樣回家,所謂實現夢想,也就無從談起了。如果是別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多半會打退堂鼓,或是挖空心思尋求捷徑,老邱卻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勤勞和細緻。

農村子弟的質樸和軍人堅忍的意志成了老邱的本錢,老邱在出勤之餘,主動做起了服務工作:每天早起一個小時,將整棟大樓裏裏外外打掃得一塵不染,就連首長辦公桌上的每個茶杯,也清洗得乾乾淨淨,並沏滿清茶。沒有人要求老邱這樣做,也沒有人在老邱自覺做完這一切之後,當面給個承諾,至於是不是有各種異樣的聲音,我沒有問,老邱也沒有告訴我,但努力背後的孤獨與艱辛,是不難想象的。

復員的日子將近,老邱能做的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出勤,認真做服務工作。轉志願兵的名額下來了,老邱的名字赫然在列,有人質疑老邱的資格,首長反問:他是我見到的最勤奮最認真的兵,我們不留這樣的人,留誰?

我認識老邱時,他是公司最資深的高級人力資源師,這段許三多式的經歷,奠定了他成功的起點。

這些年來,每逢遇到挫折或是不順,我都會想起老邱的故事,品味越久,就越覺得此中有真意。

還有一位同事,同樣讓我欽佩不已。

那時我剛到電視臺不久,接到的任務有些棘手要去拜訪的是位謙遜的老先生,他平時深居簡出,幾乎不和媒體打交道,自然也就不便接受採訪。

截稿期日益臨近,仍然是無法聯繫上。我最後只能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去老先生的工作單位堵人。一位熱心的同事見我信心不足,自告奮勇給我掠陣。

堵人是記者的必修課。我們一路過關斬將,找到老先生的辦公室,請求他接受採訪,老人家直言拒絕了。離開的時候,我分明感覺到,他勉強握住我的手,幾乎是將我送出了門外。

我很少遇到這樣尷尬的場面,就在心裏尋思其他採訪對象,並且很快做好了第二套方案,回頭和同事商量,她頭一揚,撂下一句話:我們明天再去!

那陣子天氣不好,連着幾天都是暴雨傾盆,我們淋得一身透溼地找上門去,得到的結果卻半點暖意都沒有:老先生要麼出差在外,要麼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找不到老先生,我們只好從上下四旁入手。我守在家裏整理背景材料,同事負責現場蹲點。幾天之後,資料收集齊備了,老先生單位同仁也被同事磨了個遍,他們有的答應給我們遞送採訪提綱,有的還偷偷把老先生的手機號碼給了我們。

終於,一個雨過天晴的下午,我們在老先生住處不遠的一家咖啡館,成功約到了採訪。和老先生談話時我們才發現,他很認真地看了我們的採訪提綱,也知道了我們這幾天的堵人經歷,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說法,一點都不玄乎。

完成採訪後,當我向這位堅忍不拔的同事表示感謝時,她又把頭一揚:這算什麼,以前採訪一位著名的學者,他拒絕了我18次,我磨了他19次,最後我們成了忘年交。

《曾國藩家書》中說:平生長進,全在挫折。也許真想學點東西,收穫一點經驗,就應該直面逆境,不躲不閃。

“挫折教育”不科學的另一面

近日看一檔婚戀交友類的'節目,感到很有意思。現在的婚戀交友節目很吃香了,許多人都愛看,各取所需,各花入各眼,通過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理反映,已成爲衆人觀察社會,覽視人生,分析情感世界的一個途徑。因爲現在說假話、做表面工夫的人較多,婚戀交友事關人生大事,是人生幾個重要關鍵期的選擇,馬虎不得,隨意不得,吐露的是心聲,表達的是真情,所以較多的觀衆儘管不是自己去擇偶或選擇婚戀對象,但還是喜歡看這些節目。

筆者看的這檔節目不是《非誠勿擾》孟非爺爺主持的那一檔,是另一檔。有一位男嘉賓是學兒童心理學的,人也正經,也顯得很有生活情趣和交往能力。他本來說話、表演一些動作都很正常,但說的一些話就顯得不專業,他說他以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會更多采取挫折教育的方法,使孩子的成長顯得更曲折、更艱辛些。

挫折教育,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挫其銳氣,挫其鋒芒,打其傲氣,去其嬌氣,多少年來都被不少人採用。中國人許許多多搞教育的,搞行政的人,沒有上過心理學的課,沒有讀這個專業,但他們對人的心理揣測,對人的心理判斷,並不是毫無水平的。就說一部《紅樓夢》,把各種人的表現,各種人的話語,各種人的精神世界,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大呼是神來之筆。

挫折教育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科學的一面,像前段時間有一著名的新聞在微博、微信,在成千上萬人中流傳,大意是說一個兩歲的男孩子與粗心的爸爸相互走散了,小孩抱着電線杆哭,誰的安慰、勸告、親暱的舉止都不行,孩子仍哭鬧不止。小傢伙一看見穿警服的警察來了,大叫:警察叔叔快救我,不要讓壞人害我。我們一方面讚歎小傢伙的聰明,表達能力強;另一方面,感到家長們的教育方法,教育指向出了毛病,讓一個天真的、無邪的、充滿稚嫩的小孩充滿了恐懼,害怕陰險,過早領悟了人生的殘酷。他把警察以外的,父母親以外的人都當成披着羊皮的狼,都像狼外婆一樣兇險奸詐,這種教育,能說很明智嗎?!一想起這件事,我們心裏覺得難受,很不是滋味。你不管孩子年齡多大,接受能力如何,都用成人的理念灌輸給他,用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條件要求他,挫小孩銳氣,挫小孩傲氣,挫小孩野氣,在他順利時給他不順的環境,在他得意時讓他難受,在他喜悅時搞得他悲傷,這些所謂的早期教育,所謂的挫折教育實際上變成了一種違反常規的教育,違反心理規律的教育。

有哪一個種植大戶會把小樹苗、小果苗天天拿去大風扇下面吹的呢?有哪一個養雞大王把小雞天天拿去聽鞭炮聲讓它習慣噪音的呢?有哪一個養狗的人把小狗天天拿去長跑一萬米,十公里,讓他練耐力,不要輸在起步線上的呢?有哪一個學打拳的孩子父親,會把孩子不分級別重量,把80公斤級的孩子送去和180公斤組的對手較量呢?一定有這樣的人,但這樣的人一定是不正常的人。

不要動不動就說什麼挫折教育,把激勵鼓舞、引導擱置一邊;不要動不動就說什麼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蓋茨的起跑線在哪裏?他的大學都沒有讀完,根本沒什麼起跑線。齊白石的起跑線在哪裏?連讀書都沒有錢,幾十歲還在木牀上雕刻,畫畫只是副業一樣,毫不影響他的大器晚成。而他們兩位,還有更多的人,包括趙本山、範偉先生,他們的人生起跑線在哪裏?他們的挫折教育又有哪一些?經風雨,見世面,有磨練是對的,但不要人爲地設什麼挫折,這很不科學。

一個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本無可厚非,但一個班主任,一個校領導,就不能隨意用什麼挫折教育去折騰孩子了,我們必須堅持真誠善意的引導,必須堅持鼓勵,激勵,要有正能量的滲透,要讓孩子們成長得陽光些,大氣一些,不要被整得愁眉苦臉,無精打采。更不要被挫得失去了個性,十分圓滑,十分世故,八面玲瓏,把孩子訓練得早熟、老成,這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

可怕的哈佛,可敬的哈佛

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裏,燈火通明,座無虛席

哈佛的博士生,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

哈佛校園裏,不見華服,不見化妝,更不見晃裏晃盪,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理想的證明。

日前,兩張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多學生仍在學習的照片,在網上迅速傳播。

照片顯示: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裏,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圖片配文這樣寫道:哈佛是一種象徵。人到底有怎樣的發揮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爲什麼在哈佛能兌現?

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着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感覺在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說話,無一人不在閱讀或記錄。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製片人謝娟曾帶攝製組到哈佛大學採訪。她告訴記者:我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凌晨2時,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裏,圖書館裏,教室裏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

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學生學得太苦了,但是他們明顯也是樂在其中。在哈佛學習的一個北大女孩跟謝娟說,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並通過考試纔可以畢業。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昏腦脹了。

那個北大女孩說,她在這裏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而且,在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課後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分享你的個人思想,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中的。

謝娟說,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爲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佔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

採訪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時,他說:中國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爲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裏,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

說到中美大學生的比較,謝娟說,我們的學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們講的寒窗苦讀,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苦,帶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過濃厚的興趣。我們的家長和學生認爲高考前是最苦的,不少大學生經過高考的獨木橋後,開始在大學校園裏舒舒服服地等着畢業,上課想逃就逃,考試臨時抱佛腳。

而在美國大學,尤其是精英雲集的大學所要付出的苦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要想變得強大就需要學得更多,練就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毅力。

當美國大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積聚能量,爲步入社會工作做準備的時候,中國的大學生卻長長地舒了口氣,覺得我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國式的教育讓學生在高考前用力過猛,在該儲備能力的階段不僅沒有積蓄能量,反而大量消耗了這種能量。其根源還在於我們的基礎教育。

美國小學是知識的吝嗇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識的數量,孩子每得到一個知識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而中國的小學教育是一個貪婪鬼,把知識當成了免費的黃金珠寶,總是讓孩子直接得到越來越多的知識。

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美國教育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中國教育是讓孩子通過感性認識得到知識,或者直接得到知識。美國教育一個月的知識量只相當於中國教育一天的知識量。相差29天,這29天就是感悟的時間。美國教育通過讓孩子感悟,比中國教育多產生了一個東西:智慧。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多產生了一個東西:創新能力。

哈佛的學生說,在哈佛學習強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煉獄的感覺,對意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如果挺過去,以後再大的困難也就能夠克服了。而中國大學生認爲,終於擺脫束縛,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於是,把大多時間用在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我們在最該學習的時候斷檔了。這就註定了,我們的大學生被甩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