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80後研究生靠賣螺螄粉月賺10萬的創業故事

80後研究生靠賣螺螄粉月賺10萬的創業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4K 次
80後研究生靠賣螺螄粉月賺10萬的創業故事

講述一個80後研究生靠賣螺螄粉月賺10萬的勵志創業故事出生在湖南卻從小在廣西長大的馬中才,對於當地特色的螺螄粉情有獨鍾。螺螄粉是廣西柳州人的最愛,早餐、正餐、宵夜都有人吃它,過節更受歡迎。“自己喜歡吃很辣很辣的螺螄粉。”馬中才第一本小說《黃了青梅》中這樣寫道,他說,在南寧上學期間,就愛上了螺螄粉,給《萌芽》寫的好幾篇文章也提到自己晚上經常以螺螄粉爲宵夜。“對螺螄粉很有感情,不知不覺就寫到了自己的小說裏。”  螺螄粉是起源於廣西柳州的一種風味食品,以江河中的小螺螄和豬骨加以祕製香料熬湯,配以彈性十足的柳州圓米粉,再加上酸筍、酸豆角、鹹蘿蔔丁,還有炸過的花生、腐竹及新鮮時蔬,最後再淋上辣椒油與香油,酸、甜、香、辣、鮮味味俱到。  2008年碩士畢業後,馬中才曾在上海聚星國際擔任編輯,一年後轉戰北京,與蔣峯、範少卿、李海洋共同創立北京地上行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是作家經紀這一塊。成本不大,也不做發行,公司經營狀況卻不盡如人意。當時,和他一樣出自“萌芽系”的郭敬明早做總編了,韓寒也早當車手了,馬中才雖然也出版了8本書,卻沒掙到多少錢。  公司撐了不足一年,29歲的馬中才的第一次創業失敗了。轉折也許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問題。除了暢銷書作家,在中國搞寫作大家都知道,生存就是難題,是繼續寫下去當個有那麼點尷尬的作家,還是不和自己身背的虛名較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做點實際事?  由於身在異鄉帶來的寂寥感,馬中才常常和廣西老家那邊的朋友打電話保持聯繫。有一次他跟柳州的同學打電話,正好對方說在吃螺螄粉,馬中才突然特別想吃。然而這種在廣西極爲常見的食品,在北京卻很不容易找到,馬中才常常從公司或家裏,坐很遠的車穿過大半個城市去尋找那獨特的味道。  馬中才突發靈感:爲什麼不開一家特色螺螄粉店呢?他很快寫了一個方案,並滿懷熱情地懷揣着這份方案尋找投資方。“我想開一個螺螄粉連鎖店,大概需要100萬元投資,但我沒有那麼多錢。”然而,投資方紛紛表示對螺螄粉沒有信心。  沒有錢也要幹。馬中才將“百萬大計”縮減成一份簡單的創業計劃,把近年來寫書攢下的10萬元錢全部拿出,在自己居住的小區裏盤下一個小門面。2010年7月,“螺螄粉先生”在海淀區薊門裏正式開業。  爲了做出味道“最正宗”的螺螄粉,師傅是從柳州找的,所需的小螺螄、酸青筍、酸豆角等食材,都是從廣西運來。“開店時條件特別簡陋,5張桌子,1個收銀臺,1個後廚就是全部,連我一起就只有4名員工。”馬中才說,由於人手不夠,店鋪所有事情都要他親力親爲,有時忙到深夜2點,加上螺螄粉這種食材需要事先做許多準備工作,第二天早上7點就要起來去採購。這樣的創業過程,讓頗有些“陽春白雪”的文青體驗到了“下里巴人”的艱辛。  讓馬中才意想不到的是,小店成了廣西北漂們的思鄉之地,許多柳州人、南寧人、南方人紛紛到他的店裏尋找家鄉的味道,並藉此排遣鄉愁。同時,也有不少外地人通過“螺螄粉先生”,瞭解並喜歡上柳州螺螄粉。  此時,既當老闆又是採購的作家簡直忙瘋了,但是忙碌就意味着那道轉彎摸對了方向,他終於可以不再爲生存壓力發愁了。“螺絲粉先生”平均一天賣出400多碗,營業額在4000~6000元,僅僅開張3個月,投入的10萬元成本就全部收回。  一年後,薊門店有了20幾張桌子,“螺螄粉先生”勁鬆店也開起來了。“薊門店從開張到現在一直非常火,飯點根本忙不過來,常常需要排長隊。”馬中才得意地說。文藝範十足  不發傳單,不打廣告,但有相當一部分顧客口口聲聲說是“慕名而來”,這家螺螄粉店究竟有什麼推廣和宣傳的法寶?其實,小店的紅火也跟微博離不開關係。“多年以後,你會不會想起這樣一個夜晚,那時我們在北京,時值秋季,在螺螄粉先生家門外的空地,支上桌椅,就着燈光和月亮,叫上三五好友,來一碗火辣火辣的螺螄粉,就着漓泉,我們一起喧囂,一起歡樂,一起書寫那些肆無忌憚的青春……”這是馬中才的一條微博。  曾獲得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的馬中才,是個超級文青,將140字的微博寫得生動好玩可謂強項。“每天飯點都能收到訂外賣的私信,最多的時候有100多條私信。”馬中才率先利用微博訂餐,並且幾乎每天都與粉絲互動:“這個豆泡好肥哦,一塊錢三個,划算不?”“勁鬆店今天開始有小螺螄了哦!哪位童鞋喜歡吹的請預定上哦!”  馬中才平時留心觀察顧客,在微博中看到粉絲曬的螺螄粉照片,就會想起顧客到店的場景,用這種方式回覆粉絲的微博,會產生濃厚的親切感。他說:“螺螄粉先生只不過是故事中的一個地點,每天都有各種故事在這裏上演。留心觀察這些有故事的人,展現在微博中,跟粉絲特別有共鳴。”於是在他的微博中,誕生了“螺螄粉先生家的顧客”這個欄目。  馬中才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富有特色的人物展現在粉絲面前,活生生一部微小說。“‘肥腸先生’每次吃粉都要加肥腸,遇上店裏搞活動送小禮物,他會跟我商量能不能把禮物換成肥腸;‘二鍋頭大叔’每次來都要帶一瓶二鍋頭,並且要求我們把米粉煮得軟軟的,煮成像粥一樣。”這些雖是市井小事,卻被馬中才講述的津津有味,充滿了人情味,每條都能產生幾十個轉發量。  作爲“螺螄粉先生”,他結識了許多“吃貨”;作爲作家,他有不少媒體朋友,這讓他在推廣螺螄粉時,擁有了一般螺螄粉經營者所沒有的資源優勢。有了自己無數的粉絲,柏邦妮、蔡駿、吳虹飛等名人都是座上常客,饕餮一番難免要在微博中曬曬。那些大V們吃完習慣性就會點個贊,名人效應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新的吃貨們。“每當有名人@了我,當天的粉絲數都會有3位數的增長。”隨着螺螄粉先生越來越火,名人效應愈發明顯。  馬中才順勢而爲,吃螺絲粉送話劇票,拍照送螺絲粉,發微博講故事,不用老闆吆喝,吃貨們吃完自動就轉發在評論,很快文藝範十足的螺絲粉先生把自己的店鼓搗成了個文藝吃貨的小據點,有年過端午節,送得沒禮物了,馬中才硬是把自己家人包來過節的糉子也送了個精光,大家齊歡樂嘛。  因此,儘管只是某小區菜市場裏的小門店,每天從各地專程來吃粉的年輕人絡繹不絕,“除了周邊的客人和北京的客人,也不乏從內蒙古、長沙、天津等城市慕名而來的。”馬中才說,“微博的力量比發傳單更有效,很多顧客還成了朋友,到了店裏會先去‘微博留言牆’,看看哪些朋友又來過了。”  據說,在這裏吃螺螄粉的顧客有一套一模一樣的程序:先在店門口合影留念,進店後再一頓狂拍,隨後發微博一陣狂轟爛炸,然後買碗粉,再一頓狂拍,再發微博轟炸,最後才美滋滋地吃進肚子裏,似乎只有這樣纔不會浪費這碗來之不易的螺螄粉。  無意中,馬中才成了把柳州螺螄粉推介給全國人民的網絡推手。2009年,他搜索百度與螺螄粉相關的內容,只有9萬多條,而現在,已經有130多萬條。其中,央視導演陳曉卿便是從“螺螄粉先生”瞭解螺螄粉。“可以說將柳州螺螄粉拍攝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絕對有我一份功勞。”對之,馬中才非常自豪。  微博的廣泛影響力,讓“螺螄粉先生”的生意更紅火。“當初我非常渴望得到100萬元創業資金,現在已經有人願意出得更多入股,但我都沒有接受。”馬中才說,最初那麼難都已經做出來了,現在“螺螄粉先生”發展得越來越好,他有信心把這個一手培養起來的品牌做得更好。  更有趣的是,因爲開這家小店,還引來了馬中才以前的很多作家朋友。“剛開業那會,懸疑小說大師蔡駿專程從上海來北京,來嘗一嘗老朋友小店的螺螄粉,讓我深受感動。”他說。一個月賺10萬元  2012年馬中才結婚,漂亮媳婦是廣西人,他樂得高興,重返這塊讓他留戀不已的地方定居,突然又冒出來一個想法,我爲什麼不開家網店呢?無非就是把我的螺絲粉換成個真空包裝嘛。  馬中才找了個朋友一起研究如何改裝產品,克服了技術性難題後其它就不是問題了。爲了確保螺螄粉材料的新鮮正宗,馬中才將淘寶店大本營設在廣西。  2013年3月18日,聲名在外的“螺絲粉先生”網店就開張了,與北京的實體店同步運營。早上客服還沒把凳子坐熱呢,聞風而至的新老吃客們,一擁而進,下訂單,曬收貨,完了還必須拍照留念得瑟吃上了“螺絲粉先生”的幸福感,跟旋風效應一樣,每天吃貨們下的訂單,都讓馬中才和20幾個團隊夥伴幹到了半夜。  馬中才的螺螄粉,在網上13天賣出去1萬碗,有個澳洲老外花1000多快遞費只是爲了買26碗“螺螄粉”。“讓遠在異國他鄉的遊子也能吃到家鄉的味道。” 馬中才認爲螺螄粉是世界的,他希望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更牛氣的是,這家網店開半年就做到了兩皇冠,在螺螄粉行業裏排列第一,令無數店家羨慕得眼紅。  在“螺螄粉先生”微博成名後,得到了更多媒體關注和宣傳,馬中才說,已經有很多老闆跟他談投資的事,足可以讓他像當初想像的那樣,把螺螄粉先生開成全國連鎖店。令人不解的是,經歷了實體店和網店的火爆之後,他卻改變主意放慢了擴張的腳步。  在他看來,小店在微博上與顧客互動的同時也是受到了大家的監督,而一旦擴張過於迅猛,難免會出現服務滯後的問題,一旦傳出負面的口碑就會對小店的生意帶來很大影響。因此,“不如踏踏實實的做好現在,總結好管理經驗,再慢慢佈局將來。”他當着螺絲粉先生很怡然自得,這頭銜給了他財富,如今的螺絲粉先生,實體店和網店加起來月盈利早就超過了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