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侗族的風俗習慣

侗族的風俗習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侗族的風俗習慣

侗族的風俗習慣

侗族:簡介

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劍河、三穗、鎮遠、銅仁、江口等縣(市)和玉屏侗族自治縣,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縣及綏寧、會同、黔陽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羅城、環江等自治縣。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豐等縣(市)還有數萬人。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爲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着稱。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侗族:歷史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分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分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戰亂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爲江西籍的漢族人。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以後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習俗

侗族家裏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醃製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裏做客,食用醃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後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週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週歲酒)。

侗族:節慶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繫在一起。

新婚節

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架橋節

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爲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爲架橋節。

侗家鬥牛節的來歷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住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興鬥牛的。後來記不清是哪朝哪代,有個叫愛牛的老者興起鬥牛活動後,從此,每年夏曆九月九日,都要舉行鬥牛節。

傳說,愛牛老者住在牛王寨。他從會走路的時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轉,對牛感情很深。後來,他以放牛爲生。一晃眼,已經年過四十。不知道養了多少頭牛,但沒有一條是他滿意的。他決心走村串寨買一條好牛。也不知他走過多少村,串過多少戶,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們只記得他回到家的那年,兩鬢已經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壞他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從牛眼到牛鼻,從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優劣。你若同他擺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擺不完。

他來到一個叫做溝洞的地方,發現了一條寶牛,高興極了。

“嘎老,你這牛賣不賣?”他這樣問養牛的人。養牛的老者早聽說愛牛老者是個認牛的能手。“他既然想買,我這頭牛一定不差。”養牛老者心裏這樣想。的確,養牛老者這頭牛的來歷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蹤了。養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後來順着牛的蹄印,找到溝洞,才把牛找到。牛主人見溝洞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這兒定居下來。這以後,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孫……養牛老者一家三兄弟。如今也有一寨人了。自從他祖宗跟牛祖宗來到溝洞,他家餵豬豬長得肥,養鴨鴨不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是人發千口,糧發萬擔。由於這牛有這樣一段不平凡的來歷,養牛老者有意把牛價擡得高高的。誰知愛牛老者一聲不響就把牛買下了。愛牛老者剛把牛牽出門,有個好心人勸他道:“嘎老,你買虧了!”“你曉得個屁!”愛牛老者捋捋鬍子,像得勝似的,笑眯眯地對那個人說:“這是條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發,是個無價之寶嘞!”“何以見得?”那人不解地問。“你看,它額凸,角翅,腰直(俗稱三翅)。腿粗,蹄甲堅硬;那蹄殼的花紋織成五個大字;天下我爲王。”因爲這是已經到手的貨,愛牛老者毫無顧忌地誇者。那個人看了看,果然有那麼幾個大字,連忙點頭稱讚。愛牛老者見那人如癡如醉,又神祕地說:“還有哩!你看,它右耳內還有一根卷鬚。這是根龍鬚,最能打架。”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紅長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從牛頭扯到牛尾巴上去。

愛牛老者高高興興地趕着保家牛往家走。保家牛翻過着牛場,走過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愛牛老者雖然身骨報硬朗,走起路來能跟小夥子比,可他哪裏趕得上力大無比的保家牛?一轉眼,保家牛昂頭甩尾,掙脫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當他氣喘吁吁趕到犀牛潭邊時,突然有一頭犀牛躍出水面。它噴着鼻,甩着尾,走上岸來與保家牛角鬥。保家牛見犀牛個兒雖然比自己長大,角卻沒有自己的長,而且又是獨角,就用蹄抓了兩下地皮,瞪着紅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過去。

保家牛與犀牛在岸上鬥了好一會,就轉入水中去了。它們在水中繼續角鬥,激起千層濁浪,掀起萬朵銀花,把個犀牛潭的水攪渾了,把個紅彤彤的太陽鬥暗了。它們幾沉幾浮,左抵右觸,鬥了三天三夜。難分輸贏。

看的人越來越多,扶老攜幼,提米帶肉,熱鬧極了。

大家看得高興,愛牛老者卻心事重重。他正在考慮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來。他想呀想呀,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即用牽子套牛腳杆。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來兩根大粗索,聽他一聲號令,許多水性好的小夥子使潛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兩頭牛正鬥得難分難解,都沒有注意後面來人。

犀牛雖然希奇,但愛牛老者並沒有要它。他叫大夥把它宰殺了。讓衆鄉親歡歡喜喜地飽餐了一頓。這一天,正是夏曆九月初九。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爲了紀念保家牛鬥犀牛的勝利,每年夏曆九月九日,愛牛老者都領着鄉親們來到犀牛潭邊放牛打架,歡慶豐收。

這就是鬥牛節的來歷。

侗族: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

女子上着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爲主,類比色爲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嫺雅。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飲食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爲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蔔、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爲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

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爲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醃魚、醃豬排、牛排及醃雞鴨則以筒製爲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醃魚以入冬最佳,醃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製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建築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侗寨鼓樓,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杆,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

侗族:禁忌

戶內供奉祖先的神龕,爲最神聖之處。一切兇器,刀、鬆、劍、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準放置其上。否則,爲對神大不敬,會招致懲罰。寨內舉行祭禮活動期間,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標誌爲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於寨子口處。

侗族:宗教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