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滁州80後放棄鐵飯碗返鄉創業,紮根農村13年成致富能人

滁州80後放棄鐵飯碗返鄉創業,紮根農村13年成致富能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當“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成爲新常態,當“互聯網+農業”成了新潮流,越來越多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大學生回到家鄉,成爲紮根鄉土、築夢家鄉的“鄉村創客”,80後小夥石法永就是其中一個。

滁州80後放棄鐵飯碗返鄉創業,紮根農村13年成致富能人

2003年,石法永從安徽滁州師專(現滁州學院)體育系畢業,作爲一名優秀黨員畢業生,原本可以輕鬆留在滁州當教師的他,選擇放棄城市戶口和做一名教師的機會,回到家鄉安徽滁州定遠縣西卅店鎮南陽村,開辦了一家飼料廠,做起了飼料加工、銷售生意。隨後的13年裏,石法永養豬、養雞、養蝦蟹……這個一米八個頭的體育專業大學生,成了村裏小有名氣的致富能人。

13年來,石法永紮根農村,用知識的力量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了增收致富,也用勇於突破的新思維,打造了自己的農業創業項目,廣闊的農村成了他施展才華的大舞臺。

放棄“鐵飯碗”,他的創業腳步不停歇

金秋時節的南陽村,滿眼是收穫的金黃,村民們晾曬的稻子堆成了垛,黃橙橙的柿子壓彎了枝,暖暖的陽光灑滿了這個寧靜的小村莊。在村西南角的水塘裏,石法永穿着皮衩在涼涼的水裏走着,一邊給龍蝦、螃蟹餵食,一邊查看着那些慵懶曬太陽的,哧溜穿過腳邊的,還有拼命想爬上岸的蝦蟹的長勢。

2003年,石法永還是滁州師專體育系的一名優秀畢業生,一邊是城市戶口、穩定安逸的教師工作,一邊是自謀出路,從小在鄉村長大的石法永沒有多想,跟老師打了個招呼,揹着行李就回到了村子裏。在石法永的心裏,家鄉的青山綠水和腳下的土地都是自然的財富,“當時村裏好多人家都搞養殖,我覺得做飼料生意也沒什麼不好,就想自己試試,在家門口也能發家致富。”

豆粕、麩皮、米糠……每一天,石法永穿着大褂子,與這些人們覺得髒兮兮、臭烘烘的原材料打交道,學習調配飼料;打包、扛包、送貨……石法永開着小貨車,穿梭在這個村子那條小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石法永的小飼料廠生意一直紅紅火火,隨後他又不斷擴大自己的“業務”範圍,養豬、養雞,成爲了村裏小有名氣的養殖“達人”,十餘年裏實現利潤收入超過百萬元。

別人覺得辛苦的活,石法永每一天默默在做;村裏一些拋荒的農田,經過他的精心改造成了可以蓄水灌溉的水塘;沒有養殖經驗,他四處取經,成了頗爲專業的養殖能手。2015年,在徵得村裏每一戶居民的同意後,石法永又承包並改造了村裏400畝的稻田,做起了水產養殖的生意。13年來,石法永從未停下自己那份創業幹事的勁頭,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怎樣帶動村民們一起創業致富……

不輕言放棄,他的夢想在田野綻放

創業路上,收穫的果實令人欣喜,過程的艱辛卻只能自己品味。2016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石法永承包的400畝稻田成功被改造成爲水塘,待到水源注入就可以將蝦苗、蟹苗放入,2016年的夏秋季節或許就能迎來第一次收穫。然而,這一時節恰逢乾旱,不僅400畝的水塘無水可蓄,村民們連育秧苗的水也成了難題。問題迫在眉睫,石法永趕忙自掏腰包投入了十餘萬元,鋪設了近千米的管道,在村裏的雙河水庫邊建起了泵站。這樣一來,水塘終於有了水,村民們的種植和灌溉用水也迎刃而解。

水源問題剛一解決,讓石法永沒想到的是,電力的問題卻又接踵而來。因爲水塘的蓄水要求和村民的灌溉用水需要,泵站的規模較小,電力一直跟不上,抽水從今年4月份持續到10月份,電費賬單金額已經達到幾萬元,而且時常抽水過程中就斷了電。不僅如此,此前因爲養殖經驗不足,水塘水草死亡導致蝦蟹數量大減;因爲疾病流感,養殖的家禽大量死亡……這樣的問題和困難,一次次讓石法永痛苦煩悶,但即便如此,他卻從未想過要放棄不幹。

從一個體育系的大學畢業生到一個養殖“達人”,這13年來,石法永說從未後悔放棄了當一名人民教師的機會,他堅定地告訴記者,“我覺得幹一行要愛一行,幹一行要精一行。”“龍蝦養殖交流羣”、“小龍蝦批發”、“甲魚養殖交流羣”……在石法永的手機裏,他關注好多個蝦、蟹養殖知識的公衆號,加入了十餘個分享養殖經驗的qq羣,每一天都要通過網絡來了解周邊城市的養殖資訊、市場行情。“幹哪一行都要多學習”,未來的創業計劃裏,石法永說希望能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響噹噹的農家品牌。

延伸閱讀:

湖北打工仔返鄉養羊創業,書寫農村創業致富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