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這些80後的科學家們肩任着中國的太空夢

這些80後的科學家們肩任着中國的太空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這些80後的科學家們肩任着中國的太空夢

在350千米的高空,每小時運行28000公里的速度下,親吻必然不是一件輕鬆浪漫之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甚至會極端兇險。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天宮一號研究團隊的技術達人們讓重8.5噸的天宮一號分毫不差地同神舟八號飛船完成了“天空之吻”。2011年11月3日凌晨,經過捕獲、緩衝、拉近、鎖緊4個步驟,“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器實現剛性連接,並形成組合體,整個過程用時7分11秒。

締造完美一吻的是一批以年輕人爲主的中國航天科學家,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這些充滿活力的年輕科學家不僅在科研上“挑大樑”,生活上也是新潮入時。在交會對接成功之後,北京飛控中心的80後科學家們並沒有因爲兩個半小時的緊張工作而疲憊,他們掏出手機開始發微博,與親友分享內心的喜悅。

交會連接試驗成功通過文字、影像傳遍大江南北,年輕的科學達人們成爲航天事業的新名片。穿着工作服,26歲的張偉仍顯出稚氣,嬰兒肥的臉上架着文氣的眼鏡。2010年參加工作的他,已經在“天宮一號”的研製中擔綱重任,任總體主管設計師。英雄年少,引得不少年輕網友感嘆自己應該“停飯一餐”,反思“別人怎麼這麼牛”。

27歲的沈曉鵬長着一張泛紅娃娃臉,他負責此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完成交會的連接機構,這是此次空間交會連接試驗的核心與關鍵。沈曉鵬說6年前自己還在上大四,當時是和同學窩在寢室裏看“神六”發射。2009年研究生畢業,他成爲805所空間對接機構研究室的一名設計師。11月3日凌晨,他又守在電視機前見證“神八”與“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試驗。這次對接機構中,有他所設計的一部分功能,這讓他“比6年前看直播時緊張多了”。

這些年輕人清新的形象,讓普通人對於航天知識多了親近,甚至一些科學家還成了年輕人的偶像。由於在《新聞聯播》的“驚鴻一瞥”,一名面容清秀帥氣的北京航天飛控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成爲網絡紅人,發佈他照片的網帖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點擊兩萬六千多次,不少網友稱其“都科學家了還這麼帥,沒道理”,併爲他取名“天宮神八哥”。這位“天宮神八哥”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而他竟是1986年出生。

航天隊伍中不斷嶄露頭角的年輕面孔,讓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覺得很欣喜。他還記得,在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時,王永志(1992到2007年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戚發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總設計師)等專家都已經是60歲左右的老人了,當時完全是從“一窮二白”做起來的。載人航天工程伊始,老專家們就提出航天事業要“後繼有人”,着力培養年輕人才,現在是見到成果了。

天宮一號作爲載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其研發運作包括航天員、運載火箭、飛船等七大複雜系統,每一次成功後面都凝集着成千上萬航天人的智慧。爲了適應天宮一號發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就進行了近170項技術狀態更改。朱毅麟說,天宮一號試驗成功很難說是一輩人的成果,而是近二十年來數輩人的努力。

1994年,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就開始研製空間交會連接。到如今天宮一號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17年。負責研製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對接機構研究組也從最初的6名成員發展到現在已經有250人的規模。當時參與研究的一些科學家,已是青絲成花白。

“天宮一號”燃料加註工作由35歲的宿俊龍擔任。由於所需時間長,燃料加註是個辛苦活兒,遇到夏天發射,穿着防護服工作完一脫衣服都可以倒出很多水。火箭燃料具有很強的毒性、腐蝕性,因此,燃料加註前的準備工作不能有一絲差池。防護不好,就容易燒傷皮膚,如果燒傷呼吸道的話,就容易窒息。他戲稱自己是“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雖然天宮一號發射的燃料加註也是宿俊龍的例行任務,但對他來說仍然顯得特別,這是他最後一次爲火箭注入燃料,服役期滿的他完成此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後就將退役。他將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了航天,成爲支撐航天事業龐大羣體中一個細小的註腳。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的對接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獲得成功,中國成爲繼美國、俄羅斯後第三個自主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就中國航天事業本身而言,在掌握載人航天安全返回、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後,實現全面載人航天飛行的三項關鍵技術都已經成功攻克。

“天宮一號是自主研製的全新載人航天器,作爲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其相當於一座小型單艙式試驗性空間站。”《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龐之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天宮一號架起了中國空間站的“夢工廠”。美國太空政策專家約翰·洛格斯登教授則認爲:“這是中國朝着計劃10年後建造更大規模空間站邁出的第一步。”

在美國航天飛機悉數退役,國際空間站前途未卜之際,天宮一號的成功將對各國間業已形成的太空活動格局注入新的變數,來自中國的力量將“扮演更爲重要的角色”。接下來,天宮一號將在太空運行兩年,計劃與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對接,屆時將有宇航員駐紮進行科研活動。

美國宇航局前局長米切爾·格里芬卻覺得:中國航天最令人羨慕的在於它所擁有的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到2020年,這些年輕的科學家們將在太空建築起中國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