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梁漱溟中山大學哲學系演講:思維的層次和境界

梁漱溟中山大學哲學系演講:思維的層次和境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是“嘹亮清楚”的一生,是真正堪稱“勇敢者”的一生。與梁漱溟先生大約同時代的郭沫若和馮友蘭,都是大才子,大學問家。就才氣、學問講,與樑先生難分伯仲。但是,郭、馮二人都在歷史上留下了遺憾,就審辯式思維而言,都有可議之處。相比之下,樑先生確實活得“順適通達”。

梁漱溟中山大學哲學系演講:思維的層次和境界

以下分享梁漱溟先生1928年應邀在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演講的部分內容

思維的層次和境界

演講時間:1928年

——梁漱溟在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的勵志演講稿

世界上的學問,在深層其實是相通的。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異途同歸,異曲同工。《邏輯哲學論》是維特根斯坦生前正式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學術著作。這本書共7章,這句話是作爲全書結論的第7章中僅有的一句話。梁漱溟先生在這次演講中說:“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心裏明白,口裏講不出來。”“哲學問題的解決每存於個人主觀,不能與人以共見。古人早都解決,而後人只能從頭追問”。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莊子講:“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莊子·天道》)智者們的言說何其相似呀。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學校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並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識,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過移動互聯藉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識,而是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在世界快速變化的21世紀,審辯式思維是最重要的核心職業勝任力和職業競爭力。

怎樣進行思考?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和水平?對此,梁漱溟先生確實有所體悟,他的看法確實值得我們品味,確實可以帶給我們啓示。

哲學不是人人所能夠學得的。沒有哲學天才的人,便不配學哲學;如果他要勉強去學,就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點結果。哲學這項學問,只是少數人所能享的一種權利,是和藝術一樣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與科學完全不同。學科學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時間,總可學個大致不差。

與科學不同,學哲學不僅要有天才,並且還要下功夫,纔有成功的希望。

哲學所研究的問題,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尋常隨處遇到,深遠難知究竟。

因此,各種科學都有進步,獨哲學自古迄今不見進步。

實則哲學問題並非沒有進步,只是進步無法與人共享。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擺出外面與人共見,哲學問題的解決每存於個人主觀,不能與人以共見。古人早都解決,而後人只能從頭追問。

哲學的進步不存於正面,而在負面,即指示“此路不通”。

我不但從未動過研究哲學的念頭,而且根本未曾動過求學問的念頭。走上現在這條路,只是因爲我喜歡提問題。大約從十四歲開始,總有問題佔據在我的心裏,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就一路走了下來。提得出問題,然後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

爲什麼會不斷有問題?這是由於我很容易感覺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覺到沒有道理,或者看到兩個以上的道理。當我覺出有兩個道理的時候,我即失了主見,便不知要哪樣纔好。眼前有了兩個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開,如是就佔住了腦海。或許學問大都以這種感覺爲起點吧。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於沒有。因爲大多數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於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於沒有想法。

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