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創業如何少走彎路?項目拿到融資的評估因素有哪些?

創業如何少走彎路?項目拿到融資的評估因素有哪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5K 次

創業如何少走彎路?項目拿到融資的評估因素有哪些?


一個項目能否拿到融資,需要評估哪些因素?

創業公司如何合理地估值?傳統行業升級如何確立創業方向?從投資人角度,評價一個創業項目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你知道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麼你大致能夠計算出自己拿到投資的概率有多大。在這篇文章裏,我想簡單聊聊一些可以提供給創業者參考的評估標準,從行業調研尋找創業方向、具體業務模式的輸出,以及投資邏輯這幾個方面,說說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應該怎樣評估自己能否拿到投資。

創業的過程,第一點要確定創業的方向,這需要做行業的整體研究,然後再去組建靠譜、合適的團隊。

一、高效的行業調研

如何做行業的調研,並保證一定的效率還有質量的情況下去做調研?

首先,要看一下這個行業所對應的市場空間和規模。比如,原來就互聯網領域而言,大多投資人都希望市場容量能達到千億元級別的規模;而傳統行業升級方向中,因爲傳統行業大多存在大量產能過剩,利潤率一般比較低,所以要求的市場規模就要更大達到五千以上或者是甚至是萬以上級別,這樣纔有可能產生體量比較大的公司,對後續階段投資人才有持續的吸引力。

確定規模之後,看這個行業國內外的一些公司的情況,包括上市公司,以及初創類型的公司。關注上市公司的話可能會盡量的幫助大家在業務上面減少試錯,因爲有些上市公司可能在一些方向上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嘗試的結果也比較容易獲取。互聯網投資機構們的錢比較難進入到上市公司裏面去,大家就比較傾向於在外部去扶持一個新的公司存在。

看中國與國外的發展情況對比,尤其對傳統行業升級的創業項目非常關鍵。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面向 C 端的互聯網輕質化的產品,面向更多的人性的本質,國內外差異並不大。但對基礎行業,如農業或者是一些製造業的升級來說,中國和國外的差異可能存在30年甚至60年的差距,這樣處在中國的現階段直接拿國外的模式套用做項目,可能會很吃力,因爲市場成熟度還差太多。

在對比中國與國外的發展史情況中尋找撬動這個行業發展的一些關鍵節點和那些在當時成長起來的公司,再回過頭看這些公司的經驗能不能夠借鑑到中國現下的情況當中。如果在調研之後發現市場空間足夠大,並且這個行業還比較落後,有很多提升的機會,並且競爭對手裏沒有巨頭或者融資速度比較快的公司(如融到 B、C 輪的公司),可能這個方向就是一個很有價值、值得深度挖掘的方向。

以農業爲例看市場研究目標

創業方向確定之後的任務便是輸出具體的業務模式,這裏有兩點值得關注:

1.橫向上:基於行業的整體產業鏈結構做某個環節上的模式規劃

2.縱向上:充分考慮時間維度

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原來還是馬車的時候,道路污染還是很嚴重,很多人就會做這個事情來賺錢,但是後來有汽車之後,這個發明之後,這個行業就被顛覆掉了,做這種眼前生意的人可能就沒有了機會。傳統行業升級領域中升級的都是中國比較落後的行業,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還有以製造業爲主的第二產業,升級過程中大多都是往服務行業去轉型,從企業做利潤、營收的角度來看,未來更多的利潤可能是從服務中獲取,而不是直接的靠眼前的這種貿易買賣性質能夠獲取利潤的,互聯網在其中不再是以 App 或者網站的形式存在,而是變成了一種數據化、信息化、規範化的管理方式來降低業務成本、提高效率和利潤率。

關於業務模式中的盈利點,看起來比較好做營收的點往往不能持續。就像傳統制造業中的一些工廠,一家賺錢了,很多人都會衝進來開同樣的工廠,導致了大量的產能過剩,最後就拉低了整個行業的開工率、利潤率,這些便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不通暢導致的。這便是眼前容易賺到的錢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贏利點,公司希望長期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再至少多往前看兩步,看未來哪些錢可以賺,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

關於行業的分析,舉一個例子,是我最近比較專注的農業互聯網的升級,大邏輯是這樣的: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第一產業 GDP 佔比只有大約2%(國內約10%),國內約 10%的人還在親自做養殖,種地,而美國只有2%,但他們卻有10%到15%的人口來服務第一產業的羣體。所以中國參照這些發達國家來說,是有巨大轉型升級、創業的機會的。

二、農業產業鏈中的代表性互聯網公司

農業有近10萬億的空間。整個產業鏈條主要可以分爲三個部分,從最上游的農資生產廠家、農機制造商到分佈在 60 多萬個村裏的農戶,農產品產出後流通到加工廠、批發市場、菜市場、商超、餐廳、家庭。

這其中食品安全、訂單農業等社會性的問題亟待解決。而能夠優化、解決這些社會性問題的公司,也會擁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和投資價值。

農業最根本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才能從源頭上逐步解決問題。生產經營層面的農業技術服務和指導在國內還很落後,只有極少數的大中型農戶主動獲取這種服務。在美國,四大糧商爲農民提供產中經營指導服務,會在種植之前就告訴農民應該怎麼去種植,包括怎麼施肥,然後農機租用,產後銷售,他們會給農民提供一系列打包服務。也就是因爲這樣美國靠四大糧商,還有扁平化銷售體系得以實現訂單農業,農產品的價格也會比較穩定。

而在中國呢,往往需要政府補貼的力量來維穩價格,因爲後端的銷售渠道太複雜了,信息不通暢,會導致很多滯銷,和不合理種植的現象出現。針對消費者而言,目前國內的監控體系不完善致使食品安全問題頻頻,農產品溯源體系在發達國家比較完善,可以追蹤到包括產量,產地、土壤、氣候,施肥,用藥、流通的系列靜態、動態數據。當農產品從產地輸出的話,一般會存在幾個過程,90%的貨會發到批發市場和水果市場,還有少數會走高端超市,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會走電商平臺。

看完整個流通鏈條之後,我們可能會去做一個投資框架的設計,也就是如何去做投資組合,整個能使上下游企業可以達到很好的配合程度,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如果我們單獨投了一個農業金融的公司,他們需要一個線下的團隊,投一個農產品的公司,他們也需要一個線下的團隊。而且在農業裏面,中國有 60 多萬個村,地推的成本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考驗,所以我們可能優先會投一個農村裏的線下渠道,成爲高效到達農戶的方法。比如可能承擔這種角色的農業經營技術服務項目,像 “老農幫”、“農農醫生” 等平臺,一方面能夠直接觸達農戶,另一方面可以未來把農業金融、農機租賃、產品溯源等相關的其他業務低成本高效帶入進來。

傳統互聯網由 App 或網站構成線上渠道,而如今傳統產業升級的渠道可能會是線下爲主,線下的點之間通過互聯網信息化的方式高效組織起來。

因此小結一下,農業裏面歸納起來可以是差不多有五六個方向是可以現在看比較有投資價值的:第一個方向是,一些輕質化的農業無人機和一些小型農機具監控設備的一些製造公司。這裏面是一個製造業升級的過程;第二個方向是,產地服務管理類型的公司;第三個方向,具有實現訂單農業的想象空間的農產品大貨流通渠道;還有一些做農產品品牌輸出的公司(但現在如果說做一些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水果電商或者生鮮電商的機會,實際上是已經沒有了);在整個打通整個環節的過程中,還有兩個模塊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是金融的服務,另一個是高效壓縮成本降低損耗的物流服務,這兩類公司都是具有比較大的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