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又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又是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又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又是什麼?

沒有孩子之前,我太忙了,沒空考慮這些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太膚淺了,還沒有準備好讓這些問題浮現。有一句老話說,有了孩子的女人,纔是一個完整的女人。而我的理解是,女人因爲有了孩子,才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是的,一個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完整的“女人”。至少,我是這樣。因此,我非常感謝我的女兒,她爲我之前那一直努力向外看的生命打開了一扇內省之門,讓我更懂人,更懂生命,讓我成爲一個更完整的“人”。什麼事讓你充滿活力,然後就去做這件事真的是有了孩子之後,我纔開始想教育這件事,尤其是在這個教育體系已經被千夫所指的國家。在思考教育本質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原點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後面所有關於教育的問題都失去了方向。而我以前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經驗,並沒有給我答案。我踏上了尋找之旅。2013年5月30日,哈佛畢業典禮。我和所有的畢業生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長一起,聆聽了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的演講。她分享了她的成功與失敗,以及如何從失敗中走出來的經歷。然後,當她說出以下幾句話的時候,剎那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孩子出生後所有關於生命意義的尋找,以及在哈佛一年間所有點點滴滴的感悟,在那一瞬間擦亮了火花。她說:“無論你一路上經歷到怎樣的挑戰、挫折和絕望,如果你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目標,真的只有這一個目標,你就會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這個目標就是:作爲一個人,你要活出你作爲一個人最大可能的最真實的自我。你願意把你的自我最大化,用你的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好,讓你的家人和身邊的人變得更好。神學家Howard Thurman將這件事兒闡釋得淋漓盡致,他說:“不要追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人,問你自己是什麼事讓你充滿活力,然後就去做這件事,因爲這世界需要的正是活得生氣勃勃的人”活出自我,而不是其他,本身就是活着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最大限度地活出了自我,你也就自然成就了別人和世界。成就別人和世界,用我小時候的老話說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是結果,而不是目的。自從有了孩子,我就不斷聽到一句話:希望孩子能“活出自我”。這是新一代覺醒的父母對中國長期以來像在生產線上大批量生產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一樣去生產“人”這個教育體系的反省。我認同這個理念,但說實話,只有到哈佛訪學一年後,坐在哈佛庭院成千上萬人中聽奧普拉講到上述幾句話時,我才突然領悟到它的含義。我常常驚訝於人生的跨度怎麼可以這麼大!在哈佛,我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看到了遠比在中國看到的更豐富得多的人生的可能性。就拿我所在的哈佛尼曼獎學金項目來說,每年的尼曼學人是來自世界各地的24名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編輯、以及新媒體創辦人。我有幸成爲2012-2013屆中的一員。在中國,我的同事同行們大都有着差不太多的人生履歷,上學——有念新聞系的有不念新聞系的——然後畢業,有直接進媒體的也有輾轉後進媒體的。但在尼曼,我常常驚訝於人生的跨度怎麼可以這麼大!比如我的一位同學曾是美國專業的芭蕾舞明星,立志要成爲世界上最優秀的芭蕾舞演員,但後因厭食症,在最輝煌的時候退出舞臺,幾年後卻成爲了《紐約時報書評週刊》的編輯!從芭蕾舞明星,到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社編輯,這個跨度得有多大!還有一位長得像好萊塢明星的男同學,小時候由於戰亂從愛爾蘭移民加拿大,一直夢想當一名NBA職業球員。結果,和他一起練球的一個鐵哥們成功了,進了NBA,而他由於某一年在南非的一次羣衆聚會上,聽了曼德拉的一場演講,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成爲了路透社統管非洲攝影記者的總監,在中東及世界各個衝突地區出生入死……這樣的故事在哈佛也比比皆是。從做父母的角度來講,我的理解是,孩子的未來有無窮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們自己人生和才智的侷限性去構想孩子的未來,尤其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時代。我們現在根本就無法想象,等我們的孩子長大時,他們生活的那個完全互聯網化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紀伯倫在他的詩作《論孩子》中早就表達了相同了觀點。一直以來,我都以這首詩來提醒自己。《論孩子》--冰心譯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爲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廕庇他們的靈魂。因爲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因爲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爲喜樂吧。因爲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上了那靜止的弓。既然孩子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裏”,是我們做父母的“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愛”和“自由”,讓他們儘可能地去發展自己,成爲“生命爲自己渴望的兒女”,活出天賦的自我。我花了40年纔想明白這件事,但我想讓我的孩子從小就去琢磨這件事。我常常對她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沒有兩朵相同的雪花,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這個世界纔是多元的,豐富的,生機勃勃的,可以相互補充和學習的。你活着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地發展你自己,發揮你的潛力,發揮上蒼給你的獨特性。你的獨特性就是你的比較優勢,你利用好你的獨特性,就可以讓身邊的人因你而過得更有意義,讓這個世界因你而變得更美好。當然,我從來不指望孩子這麼小就能完全理解這件事,但我想在她幼小的心靈裏種上這麼顆種子,然後,讓它自己生根發芽。好在,現在很多國外的兒童繪本就在做這件事。這些繪本通過不同的故事反覆向孩子們傳遞着同樣的觀點,美國連教材也在這麼做。比如,美國加州一年級語文第一課的課文就是I Am Special《我與衆不同》。女兒看了很多這樣的英語繪本,每次看完她都知道這樣總結:這本書講的是“做自己最好”。孩子讓我有機會成爲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理解這種獨特性其實包羅萬象,可以是所有的所謂各種特長,也可以是各種癡迷的興趣和愛好,可以是品格,也可以是獨特的生活經歷。在哈佛,我發現,只要你對某一個領域,某一件事情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瞭解或理解,哪怕這事再小,你都可以開個講座,你都會有聽衆。也就是說,你都可以爲別人帶來價值。有獨特性,就有價值。而怎樣才能發現和保護孩子的獨特性,讓他們活出最大的自我呢?我覺得從外看,孩子的興趣就是上蒼的指引之手,通過它,我們可以很輕鬆地找到上蒼賦予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我們做父母的就是要不斷觀察和了解孩子的興趣,並及時爲他們提供相應的資源。其實,只要有“自由”,讓孩子內心的天賦和熱情能不受阻礙地流露,家長並不難發現孩子的獨特性的。對我來說,難的反倒是如何幫助孩子跨過內心的障礙,比如不安全感,焦慮,羞愧,不自信等,讓她可以在天賦的獨特性中自在發展。用哈佛畢業的一位著名心理理療師克里希那南達的話說,就是“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指的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覺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賦智慧,和感受感覺的能力,並沒有隨着歲月的流逝和成長而改變或衰退。克里希那南達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質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在那裏,“生命是深深放鬆的狀態,能欣賞自己的獨特天賦,無需奮鬥來證明自己。”但,所有孩子的內在小孩,所有孩子的天賦本質都曾經、或正在遭到破壞。破壞來自最親愛的爸爸媽媽,家人和社會。在撫養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曾無意或有意地傷害過孩子而不自知,因爲我們自己就失去了我們的內在小孩,因爲我們自己就不夠智慧。抱歉,又要說到哈佛了。並不是想拽,確實碰巧很多感悟都來自那兒。每學年,哈佛開的課大概有近1萬門,其中有不少課居然是關於修心的,比如怎樣讓自己幸福。有一次,哈佛商學院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到尼曼講座。他之前也在Ted上做過同主題的演講,流傳甚廣。那天,超過一米八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是拄着柺杖來的。他之前中過風,喪失過語言能力,與死神擦肩而過。他說他發現,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在剛開始的同學聚會中,個個英姿勃發,指點江山。但在畢業10年15年後的同學聚會上,就有人離婚,有人和孩子疏離,有人爆出醜聞,有人甚至鋃鐺入獄。這些精英們遇到了各種人生困擾和痛苦。他突然意識到,知識和能力並不等於幸福。等我們死後去見上帝的時候,上帝並不會用錢來評價我們,而是會看有多少人因爲我們而變得更好。這可以小到是我們的一句話,一封信,或者一個安慰的動作。我們都希望孩子幸福。但如何才能幸福?如何才能一生幸福?我以爲,這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功課。大人都沒幾個能得高分,我們又怎麼去教孩子?這顯然不是少給孩子報幾門課外班,少給孩子壓力這麼簡單。人,在天賦的本質中,在自我中,是幸福的,沉靜的。然而,怎麼去做?怎麼去教?能教嗎?最近,女兒問我,什麼是佛教?又有一次,她問我,什麼是智慧?我回答了,但我都不滿意我的回答,因爲我自己都沒有準備好。所以,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孩子,讓我有機會重新去思考有關生命、幸福和教育這些歷代智者都在思考的、並沒有簡單答案的問題,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讓我有機會成爲更好的我。親愛的孩子,就讓我牽着你的手,我們一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