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經典格言 > 法治經典格言

法治經典格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法治經典格言1

1、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

法治經典格言

2、好法律是由壞風俗創造出來的。

3、舉證職責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4、法律不能被執行,就等於沒有法律。

5、種德者必養其心,守法者必利自身。

6、法者,所以禁民爲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7、身披法袍,心存道義。慎獨、慎言、慎判。

8、瞭解和掌握神聖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越少。

9、國家一旦沒有了正義,就淪落爲一個巨大的匪幫。

10、慎言慎行一身正氣明是非,勤思善斷兩袖清風判糾紛。

11、法律就是一種社會行爲準則,它是公道與正義的標誌。

12、遵紀守法利國利民利他人,違紀違法害己害家害子女。

13、犯罪總是以懲罰相補償;只有處罰才能使犯罪得到償還。

14、當你用權力換取金錢的時候,同時也爲自己掘好了墳墓。

15、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

16、任何權力都不得位於法律之上,否則它就成爲腐敗的最大的溫牀。

17、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裏以惡行爲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18、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因此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19、在個人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執法從來不能疏忽。

20、付給律師的費用不應據其在法庭上陳述時間的長短,而應據其辯護質量的優劣。

21、一切法律都是無用的,正因好人用不着它們,而壞人又不會正因它們而變得規矩起來。

22、如果我們的法律只是自然規律的幼芽,它毫無疑問是好法律。這樣的法律可以抑惡揚善。

23、法律就像一個秤,你輕還是重,你對還是錯,在它面前一目瞭然,所以它不會庇護任何一個人。

24、規則和秩序是一種生產方式的社會固定的形式,是它相對地擺脫了單純偶然性和單純任意性的形式。

25、人類對於不公正的`行爲加以指責,並非因爲他們願意做出這種行爲,而是惟恐自己會成爲這種行爲的犧牲者。

26、法的基地一般說來是精神的東西,它的確定的地位和出發點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構成法的實體和規定性。

27、不貪他人手中杯,不受他人囊中賄,不食他人盤中餐,不拿他人囊中禮,不近他人黃賭毒,不迷他人女色裙,不失法官廉形象。

28、在國徽之下,金錢美色黯然失色;在天平之上,人情權力沒有份量;在審判殿堂,秉公辦案纔有權威;在法律面前,無私無畏無愧人生。

法治經典格言2

1、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尚書·大禹謨》

2、誅禁不當,反受其央。——《馬王堆漢墓帛書·國次》

3、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漢書》

4、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

5、治國者,必以奉法爲重。《三國演義》

6、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7、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8、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韓非子·解老》

9、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尚書》

10、執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纓《格言聯壁·從政》

11、知爲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爲吏者枉法以害民。(漢·劉安《說苑·政理》)

12、政令必行,憲禁必從。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王符《潛夫論·考績》

13、欲着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歐陽修《魏樑解》

14、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尚書·大禹謨》

15、有治人,無治法。——荀子

16、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17、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慎到

18、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19、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僞,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管子·明法》

20、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21、用賞貴信,用刑貴正。——《鬼谷子·符言》

22、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蘇軾

23、以道爲常,以法爲本。——《韓非子·飾邪》

24、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

25、陽爲德,陰爲刑,刑主殺而德主生。——董仲舒

26、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飾邪》

27、言出爲箭,執法如山。——李綠園《歧路燈》

28、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爲也。——《商君書·君臣》

29、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歐陽修《縱惡論》

30、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31、憲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32、先王以明罰敕法。——《易傳·象傳·噬嗑》

33、喜不可從有罪,怒不可殺無辜。——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34、五權憲法。——孫中山

35、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36、爲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爲公。——《管子·君臣上》

37、爲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書》

38、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39、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40、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李悝(kui)

41、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2、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43、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4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45、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爲

46、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諸葛亮《論斬馬謖》

47、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

48、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49、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50、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51、守法爲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處事,達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穩固。——田桑

52、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史襄哉《中華諺海》

53、視時而立儀。《管子·國難》

54、事斷於法。——鄧析

55、石以砥焉,化鈍爲利;法以砥焉,化愚爲智。——劉禹錫《砥石賦》

56、聖人之爲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商君書·算地》

57、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陳亮

58、聖人爲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韓非子·奸劫弒臣》

59、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無德,死者無怨。——《文子·自然》

6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1、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2、慎到: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僞。(唐·馬總《意林》)

63、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64、設而不犯,犯而必誅。——曹操

65、賞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遠,不違親切。——《商君書》

66、善製法者,爲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莊元臣)

67、如平直必以準繩。——《呂氏春秋·分職》

68、如平直必以準繩。《呂氏春秋·分職》

69、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劉禹錫《天論》

70、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爲公是,非爲公非。——劉禹錫《天論》

7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2、驅天下之人而從善遠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柳宗元《斷刑論》

73、其知而犯之謂之故,意以爲然謂之失。——張斐

74、寧正以逆衆意執法而違私志。——桓範《政要論·爲君難》

75、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漢書·王尊傳》

76、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王安石

77、立憲利於國,利於君,利於民。清·鄭觀應

78、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王安石《周公》

79、立法之業,益爲政治上第一關鍵,覘國家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清·梁啓超《飲冰室合集》

80、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則令而不行。——蘇轍

81、立法普法執法司法依法治國,公正公開公平公道秉公爲民。——盧志勤

82、曆法禁,自大更始,則小臣不犯矣。——蘇軾《策別第六》

83、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司馬遷

84、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劉禹錫

85、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丘

86、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87、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爲大治。——《管子》

88、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無。——《三國志》

8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爲政》

90、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上不行法則民不從彼。——《管子·法法》

91、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三國志·諸葛亮傳》

92、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漢·王符《潛夫論·述赦》)

93、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

94、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清)

95、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歐陽詢《藝文類聚》

96、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鈞刑殊則百姓惑,信賞必罰,綜覈名實。——《漢書》

97、夫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所與天下劃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新唐書·魏徵傳》

98、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王符《潛夫論·斷訟》

99、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韓非子,詭練》

100、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經·卿大夫章》

101、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韓非子·解老》

10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103、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劉恆

104、法者,天下之儀也。——《管子·禁藏》

105、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啓超

10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

107、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108、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術上》

109、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10、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顏雍(金世宗)

111、法者,定分止爭也。——管子

112、法者,編着之國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韓非子·難之》

113、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蘇轍《上皇帝書》

114、法無古今,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耳。張居正

115、法施於人,雖小必慎。號令不虛出,賞罰不濫行。——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

116、法生於義,義生於衆適,衆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劉安《淮南子·生術訓》

117、法平則吏無奸。——《商君書·勒令》

118、法令至行,公正無私。——《戰國策·秦策》

119、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史記·循吏列傳》

120、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蘇軾《策別第八》

121、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122、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蘇轍

123、法立於上,教弘於下。《三國志·魏書·鍾會傳》

124、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劉右相書》

12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亂也。——《黃帝經·經法·君正》

126、法大行,則是爲公是,非爲公非。——劉禹錫《天論》

127、法出於儀,威於義。——蘇軾《王振大理少卿》

128、法不殉情。——《三國演義》

12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則不威。《商君書·壹言》

130、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131、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

132、而正方圓;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以治國。——《管子·法法》

133、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商君書·更法》

134、當公法則不阿親戚。——武則天(武周)

135、臣聞聖主爲政,賞不避仇讎,誅不擇骨肉。——西漢《東方朔傳》

136、倉廩(lin)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仲

137、不以私害法,則治。——《商君書·修權》

138、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出師表》

139、不務德而務法。——韓非子

140、不爲重寶輕號令,不爲親戚後社稷,不爲愛民枉法律,不爲爵祿分威權。《管子·法法》

141、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

142、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不可假公法以報私德。——薛宣

143、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馬總《意林·淮南子》

144、彼竊國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

145、按善惡見聞之實,斷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範鎮加修撰》

146、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