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上下五千年故事

上下五千年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中華歷史悠久,多達五千多年的歷史,那麼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呢?以下是勵志網分享的上下五千年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上下五千年故事

上下五千年故事:楚漢相爭

漢王劉邦拜韓信爲大將、蕭何爲丞相,整頓後方,訓練人馬。公元前206年八月,漢王和韓信率領漢軍攻打關中。關中的百姓對“約法三章”的漢王本來有好感,漢軍一到,大多不願抵抗。不到三個月工夫,漢王消滅了原來秦國降將章邯等的兵力,關中地區就成了漢王的地盤。

這一來,可把西楚霸王項羽氣壞了。項羽打算髮兵往西打劉邦,可是東邊也出了事,齊國的田榮轟走了項羽所封的齊王,自立爲王,情況比西邊更嚴重。項羽只好先去對付齊國。

漢王劉邦趁項羽和齊國相持不下的時候,一直向東打過來,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項羽又不得不扔了齊國那一頭,趕回來在睢水上跟漢軍打了一仗。

漢軍大敗,掉在水裏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漢王的父親太公和妻子呂后也被楚軍俘虜了。

漢王退到榮陽、成皋(都在今河南滎陽縣)一帶,收集散兵。這時候,蕭何從關中調來一支人馬,韓信也帶着軍隊來見漢王,漢軍才又振作起來。

漢王採取以攻爲守的辦法,一面守住滎陽,用少數兵力拖住項羽的軍隊;一面派韓信帶領兵馬,向北邊收服魏國、燕國和趙國。

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把滎陽迅速攻下來。漢王十分着急。他的謀士陳平原來是從項羽那邊投奔過來的,獻了一條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

項羽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間計,真的對范增懷疑起來。范增十分氣憤,對項羽說:“天下的大事已經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幹吧。我年老體衰,該回老家了。”

范增離開滎陽,一路上又氣又傷心,就害了病,沒有回到彭城,脊樑上長了毒瘡死去。

范增一死,楚營裏再沒人替霸王出主意。漢軍受的壓力也減輕了。漢王用少數兵力在滎陽、成皋一帶牽制項羽的兵力,讓韓信繼續攻取北邊東邊,又叫將軍彭越在楚軍後方截斷楚軍的運糧道兒,使項羽的軍隊不得不來回作戰。

楚漢雙方就這樣對峙了兩年多。

公元前203年,項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將軍曹咎留下來守住成皋,再三囑咐他千萬不要跟漢軍交戰。

漢王見項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戰。一開始,曹咎說什麼也不出來交戰。漢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流經滎陽西,汜音sì)朝着楚營辱罵。

一連罵了幾天,曹咎實在沉不住氣了,就決定渡過汜水,和漢軍拼一死戰。

楚軍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漢軍趁楚兵剛渡過一半的時候,把楚軍的前軍打敗,後軍亂了陣,自相踐踏。曹咎覺得沒有臉再見項羽,在汜水邊自殺了。

項羽在東邊正打了勝仗,一聽成皋失守,又趕到了西邊對付漢王。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地方,楚漢兩軍又對峙起來。

日子一久,楚軍的糧食接應不上。項羽沒法子,就把漢王的父親綁了起來,放在宰豬的案上擱着,派人大聲吆喝:

“劉邦還不快投降,就把你父親宰了。”

漢王知道項羽嚇唬他,也大聲回答說:“我跟你曾經結爲兄弟,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是把父親殺了煮成肉羹,請分給我一碗嚐嚐。”

項羽恨得咬牙切齒,真的想把太公殺了,又是項伯勸住了他。

項羽派使者跟漢王說:“現在天下鬧得亂紛紛的,無非是你我兩個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來跟我比個上下高低。”漢王要使者回話說:“我可以跟你鬥智,不跟你比力氣。”

項羽又叫漢王出來,在陣前對話。漢王當面數落項羽的十大罪狀,說他不講信義,殺害義帝,屠殺百姓等等。項羽聽得發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後面的弓箭手一齊放起箭來。漢王趕快回馬,胸口已經中了一箭,受了重傷。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腳,罵着說:“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

左右把漢王扶進了營帳。漢軍聽說漢王受傷,都着了慌。張良恐怕軍心動搖,勸漢王勉強起來,到各軍營巡視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來。

項羽聽說漢王沒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韓信在齊地大敗楚軍,楚軍的運糧道又被彭越截斷,糧草越來越少。

漢王趁項羽正在爲難的時候,派人跟項羽講和,要求把太公、呂后放回來,並且建議楚漢雙方以鴻溝(在滎陽東南)爲界,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歸漢。

項羽認爲這樣劃定“楚河漢界”還不錯,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呂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馬帶回彭城。

其實,漢王這次講和,只是一個緩兵之計。漢王用了張良、陳平的計策,不出兩個月,組織了韓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馬一齊會合,由韓信統領,追擊項羽。楚、漢雙方一場最後決戰就開始了。

 

上下五千年故事:信陵君救趙

楚國派兵救趙的同時,魏國也接受了趙國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將晉鄙(音bǐ)率兵救趙國。

秦昭襄王一聽到魏、楚兩國發兵,親自跑到邯鄲去督戰。他派人對魏安釐王說:“邯鄲早晚得被秦國打下來。誰敢去救,等我滅了趙國,就攻打誰。”魏安釐王被嚇唬住了,連忙派人去追晉鄙,叫他就地安營,別再進兵。晉鄙就把十萬兵馬紮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按兵不動。

趙國派使者向魏國催促進兵。魏安釐王想要進兵,怕得罪秦國;不進兵吧,又怕得罪趙國,只好不進不退地停着。趙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給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寫信求救。因爲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兩家是親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晉鄙進兵。魏王說什麼也不答應。信陵君沒有辦法,對門客說:“大王不願意進兵,我決定自己上趙國去,要死也跟他們死在一起。”

當時,不少門客願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個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別。侯嬴說:“你們這樣上趙國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塊肥肉扔到餓虎嘴邊,不是白白去送死嗎?”

信陵君嘆息着說:“我也知道沒有什麼用處。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侯嬴支開了旁人,對信陵君說:“咱們大王宮裏有個最寵愛的如姬,對不對?”

信陵君點頭說:“對!”

侯嬴接着說:“聽說兵符藏在大王的臥室裏,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當初如姬的父親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給她尋找那個仇人,找了三年都沒有找到。後來還是公子叫門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報了仇。如姬爲了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請如姬把兵符盜出來,如姬一定會答應。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晉鄙的兵權,就能帶兵和秦國作戰。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強多嗎?”

信陵君聽了,如夢初醒。他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應。當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時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盜了出來,交給一個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兒。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別。侯贏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萬一晉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權交給公子,您打算怎麼辦?”

信陵君一楞,皺着眉頭答不出來。

侯嬴說:“我已經給公子考慮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國數一數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帶他去。到那時候,要是晉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權交出來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讓朱亥來對付他。”

信陵君帶着朱亥和門客到了鄴城,見了晉鄙。他假傳魏王的命令,要晉鄙交出兵權。晉鄙驗過兵符,仍舊有點懷疑,說:“這是軍機大事,我還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夠照辦。”

晉鄙的話音剛落,站在信陵君身後的朱亥大喝一聲:“你不聽大王命令,想反叛嗎?”

不由晉鄙分說,朱亥就從袖子裏拿出一個四十斤重的大鐵錐,向晉鄙劈頭蓋腦砸過去,結果了晉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對將士宣佈一道命令:“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可以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獨子沒兄弟的,都回去照顧他的父母;其餘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趙國。”

當下,信陵君就選了八萬精兵,出發去救邯鄲。他親自指揮將士向秦國的.兵營衝殺。秦將王齕沒防備魏國的軍隊會突然進攻,手忙腳亂地抵抗了一陣,漸漸支持不住了。

邯鄲城裏的平原君見魏國救兵來到,也帶着趙國的軍隊殺出來。兩下一夾攻,打得秦軍像山崩似地倒了下來。

秦國多少年來,沒有打過這麼一個大敗仗。王齕帶兵敗退,還有二萬名秦兵被趙兵圍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鄲,保全了趙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親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國春申君帶領的救趙的軍隊,還在武關觀望,聽到秦國打了敗仗,邯鄲解了圍,就帶兵回楚國去了。

 

上下五千年故事:朋黨亂朝政

正當唐文宗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宦官時,朝中的大臣們卻結成“朋黨”,明爭暗鬥地吵得不可開交.所謂“朋黨”,就是官僚們爲了爭權奪利而結成的派別.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閔爲首,他們大多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另一派以李德裕爲首,他們大多是父祖輩做官的公卿子弟.兩派在政治主張方面並沒有太多的區別,也不代表什麼階級或利益集團,只是兩幫政客爲了爭權而吵來吵去.他們的爭吵,使晚唐的政治局面變得更加糟糕.文宗曾向李訓感嘆道:“除掉藩鎮不一定難,去掉朋黨實難.”

朋黨之爭是從唐憲宗時開始的.公元808年,憲宗舉行考試,選拔直言敢諫的人才.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中極力批評朝政,主考官韋貫之看了,大加讚賞,把他們推薦給憲宗.那時的宰相是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他本來就看不起科舉出身的官員,現在牛李二人又來批評他的過失,更加生氣.他對憲宗說,牛李二人被推薦,完全是因爲和考官有私人交情.唐憲宗相信了,把韋貫之等人都貶了官,牛李二人也沒有得到提拔.兩派由此結冤.

李吉甫去世後,他的兒子李德裕成了公卿派的首領.李德裕從小熟讀經書,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卻不肯參加科舉考試,還聲言:“好騾馬不入行.”意思是說,像他這樣的傑出人才,是不屑參加科舉考試的.他和他父親一樣,看不起科舉出身的官員,認爲科舉考試未必能選出真有才學的人才,而公卿子弟熟悉朝廷的禮儀制度,有利於從政,應該讓他們擔任較重要的官職.他的這些看法,決定了他繼續與牛僧孺等人對立.

李吉甫做宰相時,李德裕按唐代的“門蔭”(因祖輩的功績,子弟被授予官爵)制度,被補官校書郎.穆宗即位後,他被召爲翰林院學士.

公元821年(穆宗長慶元年),又舉行了選拔進士的考試.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段文昌等人,要求主考官錢徽照顧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但他們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於是他們向穆宗告發選舉不公.那年,牛黨的李宗閔,他的女婿也參加了考試,而且被錄取了.穆宗向翰林院學士詢問有關情況,李德裕等人便回答:“段文昌說的是事實.”穆宗很生氣,下令複試,並把錢徽貶爲江州刺史,李宗閔則被貶爲劍州(今四川劍閣、梓潼一帶)刺史.

當時,李德裕和牛僧孺都很有名氣,都有當宰相的可能.但當時的宰相李逢吉不喜歡李德裕,他任命李德裕爲浙西觀察使,推薦牛僧孺做了宰相.

唐文宗太和年間,李德裕被召還京城,擔任兵部尚書.四朝元老、宰相裴度認爲他很有才幹,極力舉薦他做宰相.可是擔任吏部侍郎的李宗閔因爲走了宦官的門路,搶先做了宰相.李宗閔又向文宗推薦牛僧孺,把當時擔任鄂州刺史的牛僧孺調回來任兵部尚書,後來又提升爲宰相.牛、李二人恨裴度舉薦李德裕,先讓裴度丟了相位,後來又把他調爲興元節度使.李德裕則被調到西川,任節度使.從此,牛李“權赫於天下”.

李德裕到了西川后,經過整頓,西川的情況有了明顯的好轉,吐蕃、南詔(治所在今雲南大理)不僅不再來騷擾,而且在公元831年,南詔主動放還了被他們擄去的四千人,吐蕃的維州(治所在今四川理縣)守將悉怛謀則在九月率部到成都投降.李德裕一面上報朝廷,一面迅速佔領了維州,使這個喪於吐蕃之手達四十年的城市,又歸還了唐朝.

悉怛謀投城時,正巧吐蕃也派使者去長安,表示願意停戰修好.文宗將這些事交給大臣們評議,大家都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只有牛僧孺要求將維州還給吐蕃,悉怛謀等人也要交給吐蕃處制.文宗本無主見,便聽了牛僧孺的話.結果,維州再次失守,悉怛謀等人也慘遭殺害.

因爲政績顯著,李德裕於公元832年再次任兵部尚書.文宗很討厭黨爭干擾朝政,曾和李德裕談過這事,李德裕說:“朝中大臣,三分之一是朋黨.”不久,文宗就把屬於牛黨的官員楊虞卿、張元夫都貶到外地去做刺史了.當文宗再次議論朋黨時,李宗閔說:“我素來知道有這事,所以像楊虞卿他們,我是不把要職給他們做的.”李德裕聽了很不客氣地說:“給事中、中書舍人還不是美官,還有什麼官是美官!”不久,李宗閔便被調出京都,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去了.

太和八年,鄭注爲文宗引薦李訓.但李德裕認爲李訓是奸邪小人,堅決反對授予他官爵.這使文宗很不滿意,也使宦官王守澄心生怨恨.於是他們召回李宗閔輔政,把李德裕又貶爲鎮海節度使了.

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終於當上了宰相.公元843年,他幫助武宗平定了劉稹的叛亂.劉稹是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的侄兒,劉從諫病死後,他要求襲任節度使,朝廷沒有答應,便發生了反叛.李德裕在平叛後上奏武宗,說劉從諫在牛僧孺、李宗閔爲宰相時,曾來朝廷,牛李二人不僅不將他留下來,反而加給他宰相頭銜,讓他回去.這是放虎歸山,所以劉稹反叛,罪在牛李.武宗聽了大怒,將牛李二人全都貶到外地去了.

公元846年春,武宗病逝,宣宗即位.他聽政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貶出朝.第二年,他又找了個差錯將李德裕貶爲潮州司戶.公元849年九月,李德裕到潮州不久,又被貶爲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東南)司戶,後死於任上.牛僧孺雖升任太子少保,但公元848年就病死了.李宗閔在武宗時被貶到封州,宣宗時任命他爲郴州司馬,但他還沒來得及離開封州就死去了.

持續了四十年的“朋黨之爭”終於結束了,但大唐政權也進入了風雨飄搖的末期.它所面對的,是風起雲涌般的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