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你要知道他們的成功也是來之不易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就能成功。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成功名人的勵志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董卿

2014春晚,最大的吐槽點大概就是“董卿不在了,魔術就穿幫了!”這位“中國名托兒”的魔力似乎比魔術師更勝一籌。但比起這一個標籤,她更願意把自己稱爲夢想的“托兒”,因爲她一直來都用自己的奮鬥歷程來爲人們呈現,無名小卒變身央視一姐的勵志“魔術”!

童年是一場“坑爹”的噩夢

跟很多留守兒童一樣,董卿自出生起就在外公家長大,直到7歲那年才被父母接到身邊。但這看似值得高興的回巢,卻成爲她童年“噩夢”的開始。由於父親自身的經歷,讓他特別篤信:“人的命運要靠自己改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便以異常的嚴厲表達着自己對女兒的期望。

7歲,別人都在當“小公主”的年紀,她既不能照鏡子,也沒有新衣服,還要每天刷碗擦地、抄寫古詩文、體能訓練;上了中學以後更要用利用空隙時間去“客串”各種賓館清潔工、商場售貨員、廣播站廣播員……這些父親曾帶給她的童年“陰影”,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是親生女兒!

終於,多年的壓抑終於在大學的報考中爆炸:她考藝術院校的想法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徹底被激怒的她生平第一次在父親面前摔碗狂吼,父親見狀更加憤怒,最後演化成雙方的一場激烈的“對打戲”。爲了捍衛自己的演藝夢想,她甚至使出了“自殺”的威嚇手段。直到有一天,父親舉起酒杯向她致歉,他才明白自己的成功源自父親的“魔鬼”教育,讓她學會了堅持。

多次“改嫁”換來希望曙光

只要一心追逐夢想,終有一天讓人另眼相看。1991年,董卿不顧一切反對考入浙江藝術學院,畢業後進入浙江電視臺。在電視臺裏,她兢兢業業,兼任主持、編導,全力吸收着自己未知的一切。這位女版“拼命三郎”的出色表現讓東方電視臺向她伸出橄欖枝,本應迎來高峯,但卻潑來一盆冷水——新人的她只能跑前跑後做劇務,璀璨的舞臺,不屬於她。因此,董卿投奔剛剛成立的上海衛視尋找機會,但等待她的只是收視極低的串聯節目爛攤子。

縱使多番打擊,她也不甘認輸,更利用空餘時間攻讀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自我增值。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董卿在上海衛視改革後迎來曙光,她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檔節目,其中2000年主持一場“上海—悉尼雙向傳送音樂會”,她風格大氣、英語熟稔,一舉斬獲2001年中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獎項——第五屆中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在當時評委幾乎沒有一個人認識她的情況下,全票通過。

從“金話筒”到“直通春晚”

獲“金話筒”獎也爲董卿帶來另一次重要的機會,到中央電視臺工作。這個臥虎藏龍之地讓她並不敢有半點鬆懈,在央視的頭兩年,她的主持量就突破130場,如一個全力發動的引擎般燃燒着自己的所有精力。像“青歌會”這種硬骨頭,一次就是三十場、每天直播三小時,連續20天……她都毫無怨言;每天下午四點彩排到十點直播結束,換掉主持禮服又進會議中心,凌晨三點到家後還要打着哈欠背臺詞,直到最後的一顆夜星漸漸隱沒,毫無規律的苦日子卻讓她感覺自己離夢想越來越近。

2005年,多年辛勤經營的董卿終於迎來事業的大豐收——以黑馬的姿態登上春晚,不可置否的實力讓她榮登新一代央視當家主持。自此,她成爲央視出鏡率最高的綜藝女主持人,並連續8年被評爲央視“名、優播音員主持人”、連續10年擔任春晚主持人,她緊急救場的“金色三分鐘”更成爲了主持播音專業的一個完美案例,“央視一姐”實至名歸!

董卿曾說:“20歲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歲之後就是自己塑造的。如果我一直安寧地生活,肯定不會是現在的模樣。”從來沒有誰敢說生來平凡就意味着一世平庸,反之,像董卿一樣超越苦難,才能歷練出最爲人稱道的輝煌!青們,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儘管帶着一往無前的心在夢想之路上披荊斬棘吧!

李娜

兔年春節前夕,中國體壇“一姐”李娜轟動了世界網壇。2011年1月29日,在陽光明媚的澳大利亞墨爾本,這位來自湖北的`個性女子一路過關斬將,歷史性地獲得澳網女單亞軍,成爲首次闖入四大國際網球賽事決賽的亞洲人,書寫了中國x球新的傳奇 ……

少年成名卻突然退役

29年前,李娜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因爲父親早年的“羽毛球運動員情結”,李娜5歲時開始參加羽毛球訓練,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結緣網球。憑藉過人的天賦和超乎常人的付出,李娜15歲就跨進了國家隊大門。

2000年,年僅18歲的李娜獲得了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聯賽)第134位的年終排名,成爲國家網球隊的新星。2001年的九運會上,她一舉拿到女單、女雙和女團3個冠軍,以及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單、女雙和混雙3枚金牌。然而,就在外界堅信李娜將有一個美好前程、將爲中國x球贏得國際地位的時候,她卻在2002年底韓國釜山亞運會前,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宣佈退役,去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和同爲網球運動員的男友姜山一起讀書。

當時,在韓國釜山,曾有教練說:“這個湖北丫頭是不是瘋了,說退就退,也太不負責任了!” 然而,瞭解李娜的朋友則感慨地說:“李娜就是這樣的人,太有個性了。敢想敢做,說得出做得到!”至於那次退役的原因,有人猜測是因爲“刺頭”李娜當時與國家隊有矛盾;也有人猜測是因爲與姜山“早戀”遭到國家隊反對,李娜爲了堅持愛情才退役。無論何種原因,以李娜的個性,她寧願不打球,也不能唯唯諾諾、委曲求全。

在離開球場整整兩年後,2004年3月,湖北隊邀請李娜出山。在老公姜山的鼓勵下,李娜重返網壇。同年10月的廣州公開賽,李娜連勝8場,成爲第一個贏得WTA巡迴賽單打冠軍的中國球員。2006年,李娜打入了溫網八強,又一次創造了中國x壇的“第一”。

“單飛”成就“國際娜”

復出之後的李娜,雖然已經晉升至國內網壇“一姐”的行列,但她一直對國家隊訓練比賽僵化的體制感到不滿。另外,國內網球比賽的現狀也讓她感到失望,網球這種國際化和職業化的比賽項目,在中國卻變成了“國內死磕,國外練兵”。所以儘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排名,李娜卻越來越嚮往自由地、職業化地參加國際比賽,尤其是以大滿貫爲尊的四大網球賽事。

終於,隨着國家隊的改革計劃,李娜在2008年底得以“單飛”,自己聘請教練、組織團隊,“自負盈虧”闖蕩國際賽場,由此開啓了自己的國際之路。李娜此後的成績證明,這條路走對了。

單飛之後,對李娜來說,最重要的是團隊組織和建設。瑞典著名教練托馬斯作爲外教加入了李娜的團隊。李娜原來的弱項發球技術,在托馬斯的重點訓練下,突飛猛進,足以傲視衆多世界巨星。托馬斯還積極“教唆”李娜要走上職業化的道路,成爲她在“單飛”後的引路人。

爲避免在比賽中無謂的受傷,李娜還請來了德國人阿萊克斯作爲體能教練。自從有了他,李娜之前的腿傷也很少在比賽中出問題。

不過,在幕後團隊中,最最重要的還是李娜的丈夫兼教練姜山。由於長時間在生活和球場上的合作,瞭解與默契讓他們配合得格外順利。李娜說:“很多人覺得我的想法與衆不同,但姜山總能明白我在想什麼。我們心靈相通,這是最大的優勢。”

同在湖北網球隊的李娜和姜山早在1995年就相識,當時李娜才13歲,姜山已是網球國青隊的主力。那時,李娜將談吐不凡的姜山視爲偶像,並展開了追求,之後他們就順利地“早戀”了。2008年單飛後,姜山成爲李娜的私人教練。

李娜從不掩飾對丈夫的依賴,“有姜山在,我容易得多”,“他就像我的父親和兄長,不時爲我梳理情緒上的變化。只有他在我身邊,我才能發揮出全部水平”。李娜表示,姜山給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讓自己心裏踏實。如今,李娜在國內外打比賽,姜山幾乎“全程陪同”。賽場上,李娜一有不順,就會習慣性地將目光投向姜山。

雖然在比賽現場,經常會看到脾氣急躁的李娜對姜山不加掩飾的怒吼,但在李娜內心深處,她對姜山是心存感激的。“不管你是胖還是瘦,是帥還是醜,我都會永遠跟隨你,永遠愛你。”這是李娜在今年澳網決賽後的一段真情告白,通過電視轉播,感動了無數人。

有了三大金剛護法,“單飛”後的李娜成績插翅高飛。2010年年初,李娜闖入了澳網4強,又在伯明翰草地賽中折桂,WTA排名也逐漸穩定在TOP15以內。

2011年1月29日,李娜獲得了澳網亞軍,成爲首次闖入四大網球賽事決賽的亞洲人,成功地幫助中國軍團率先達到了亞洲網壇的制高點。李娜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的外號——“國際娜”,成爲中國體育界繼姚明和劉翔之後又一個“國家形象”。

一個“非典型”的中國明星

“她不是個典型的中國女人。”有媒體曾這樣評價李娜。李娜顯然不是西方媒體心目中的中國明星的樣子,不僅因爲她胸前的刺青玫瑰,還有她的直率脾氣,以及不常見的幽默感。

在中國體壇普遍缺乏個性的時代,李娜早早就以特立獨行作爲自己的標籤。甚至在李娜小時候,這種“個性”就已初現端倪。因爲李娜的父母都姓李,就有鄰居故意逗她:“你是跟爸爸姓還是跟媽媽姓?”不想,年少的李娜卻回答道:“他們都隨我姓。”

熟悉李娜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李娜的幾個叛逆故事。在中國x球界,李娜是第一個公開批評體制的隊員。在2005年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李娜將矛頭直指國家隊,“我在國家隊沒有任何進步,國家隊的教練對我也沒有任何幫助。”此言一出,輿論譁然。

李娜還曾在比賽時,戴着看上去有些沉重的耳飾,讓教練感到憤怒。對於自己叛逆張揚的性格,李娜感到驕傲,她覺得這是自己的真性情,沒必要去掩飾。

在球場上,李娜是第一個甚至是唯一一個刺了文身的國內球員。“我十幾歲那年就文了這個玫瑰文身。”李娜談起自己胸口的那朵玫瑰,很是得意。那一年李娜剛剛開始和大她4歲的姜山配對打混雙,就毫不避諱地用刺青的方式向姜山示愛。一開始,文身還被藏着,後來不在乎那麼多了,因爲“它見證着我的愛情”。

李娜幹過的出格的事遠不止於此。在比賽中,她會對姜山大叫大嚷,會對着賣力爲自己加油的中國球迷怒吼“閉嘴”;在採訪中,會讓媒體記者尷尬——問:“2011年你想要什麼?”答:“我想要錢。”問:“這能寫進文章裏嗎?”李娜瞪大了眼睛答:“誰不想要錢啊,這是事實啊!”

賽場外的李娜卻有着柔軟的另一面,她會默默進行慈善工作。去年一年,她給青海玉樹和武漢孤兒院送去善款共計近百萬元。

真正讓世界媒體注意到的,是李娜直率幽默的性格,尤其在她講英語的時候。在澳網第三輪,她當着數萬觀衆直率承認,自己打球的動力是老公兜裏的信用卡。在半決賽取勝後,當被問及“面對這樣的局面是否緊張”時,李娜又拿自己的老公開起了玩笑:“我昨晚並沒睡好,我丈夫睡覺時總是打呼嚕,我大概每個小時都會醒一次。”用老公的呼嚕將激動的淚水輕輕帶過,相信所有人在這一刻都會被娜姐的舉重若輕“秒殺”。

從當年初涉巡迴賽時不敢和對手打招呼的青澀,到現在一口流利的英語、時不時吐露的幽默,李娜面對國際媒體開始駕輕就熟,有了偶像的範兒。這樣的李娜處處迥異於體制下培養出來的“金牌殺手”,改寫了中國人不自信的“典型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體育界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