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精選6篇)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故事都不陌生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殘疾人的勵志故事(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精選6篇)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1

一個人如果下決心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或者下決心要做成什麼樣的事,那麼,意志或者說動機的驅動力會使他心想事成,如願以償。

殘疾人也能做出一個健康人的成就。

羅伯特巴拉尼1876年出生於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他的父母均是猶太人。他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庭經濟不寬裕,此病無法得到根治,使他的膝關節永久性僵硬了。父母爲自己的兒子傷心,巴拉尼當然也痛苦至極。但是,懂事的巴拉尼,儘管年紀才七八歲,卻把自己的痛苦隱藏起來,對父母說:“你們不要爲我傷心,我完全能做出一個健康人的成就。”父母聽到兒子這番話,悲喜交集,抱着他不知該說些什麼,只是以淚洗面。

巴拉尼從此狠下決心,埋頭勤讀書。父母交替着每天送接他到學校,一直堅持了十多年,風雨不改。巴拉尼沒有辜負父母的心血,也沒有忘掉自己的誓言,讀小學、中學時,成績一直保持優異,名列同級學生前茅。

18歲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900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巴拉尼留在維也納大學耳科診所工作,當一名實習醫生。由於巴拉尼工作很努力,該大學醫院工作的著名醫生亞當波利茲對他很賞識,對他的工作和研究給予熱情的指導。巴拉尼對眼球震顫現象深入研究和探源,經過3年努力,於1905年5月發表了題爲《熱眼球震顫的觀察》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的發表,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標誌着耳科“熱檢驗”法的產生。巴拉尼再深入鑽研,通過實驗證明內耳前庭器與小腦有關,從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學的基礎。

1909年,著名耳科醫生亞當波利茲病重,他主持的耳科研究所的事務及在維也納大學擔任耳科醫學教學的任務,全部交給巴拉尼了。繁重的工作擔子壓在巴拉尼肩上,他不畏勞苦,除了出色地完成這些工作外,還繼續對自己的專業進行深入研究。1910年至1912年間,他的科研成果累累,先後發表了《半規管的生理學與病理學》和《前庭器的機能試驗》兩本著作。由於他工作和科研有突破性的貢獻,奧地利皇家授予他爵位。1914年,他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巴拉尼一生髮表的科研論文184篇,治療好許多耳科絕症。他的成就卓著,當今醫學上探測前庭疾患的試驗和檢查小腦活動及其與平衡障礙有關的試驗,都以他的姓氏命名。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2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向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我喜歡做的事,她個性喜愛唱歌、跳舞,期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我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裏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着高壓線線杆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鬆開並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於還沒開啓自我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着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着。

從那以後,家裏更困難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親帶着弟弟留在家裏,而母親帶着她選取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我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說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我慢慢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取了乞討的生活。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務必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我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適合自我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鑽研,使自我在社會上有所作爲。她此刻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我的學業,使自我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並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昇華,哪怕乞討,也是爲了飛翔。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3

人要有一種偉大的慾望,還要有能夠實現這種慾望的技能和堅忍。

——柏拉圖

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之間河流的布魯克林大橋是個地地道道的機械工程奇蹟。

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這座雄偉大橋的設計。然而橋樑專家們卻勸他趁早放棄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計劃。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確信大橋可以建成。

父子倆構思着建橋的方案,琢磨着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設法說服銀行家投資該項目,之後他們懷着無可遏止的激情和無比旺盛的精力,組織工程隊,開始施工建造他們的大橋。

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嚴重受傷,無法講話也不能走路了。誰都以爲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爲只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

然而儘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一天他躺在病牀上,忽然一閃念想出一種能和別人進行交流的密碼。

他惟一能動的是一根手指,於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和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

整整13年,華盛頓就這樣用一根手指發號施令,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勝利與失敗這間的差距並不似人們想像的那麼大,僅僅是一念而已。慾望可以將一個人的力量發揮到極至,也可以逼得一個人獻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礙,慾望使人全速前進而無後顧之憂。

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礙的人,常常會屢建奇功。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應當充分發揮我們的能力。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4

有一個新認識的好友,他很陽光,喜歡各種娛樂和運動,尤其喜歡打籃球。他打籃球的方式很奇特,總是用左手運球,居然能用單手在人羣阻擋中準確地投籃。其實,他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出於賣弄球技,而是因爲他只有一隻手。這隻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寫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鋼琴上演奏出動聽的樂曲。

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和健康的心態。他的言語總是那樣的親切。他工作努力,與同事好友的關係融洽,與客戶的交流愉悅。常常得到老總的嘉獎……見過許多因爲身體殘疾心理也一同“殘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見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個好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爸媽非常熱情,請我們留下吃飯。

他們一家人都很熱情,談起他的時候,言語之中總透露着無盡的溫情愛意與驕傲、自豪。

聊了半個小時之後,晚餐準備好了,大家就圍坐在桌前,品嚐起他母親做的美味佳餚,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動如潮水般涌上心頭,我從來都沒有想象過,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真摯而細緻的愛。一家人爲了給自己殘疾的只有一隻左手的親人一個平和而正常的環境,一齊改掉自己堅持了幾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習慣。

成長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時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夾起一片菜葉時,他的家人也正同樣笨拙地、用左手反覆練習那個動作,直至成爲習慣。而這樣的習慣與愛伴隨着他,與他一起成長。爲了讓他健康樂觀地生活,他們把所有的愛,全部寫在了左手上。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5

高志鵬,男,漢族,1974年生,視力殘疾,山西省呂梁人,現爲太原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6歲時因手術失敗導致雙眼失明,13歲隨民間學藝,18歲成爲太原市盲童學校插班生,28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他集寫詞、作曲、演唱、演奏於一身,至今已創作數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近百家媒體對他的事蹟進行過報道。

高志鵬出生在呂梁山區興縣,6歲時因手術失敗雙目失明。8歲那年,他讓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學校門外聽課,被老師發現,讓爸爸把他領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頭說:”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樣,爸爸教你拉二胡吧!“從那天開始,他踏上了音樂旅途,在自己心靈的舞臺上演繹起不滅的火焰和無盡的執着。高志鵬11歲時,二胡水平就已超過了父親,當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後,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盲人音樂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樂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樂班的師傅們沿九曲黃河一路苦學,學會了各種民間小調、晉劇曲牌,學會了嗩吶、笙、簫、笛子等鼓樂班的全套樂器。15歲那年,父親爲他買了8件樂器,讓他組建了自己的鼓樂班。從此,這位少年盲班主帶着一夥明眼人,開始在陝西、內蒙古一帶的農村闖蕩。幾年下來,他掙下的錢,不但貼補家用,建了新窯洞,而且還爲兩個哥哥娶了媳婦,供妹妹讀完了初中。在外闖蕩的高志鵬第一次聽說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開啓了一扇窗戶,獨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學。在省殘聯領導的幫助下,他成爲太原市盲童學校的一名大齡插班生。

在盲校學習的兩年間,每到星期天,志鵬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頭賣唱,掙學費和生活費;上課時間又以飽滿的激情,投入於學習和創作中。1994年,他創作的歌曲《心聲》,在山西人民廣播電臺”昇華獎“新歌徵集中,榮獲詞曲創作一等獎;歌曲《滿天繁星屬於你》,在全國第二屆盲聾學校學生藝術匯演中,獲得一等獎及創作獎。當中殘聯主席鄧樸方把獎盃送到他的手中時,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點點希望。

如今,高志鵬的心中有了一個”神州萬里行“的計劃。他準備用兩年時間,走訪全國百所高校,爲高校師生免費演奏自己的音樂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6

披肩的'長髮、寬大的墨鏡、如影隨形的吉他、天籟般純淨的歌聲……這是中國盲人民謠歌手周雲蓬留給觀衆的最初印象。

周雲蓬是標準的“70後”,但心理上卻有着遠大於實際年齡的滄桑。小時候,病魔就纏上了這個不幸的孩子。身患眼疾的他,跟隨着母親的腳步,四處求醫問藥,別的小朋友童年都是彩色的,而他的童年經歷單調又令人絕望,充滿了火車、醫院、手術室和酒精棉球的味道。九歲那一年,他什麼都看不到了,眼前一片黑暗。視覺的最後印象是動物園裏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以後,這個鏡頭,反覆在他腦海中出現。夢中,他是笑着的,醒來後,他哭了!

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尋求光明!顧城的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用在周雲蓬身上再合適不過。在盲童學校讀書的他,以後不僅上了高中,還讀了大學。在大學期間,他最喜愛的書目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加繆的《局外人》。在大學裏,周雲蓬非凡的藝術才華得以充分展現,他創辦了民刊,並開始寫詩和歌曲,並在大學裏開演唱會。大學畢業後,周雲蓬開始遊歷全國,並以彈唱爲生。四處漂泊的經歷,賦予了他無窮無盡的靈感:靈敏的耳朵,讓他的音樂更加純淨、細膩。他錄製的音樂,開始廣爲人知。在他的博客裏,他這樣介紹自己:新世紀的候鳥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邊。媒體開始第一次用“音樂公民”來評價這位歌者。周雲蓬不僅在音樂上擁有卓越的才華,在詩歌創作上,也有着過人的天賦。他認爲音樂和詩歌是不可分離的孿生兄弟,他一直致力於“彌合詩歌與音樂的分離”,並在2009年,獲得珠江國際詩歌節“詩歌探索獎”。

面對自身的不幸,周雲蓬好像總是視而不見。他用詩一樣的語言這樣描述道:蛇只能看見運動着的東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裏有一千個太陽。很多深海里的魚,眼睛蛻化成了兩個白點。能看見什麼,不能看見什麼,那是我們的宿命。我熱愛自己的命運……

有記者問:你九歲就失明,這是否從精神上摧毀了你。他淡定地回答:不會的,那時我還沒有精神,災難來得太早,它撲了個空!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帆風順。遭遇挫折和不幸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把災難看得過重,它就是一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笑對不幸和磨礪,災難會認爲它找錯了人,只能在堅強者面前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