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高爾基艱苦讀書歲月

名人勵志故事:高爾基艱苦讀書歲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瑪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他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你精心編輯的一篇關於他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名人勵志故事:高爾基艱苦讀書歲月

高爾基艱苦讀書歲月

高爾基童年時家裏窮,不得不去打工,幫一戶人家做長工。他經常利用空餘時間讀書,可有時候讀書太入迷,被人發現,受了不少苦。

有一次,高爾基一邊燒開水一邊讀書,水壺的水都燒乾了,高爾基都沒發覺,最後把水壺給燒一個大窟窿。

女主人非常生氣,抄起一根大木棍,劈頭蓋臉往高爾基身上打,邊打邊罵,把高爾基打得遍體鱗傷,以至不得不請醫生來看。高爾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都滲出了血,木刺都扎進肉裏去了。醫生從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並非常義憤地鼓動高爾基去告發。

女主人這時害怕了,她生怕高爾基去告她虐待罪。馬上換了一副可憐的面孔說:“孩子!只要你不去告發我,你提什麼條件我都答應。”

“你說話算數?”

“是的。”女主人無可奈何地說。

“只要你允許我在幹完活後可以讀書,我就不去告發你。”

女主人極不情願地答應了。這樣,高爾基因禍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價,換來了多餘時間讀書的權利。

【延伸閱讀】

高爾基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瑪克西姆·高爾基)1868年生於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城)的一個木工家庭。

1871年,高爾基3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

1879年,高爾基11歲走向“人間”獨立謀生,曾當過學徒、搬運工、麪包工人等。

19世紀80年代,高爾基在喀山參加持民粹派觀點的知識分子祕密學習小組。

1883年,高爾基開始過流浪生活。

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次漫遊俄國各地,廣泛瞭解民情;

1889年由於參加祕密革命組織被捕,獲釋後行動仍受憲警監視。

寫作之路

1892年,在《高加索報》上用高爾基·馬克西姆(意爲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在地方報刊當編輯、記者,從此專心從事寫作。

1895年,高爾基發表了著名的浪漫主義短篇《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讚美了熱愛自由、嚮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鬥的激情。

1898年,高爾基的第一個作品集兩卷集《隨筆與短篇小說集》問世,從此蜚聲俄國和歐洲文壇引起國內外廣泛注意。

1899年,高爾基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完成的《福瑪·高爾傑耶夫》和《三人》兩部中篇小說,通過較廣闊的現實畫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題。

20世紀初,高爾基的創作轉向戲劇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最簡潔的形式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

從1900年起,高爾基參加並主持知識出版社的工作,通過出版《知識》叢刊團結了當時俄國大批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作家。

1901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當時人民羣衆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爲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就寫下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後更名《海燕》),塑造了象徵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鬥,這是一篇無產階級革命戰鬥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讚。《海燕》是“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原題爲《海燕之歌》,他以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風暴。

1901年,高爾基還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揭露了資產階級保守派與自由主義者的矛盾,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革命無產者(革命工人尼爾)的形象。

1901年,高爾基因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而被捕。出獄後受革命政黨的委託建立祕密印刷所,爲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1902年,寫了劇本《在底層》,這是作者通過20年時間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是高爾基戲劇的代表作,深刻批判對幸福的消極等待思想,劇中的一個人物宣佈:“人這個字聽起來多麼自豪”。

1905年,是高爾基思想和創作發展的第二個階段(1900—1909革命前後)的開始,在革命形勢激烈的歲月裏,高爾基作爲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爲1905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由於高爾基積極參加革命運動、與列寧結識和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世界觀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創作上也更加自覺地爲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力求創造新的英雄人物,寫出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東西來。

1905年革命爆發初期,他曾以目擊者的身份寫了討伐沙皇政府槍殺請願羣衆的傳單,號召人民奮起鬥爭,同時積極參加社會民主工黨的《新生活報》和《戰鬥報》的出版,多方努力爲起義者籌劃經費和武器。這期間他還發表大量政論,其中《談談小市民習氣》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習氣的社會根源、心理特徵及其對革命事業的危害。

1906年,高爾基創作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這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着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峯。《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爲社會主義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列寧肯定了它的現實意義。稱高爾基爲“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1901~1910年,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仇敵》《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野蠻人》等許多重要的社會政治劇本,其中有的反映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貧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市儈的精神空虛。在《小市民》一劇裏作者第一次描寫了先進工人尼爾的光輝形象。這些劇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熱烈歡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投身革命

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高爾基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並同列寧會晤。

1906年初,高爾基祕密離開俄羅斯到美國,在那裏宣傳革命,爲黨募集經費,寫了揭露和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政論《我的訪問記》、特寫《在美國》、劇本《敵人》。《敵人》通過一個工廠的工人羣衆同工廠主面對面的激烈衝突,成功地表現了工人階級不怕犧牲的團結戰鬥精神。

1906年,高爾基在美國寫出了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母親》和《仇敵》,使他的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峯。《母親》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爾和母親尼羅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紀初俄國工人階級革命戰士的優秀品質。取材於1902年索爾莫沃工人五一遊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覺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的巴維爾及其在現實的教育下由逆來順受轉變爲堅定的革命戰士的母親尼洛夫娜的形象,滲透着對歷史進步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在現實的革命發展中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列寧稱讚這部小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提出它對俄國工人“有很大的益處”。

1906年秋,高爾基從美國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島。由於工作上的關係他同當時擔任黨中央委員的鮑格丹諾夫比較接近,參加了以後者爲首的前進派活動,並受其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思想上受到黨內機會主義派別“造神論”的影響,高爾基一度接受造神說,1908年發表作品中篇小說《懺悔》,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當時他發表的一些論文以及專著《俄國文學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觀念複合”、“經驗組織”和造神論等錯誤觀點。經列寧的批評幫助,他逐漸提高認識,脫離前進派集團。

1907年5月,高爾基和列寧一起參加了在那裏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

1910年,革命後,高爾基的創作達到了成熟階段。劇本《敵人》(1906年)第一次描寫了向資產階級正面進攻的工人階級的戰鬥集體,塑造了共產黨人辛佐夫的典型形象。同時期創作的長篇小說《母親》(1906年)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兩部作品同爲俄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作。

革命失敗後,高爾基赴美國及意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儘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於革命的戰鬥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徵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後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間》(1913~1916)。

養病創作

1921年夏天,高爾基因病復發出國就醫,直到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倫託。他一邊治病休養,一邊通過書信和會見來訪者盡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團體的極“左”和宗派主義錯誤,爲培養青年作者及團結不同風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還努力創作,發表回憶錄《列夫·托爾斯泰》和特寫《列寧》,完成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描寫了作家從生活底層走向革命道路,勞動者尋找真理、追求光明的歷程。

1925年,高爾基在病中完成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

1924-192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在從19世紀中葉俄國農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廣闊歷史背景上描寫一個家庭三代人的變遷,從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必然衰落。

1928年,高爾基回國後,兩次到全國各地旅行參觀,目睹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蓬勃景象,熱情高漲,寫了長篇報告文學《蘇聯遊記》。

晚年生活

1931年,高爾基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創作中,劇本《耶戈爾·佈雷喬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現了資本主義的沒落和社會主義的勝利;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寫了十月革命前俄國社會40年的歷史變遷,以一個個人主義知識分子爲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壯大;《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一系列論文,倡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1925-1936年,高爾基創作了許多熱情洋溢的特寫、政論、評論文章,還著有史詩型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

1934年,高爾基主持召開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當選蘇聯作家協會第一任主席。1936年6月18日2點30分,高爾基離開人世,享年68歲。

這位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 ,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於推翻斯大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來大做文章。

高爾基的勵志小故事

刻苦讀書

1880年秋天,高爾基回到他第二次當學徒的繪圖師謝爾蓋耶夫家,這時他對讀書已產生了強烈興趣,他到各處去找書,凡是到手的書他都讀。主人不讓他看書,他就在夜裏等人們睡着以後起來,借神龕的長明燈讀書,有時還點上一根蠟燭。繪圖師的母親非常吝嗇,她的蠟燭都有數,甚至長短她都做記號。實在沒辦法,高爾基就藉着銅鍋映出的月光看書。有一次因爲讀書入迷竟把茶具燒壞了。狠毒的老太婆用木柴打他,竟把木柴上的刺打進他的肉裏,後來不得不到醫生那去治。醫生從他身上拔出42根木刺,有的地方已經紅腫發炎。醫生氣憤地說:“你應當到法院去告她……”高爾基沒這樣做,只要求工作完了准許他看書。

教育兒子

高爾基有個聰明伶俐的兒子,叫馬克西姆。他很小就跟着媽媽僑居在法國巴黎。

馬克西姆8歲那年,開始在媽媽的幫助下動手給爸爸寫信。他寫了又改,改了又寫,最後終於把信寄走了。高爾基收到兒子寄的信,心裏十分高興。他趕忙拆開信,一邊讀,一邊笑,情不自禁地誇獎他的兒子是個“好漢”,將來說不定能當作家,詩人。

接着,他給兒子回了一封信。他以詼諧而又嚴肅的口吻說:“這封信不會是你自己寫的吧,寶貝兒,你要自己試着給我寫信,並親自把它寄給我,我會非常高興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自己動手來做,不要強迫別人爲你着想……”

馬克西姆讀着爸爸的回信,暗下決心:今後不再要媽媽幫忙,一定要學會自己動手寫信。( 閱讀 )

幾年後,馬克西姆11歲了。他用心回憶自己幼年跟爸爸媽媽去找戈巴託甫卡避暑的情景,並以此爲題寫了一篇作文寄給了高爾基。高爾基接到信後,馬上又給兒子回信:“你不妨在課外爲自己,而不是爲了應付老師去練習寫作,給自己講各種故事。這是很有趣的。我在你這樣的年齡,就這樣練習寫作、記日記了,可能正因爲如此,我才成了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