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七夕牛郎織女故事

七夕牛郎織女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24K 次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七夕節,在我國已經延續有數千年的歷史。因爲融入了一個悽美的民間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夕牛郎織女故事,歡迎查看。

七夕牛郎織女故事

七夕牛郎織女故事

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爲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裏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準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迴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着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玉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牛郎織女的浪漫情懷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牛郎織女的浪漫情懷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着彼此,一直見證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牛郎織女的起源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爲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樑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註釋中說:“牽牛爲夫、織女爲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爲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至於爲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爲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

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裏,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爲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爲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爲這個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東漢應劭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爲樑以渡織女故也。它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爲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爲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爲流傳,並融入風俗之中。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牽牛星之天文學名稱),織女二星神當會。”由以上諸材料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爲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古詩十九首》首選透露出了這一信息,這裏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從此開始被編織爲一幕恩愛夫妻受着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

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故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闕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筆下描寫“七夕”的《鵲橋仙》無疑表明了古人的愛情觀。這闕詞中有兩句畫龍點睛之筆:一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兩句詞說的都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纔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更是將這種愛情觀發揮的淋漓盡致:“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楊貴妃即便香消玉殞了,唐玄宗李隆基也要把“七夕”這一天當情人節來過。那麼,這古人追求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的愛情最高境界真的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愛情幸福嗎?“七夕相會”究竟是愛情的喜劇,還是愛情的悲劇呢?

秦觀的《鵲橋仙》這闕詞中所說“鵲橋”無疑就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其實,牛郎織女的故事本來就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悲劇。南朝的《續齊諧記》中說,“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這就是說,七月七,這個織女渡河與牛郎的相會日,是王母娘娘親自制定的規矩。王母娘娘因爲門第觀念,讓神仙出身的織女和出身寒門的牛郎不能過上團圓的夫妻生活,只讓他們每年在“七夕”這一天見上一面。於是,牛郎織女長期的兩地分居,一年一度才能相會一次,如果是凡人,堅持上十年會愁白了頭髮,這無疑就是對青春和生命最痛苦的摧殘。然而,更悲慘的是牛郎和織女是永遠都不會老的,所以這悲慘的愛情生活還會年復一年的持續下去,他們要經受着天長地久的相思折磨,無窮無盡的歲月滄桑。

但是,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一次,即便數年一次能與情人相會,便是最偉大的愛情了,除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一典型的事例外,還有煙花蘇三受盡百般折磨、萬種苦痛的遲來愛情,相府千金王寶釧忍受十八年風霜雨雪的寒窯苦等。她們都是因爲門閥觀念作祟而備受愛情折磨的苦命女子,而當她們終於歷盡千辛萬苦、苦盡甘來之時,再美麗的容顏也已經留下了歲月的風塵、人間的滄桑,再堅貞的愛情也會變得十分脆弱,再美的愛情在時間面前也會逐漸褪去華麗的外衣。尤其是相府千金王寶釧,僅僅與丈夫薛平貴相會十八天後就撒手人寰了。可見,紅塵男女的一次相會需要付出的是多麼慘痛的代價!

再說被稱之爲古代衝破門閥觀念、追求堅貞愛情的楷模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是何等的瀟灑?深夜攜手私奔是何等的浪漫?才子佳人的結合又是何等令人傾慕?然而,當司馬相如離家進京做官之後,在那些聚少離多的日子裏,這種堅貞的愛情便變得十分脆弱了起來。於是,卓文君無奈地寫下了流傳於世的.悲憤的《白頭吟》。

司馬相如離家後,在長安以一篇《上林賦》深得漢武帝劉徹寵幸,被封爲郎官,一時春風得意,意欲納茂陵女爲妾,卓文君無法忍受,悲憤至極便寫下了《白頭吟》,並附書:“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隨後再補寫兩行:“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卓文君哀怨的《白頭吟》和悽傷的《訣別書》,使司馬相如大爲感動,想起往昔恩愛,打消了納妾的念頭,並給文君回信:“誦之嘉吟,而回予故步。當不令負丹青感白頭也。”此後不久相如迴歸故里,兩人安居林泉。於是,卓文君這首《白頭吟》就成爲引起國人憐惜和共鳴的愛情情感的千古佳話。

在傳統的愛情觀裏,兩地相思是愛的主旋律,聚少離多是愛情的最高境界,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愛情才能幸福,愛情纔可能永不褪色。然而,他們卻忘記了這樣的愛情的背後,需要付出多少艱辛和痛苦的代價。但是,這種被千百年來門閥觀念套牢的愛情,因爲女郎織女的一次“金風玉露”,而成爲紅塵男女傾慕的浪漫。而在千百年後得現實生活中,豪車華宅再一次套牢了萬千擁抱陌路、尋找愛情紅塵男女。無論是“七夕”還是“情人節”,都是給當代中國紅塵男女的一個溫柔的浪漫藉口,就像從腰包裏掏出的最後一張鈔票,七夕的浪漫已被榨取殆盡,成爲了中國式愛情的困局。是什麼放逐了紅塵男女堅守的愛情?又是誰讓紅塵男女苦苦尋找流浪的愛情?從兩情相悅到花前月下,人們腳下的路爲什麼越走越長,腳步爲什麼也是越發的沉重?

當古代人們的愛情遭遇門第的套牢:王母娘娘不同意婚事,只因天上地下,門戶不當,熱戀中的情人只好借一年一度“七夕相會”來尋找愛情生活的慰藉;而當愛情遭遇現實豪車華宅的套牢:即便牛郎再努力,也只能望“織女”興嘆,於是,只好借一年一度的“七夕”來尋找流浪的愛情,尋找早已被放逐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