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通用5篇)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楊文豔創業始終持續有激情,碰到挫折不氣餒。創辦企業之初,虧損開不出工資,頻臨絕境也沒打退堂鼓。以下內容是小編爲您精心整理的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通用5篇),歡迎參考!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通用5篇)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 篇1

她叫楊文豔,2003年正因國有企業改制而面臨下崗考驗的她不甘命運的擺佈,從下崗的苦悶中挑戰自我,勇闖出路,並重新找回了自己人生座標。一齊來看看這位女性創業者的創業故事

楊文豔原來的工作單位是盤錦市九化公司招待所。從得知企業要改制,招待所要買斷那天起,姐妹們像斷了線的風箏,六神無主,四處尋求出路。38歲的楊文豔下決心要做事情,要把招待所租下來,帶着大家一齊幹。

接下來創業的艱辛是楊文豔始料不及的,年久失修的室內設施、管線老化、燈線短路、石棉瓦房蓋的餐廳、腐爛的木質窗棱、地面不時往外返水,常常看不到乾爽的地方等等。經過深思熟慮後,楊文豔決定重新裝修,要以全新的面貌展此刻顧客的面前。她拿出了買斷工齡的錢和家裏所有的積蓄,連兒子積攢的過年壓歲錢都摳了出來。但錢還是不夠。只好把父母存的養老錢也拿來。得知楊文豔的行動後,姐妹們很受感動,也紛紛提出集資,共度難關。大家自願拿出自己下崗買斷工齡的錢,雖然錢不多,但此時這些有數的資金,對於挽救這個瀕臨癱瘓的招待所無疑是“及時雨”。

爲了節省資金,許多活都是大家自己幹:粉刷牆壁、刮大白、貼木紋紙……實在忙但是來,姐妹們就把自己的愛人和朋友帶來一齊幹,改暖氣管線、改線路等等,兩個多月的時刻,幾乎沒有人休息過,大家還商量給企業起了一個和諧的名字叫“祥和”,每一天帶着灰塵下班的姐妹們,還都樂樂呵呵的,那些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感動了楊文豔。有這麼多好的姐妹支持,不把企業搞起來,能對得起大家嗎?於是。楊文豔和大家同甘共苦、集思廣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悲傷日記

由於地理位置偏僻,“祥和”招待所重新開業後,一時刻生意不好。連續兩個月虧損,快要到月底了,不僅僅工資沒有着落,流動資金又短缺。楊文豔着急了,上火了,牙齦腫了,嗓子也說不出話了。丈夫看見她這個樣貌說:爸臨終時還交給我一萬元買墓地的錢,你先拿去用吧!她含着眼淚接過錢。之後,區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街道來到招待所調研,讓她們享受到了下崗失業人員重新再就業的優惠政策,有了政府的扶持,大大鼓舞了她和姐妹們,讓她們看到了期望。

大家一門心思辦好這個剛剛創立的招待所。這些心中充滿愛的姐妹,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那些素不相識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突然在大廳暈倒,大家在第一時刻把他送到了醫院。併爲他交納了住院費,又輪流護理到他的家人從外地趕來。拾金不妹的精神,在招待所也時有體現。一次,服務員在打掃房間時,發現枕頭底下有一個信封,打開一看,裏面有一千元錢,服務員迅速跑到樓下去追,而此時,卻已不見客人蹤影,之後根據客人住宿登記狀況,聯繫到失主,把錢及時交到客人的手上。有時也會遇到個別酒後鬧事的人,她們都好言相勸,以禮相待。在其他酒店賓館,一般服務人員都是年輕人,而在她們這兒,看到的是一幫老大姐,平均年齡40多歲,但賓館靠良好的服務態度和誠實的服務熱情開始有了生機。姐妹們都自豪的說;我們有了創業的領路人,不僅僅重新上了崗,而且還實現了我們人生的價值。

九化祥和招待所站住了腳,楊文豔並沒有止步。2007年4月,又成立了“祥和餐飲技能培訓學校”。開設了“廚師、麪點師、服務人員”等專業培訓,迄今爲止,爲社會培訓了下崗失業人員2000餘人,讓他們學到了一技之長,併爲部分人員安排了就業崗位,在社會上得到了一致好評。2008年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又購置了一座面積爲1700平米的樓房,成立了祥和服務中心,和社區一齊爲社區居民服務。2012年6月又成立了有40多個房間的“嘉和商務賓館”,開業以來經營良好。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滾動發展,目前企業已初具規模。從最初的虧損發不出工資,到此刻年營業額近200萬元,實現了盈利,從最初的政府免稅到此刻年繳稅10萬餘元。企業員工從最初的26人發展到60多人,而且絕大部分是40多歲的下崗女工。短文摘抄

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滾動發展,楊文豔和她的企業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認可,企業被評爲“省AAA級信用單位”、“遼寧省最佳誠信企業”、“省政協經委重點扶持單位”、“盤錦市最佳示範戶”、“盤錦市就業再就業安置基地”、“區三八紅旗羣衆”、“區禮貌誠信企業”等稱號,楊文豔也先後被評爲“遼寧省工會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個人”、“遼寧省五一巾幗先進個人”、“盤錦市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盤錦市青年創業導師”、“區優秀青年創業之星”、“區十大女傑”、“區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並被選爲區人大代表。

楊文豔告訴記者,沒有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扶持,她一事無成。幾年來,她先後爲汶川災區,爲婦聯、工商聯、民革組織捐款捐物6萬餘元。

楊文豔創業始終持續有激情,碰到挫折不氣餒。創辦企業之初,虧損開不出工資,頻臨絕境也沒打退堂鼓。在招待所有了起色後,又不失時機創辦餐飲培訓學校,祥和服務中心,嘉和商務賓館,兩三年一大步,始終持續有不斷創業,擴大規模的激情。創業需要夢想更需要實幹,她創辦的企業能一個個取得成功,都是一步步打拼出來,爲節省資金,她常常早三點就去市場批發蔬菜。楊文豔曾兩次動大手術,但她出院還未康復,就到單位瞭解狀況,處理問題。她的企業能有這天,得益於有一羣與她一齊打拼的下崗姐妹。她們與楊文豔同呼吸共命運,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楊文豔愛護她的姐妹們,姐妹們也誠心誠意待她。企業難時,她們把親人動員來幫企業,把自家錢借給企業。在企業經營中,她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兢兢業業,打造了一個凝聚力強的團隊。楊文豔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她說,學習才能開闊視野,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她利用各種機會向他人學習,也向書本學習,還用心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此刻她又有了新的設想——創辦敬老院,多爲社會做好事。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 篇2

楊瀾以70億元身家登榜“2010胡潤女富豪榜”,這位採訪過無數名人的名人主持時刻持續着她的優雅,她的氣質與修養爲女性帶給了榜樣。而她的着裝更是白領女性參照和模仿的標準。一齊來看這爲時刻優雅得體的女性——楊瀾。

創辦瀾飾品

在一次高朋雲集的國際藝術活動中,一位美國著名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深深吸引了楊瀾目光。那是源於她胸前一隻翠藍的別針,如此靜謐卻又觸動人心。在瞭解到那原是中國的飾品時,楊瀾被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靜。LAN就此誕生,把愛與榮耀的象徵好處延伸到東方元素之美與現代頂級工藝的設計中。然後與席琳·迪翁合作請其代言。

我的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完美。有的人說楊瀾你一向很順利,我都只是無奈地一笑。我沒有辦法跟每個人去解釋我的艱辛和失敗。從2000年到2005年,長達5年的時刻,我都以前處於這種狀態。無論從事業上還是心態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當時,美國幾大電視網都期望我去做他們的.出鏡記者,報道亞洲事務和美國華人社區,但我覺得,這和我想做的事情還有一段距離。我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就是文化行業,這和IT、商業、金融和工業都完全不一樣。我去美國的時候就知道我是必須會回來的。結婚的時候我就跟吳徵說,你在美國已經有自己的事業,但我將來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說,我跟你回去。那時候媒體報道用了“毅然決然”這4個字。我覺得這幾個字用在他身上倒是適宜。他好像放下了什麼,可我並不需要放下什麼。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沒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帶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頭髮,去了香港鳳凰衛視,開始做《楊瀾工作室》。

我採訪的第一個人物就是王光美。無論從節目還是人生層面,她都是一個對我有極大震撼的女生。透過做她這期節目,我真正確立了一點——我做節目是爲了記錄人和時代的關聯,我期望以採訪人物的方式來記錄歷史。我大學主修英語,輔修國際經濟,但是對歷史的愛好是從中學就開始的。我喜愛蘇東坡、羅斯福和丘吉爾,很早就看過尼克松寫的《領導者》那本書,也看過法拉奇的《世界風雲人物訪談錄》。高考的時候,我以前最想報的就是歷史系。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對我的職業理想產生影響。

我有文化理想,我覺得中國需要有一個有文化感和價值感的電視平臺。我想到了,就去做了。2000年,我做了陽光衛視,製作和播出以紀錄片爲主的電視節目。

我做企業有點誤打誤撞。我是個做資料出身的人,沒想要做渠道,好像也沒想做多大的商業鏈。我做企業的出發點就是想做資料,然後爲了這個資料來配備一個相匹配的運作機制。這有點想喝杯牛奶就自己養頭奶牛的意思。正因市場上沒有賣這杯牛奶的,你就務必自己養奶牛。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時刻上的浪費。時刻久了,你對養奶牛的事業也產生了必須的興趣和感情。奶牛有奶牛的好處。慢慢地,你看到周圍這片草原上還有很多和你一樣的人,他們也養着自己的一頭或者一羣奶牛,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產業。

當然了,我這是有點難爲自己。我大學學過國際經濟,但這和真正做企業完全是兩回事。我爲了養這頭奶牛,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愛、起碼是不完全熱愛的事情。中國不像美國。美國的傳媒系統已經十分完善,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就能夠了。但上世紀末,中國傳媒從過去的僵化體制到逐漸開放,它需要很多鮮活機制在運作成長,纔可能有市場,纔可能有個體的創造。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也許再過30年,我就不需要做這樣的選取了。

吳徵一開始就是鼓勵我的,但是對我來說,從做節目到做企業,這個轉型極其困難,一開始就摔了個大跟頭,就是陽光衛視。此刻看來,我的文化理想的衝動,遠遠大於我的商業和企業管理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

我在陽光衛視建立的最初,就沒做好商業決定上的準備。一開始我就按照整個一個電視臺的建制,在香港做了很大的、耗資數千萬的電視製作中心,有超多的原創節目,每年幾百個小時。其實這是不貼合市場規律的。紀錄片是一個小衆市場,又是基於一個境外衛視不能夠完全落地的現狀,我當時就應更多地以採購節目爲主,減少製作成本,儘量不好做這麼多的原創和這麼大的製作中心。

這就說明我的幼稚。在商業上當時我是很幼稚的。我還記得,當我十分興致勃勃地讓吳徵去參觀我剛剛建好的製作中心的時候,他嚇了一大跳,當時他就跟我說,我沒想到你們拉了這麼大一個攤子,是要出事的。

前後有5年的時刻吧,我很累。關鍵是當你的商業模型不對的時候,你會越做越累,並且事倍功半。此刻看來,一開始這個公司其實從資本運作上也存在問題。這樣一個收入模型還沒有得到穩定來源和實踐肯定的公司,一下就上市了,然後上市又對財務報表有要求,這使得你在短期的營收和長期的方法定位上經常產生矛盾,實際上是給整個經營團隊帶來很大困擾,也給我自己帶來很大困擾。

那幾年,我哭過很多次。吳徵他是知道我的,我有這份文化理想。在陽光衛視後期,他跟新浪、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資本操作。雖然有很多人質疑他說,他是不是喜愛資本操作,但其實他是期望用資本操作的方式引進不一樣的合作伙伴,同時也讓這個衛視平臺能夠撐得更久一點。我明白他的這份苦心,其實這也是說明他對我的愛吧。我覺得是。因此回頭想想,他也十分不容易,真的。

最後說服我放下的還是吳徵。他說,文化理想能夠有很多種實現方式,但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你的商業模型又出了問題,出於投資人利益思考,你也就應學會放下。我一開始不願意應對和承認,前後有3年,反反覆覆。我也跟他吵過架,埋怨他做出了錯誤的商業決策。那時候我們在上海住得多。有一次,在上海的家裏,他很嚴肅地跟我談這個事情。他說,你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是你此刻務必要變成一個現實主義者,你要思考這個問題,你退出就是對這個事業、投資者和現有平臺的一個最好的負職責的方式。

他這個話對我是很大的刺激,讓我覺得,我得有足夠的勇氣來應對自己。我最後做了決定。2003年夏天,我把陽光衛視賣掉了。

我至今也不覺得陽光衛視是一種文化上的失敗。它商業上失敗,但是有文化價值。畢竟那之後纔有了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的各種紀錄片頻道和人文頻道的出現。我經常被人嘲笑說,是用個人的一個商業行爲,來完成一個國家該做的事情。

去年在世博會的一次活動上,我碰到王石,他還主動跟我談起陽光衛視的事情。他說陽光衛視有它的成功之處,它是一個開創性的事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嘗試了一種文化和商業的結合,雖然商業上不成功,但是爲之後的人指出了哪條路走得通、哪條路走不通。我不是一個溢於言表的人,但是你做的一件事情過了那麼久還有人記得,並且有人肯定,我覺得很溫暖。

我此刻感到很慶幸,做陽光衛視的時候我才30歲,算是很年輕。在輸得起的時候輸一次也沒什麼,30歲失敗總比50歲失敗來得好點兒吧。但是當時,這件事情讓我有極大的挫敗感,甚至接下來的兩三年都沒緩過勁來。我的精神勝利法就是不停地工作。我發現,工作是帶給我平復的最好的辦法。我繼續做《楊瀾訪談錄》,2006年開始做《天下女生》,之後,又有了天女網、瀾飾品和其他業務。

對於公司來說,這次失敗也是一次完成方法轉型和業務調整的機遇。公司過去是一個平臺的運營商,在陽光衛視出售以後,它就變成一個資料帶給商。但我在這之後慢慢看清媒體市場的走向:在一個整合媒體的時代,單一的媒體平臺是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無論是品牌的推廣還是商業的合作,都需要一個整合媒體的概念。“整合”此刻變成一個很時髦的觀點了,就應說我在2005年的時候就很清晰地看到這是一個發展的趨向,而且正正因我沒有一個平臺去經營的時候,這個又變成了唯一的商業出路,因此我們比較早就開始多媒體經營和方法的轉型。此刻看起來,這種預見還是正確的。

我們目前有三大業務板塊。一個是以《楊瀾訪談錄》品牌爲核心的精英階層影響力社區。一個是以《天下女生》品牌爲核心的都市白領女性影響力社區。第三個是我們在近些年拓展的新業務——承接地方城市大型活動和演唱會的製作。我們不僅僅是製作者,還會把城市文化推廣和背後的立體宣傳作爲一種服務帶給出來。這是公司成長性很快的業務。到2011年,這種大型活動和整合傳播會佔到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此外,我們還有實體飾品店、網絡影視劇平臺、信用卡開發等關聯業務。這些業務都不是獨立的,都和我們網絡上的整合營銷、整合傳播捆綁在一齊。

公司此刻平穩發展,到2012年會具備更大的商業規模,這也得益於我過去四五年的積累。其實,我並沒有想要做多大。可能吳徵是做投資和金融的,有時候他會注重一種資本放大效應。但我做媒體還是喜愛踏踏實實的,對我來說,適當的規模和優秀的品質要比單純的規模重要得多。但是之後我也發現,當你建立一個機構之後,這個機構會有自己的需求,它會成長,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慾望。

去年,我做了《楊瀾訪談錄》的十週年慶典。10年前的楊瀾還比較順利,就是個乖乖女。如果見到那時候的楊瀾,我會問她,是不是敢做一些挑戰性的,甚至叛逆的事情。事實證明,這個叛逆性的事情,楊瀾之後果然做了,並且是對整個電視行業現行體制和運營方式的某種叛逆。

這10年的經歷讓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前幾天,我帶我的孩子去美術館。那兒陳列了很多民間工藝品,其中有一種就是民間做饅頭的那個範子,上方印個小魚,印個小雞,然後把它蓋在饅頭上方,饅頭上就會有這個印子。我就覺得,我楊瀾個性不需要去做一個範子。所謂模範,其實一個模字一個範字,我覺得個性不需要做那些東西。

這些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各有各的精彩,每個人都能夠活出自己來。我就做我自己。我的喜好,我的爲人,骨子裏的東西從來沒有改變過。我的企業我自己說了算,我的節目我自己說了算,我沒必要按別人的需求來塑造我自己。當然,我這些年也多了一些世故,也知道怎樣保護自己,也多了一些見識,看到過很多場面,也更淡定,但是歸根到底,你要是能夠做自己,那麼所有這些失敗的經驗都很值得。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 篇3

卜睿,一個“80後”農村女孩,2009年畢業於長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現任一家公司總經理。她的創業事蹟曾引起過很多人質疑,也曾感動過很多人,更曾激勵過很多人。她的創業之路雖然困難重重,卻不斷奮鬥一往無前。

農村走出的女大學生,畢業後回鄉創業

2005年9月,卜睿走進了嚮往已久的大學校門。父母以爲孩子終於可以走出農村,畢業以後可以留在城市裏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了。然而事與願違,在卜睿還沒有正式畢業的時候她卻回到農村開始創業,對此,父母完全不能接受和理解。

原來,在卜睿大三的時候,一次在網上無意間瀏覽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因爲經常食用家附近豆腐坊生產的豆腐而身患尿毒症,最後經調查病因是其食用的豆腐裏含有違禁添加劑“吊白塊”。十幾歲正是花一樣的年紀,美好的生活纔剛剛開始,卻因食品安全問題而身患尿毒症。卜睿當時便暗自下定決心——畢業後要自主創業,要生產出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杜絕類似“吊白塊”事件的再次發生。

2009年3月,卜睿不顧父母和所有親人的強烈反對,走上了創業的路程。

兩年建起標準化豆製品廠

創業初期的艱難,對於一個剛剛畢業的女大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一板豆腐100多斤,男生擡着都有些吃力,卜睿每天都得擡上幾十板。她每天凌晨3點起牀,然後去早市出攤銷售,銷售完以後又要去調研、跑市場、找場地等,每天都是早上伴着月亮走,晚上帶着月亮歸。她的汗水沒有白流,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回報。由於當時對大學生創業都非常關注,一夜之間,女大學生創業賣豆腐的新聞傳遍了長春市的大街小巷,受到長春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受到市領導的親自接見,作爲市政府重點扶持的大學生創業項目。2011年卜睿投資150萬元,建起了標準化豆製品廠。

搞生態養殖,事業越做越成功

現在卜睿的公司已經辦得有聲有色,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前進的步伐,現涉及的行業不僅有豆製品,還增加了生態養殖項目。

一次偶然的機會,卜睿在比較偏遠的山區,發現了30年前未經過改良的純笨黑豬品種。這正好符合當時她要搞生態養殖業的想法,於是卜睿當即決定買下當時僅有的13頭豬崽兒。

現在提倡高光效農業,卜睿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考察,決定帶領鄉親搞“高光效、立體養殖”——在玉米地裏養土雞。這種新型飼養方式,玉米地裏的小蟲青草作爲散養土雞的食物,雞的排泄物又成了玉米地的天然有機肥料,形成一個閉合的生態循環鏈條。

如今,卜睿頭上的光環越來越多,但她從沒有停止努力和奮鬥的步伐,她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創業的隊伍當中,在創業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 篇4

她是一位長相清秀,看起來嬌嬌弱弱的80後女孩兒,卻迷上了對體力要求較高的戶外騎行,並在海南將這一愛好變成了事業。

她叫侯姝媛,重慶工商大學研二女生,侯姝媛憑着一股子闖勁兒,白手起家,成立了“517騎行驛站”。如今,驛站廣獲騎行者好評,年營業額60多萬元。

一起來看80後女孩侯姝媛騎行創業的故事

愛好變事業,填補市場空白

春日裏,怒放的三角梅爬滿了門口的鐵柵欄,將眼前這棟藍色外牆的別墅掩映得格外漂亮。掛在柵欄上的一輛自行車和木製招牌,提醒着路人這裏是騎行者之家。

“現在這麼好看,可當初這裏卻像個‘鬼屋’。”侯姝媛調皮地笑着。她打開電腦裏的照片,記者看到這裏曾是一棟半拉子別墅,連門窗都沒有,足有一人高的雜草將房子包圍,建築垃圾堆得滿地都是。

改變,始於一次騎行。

2013年1月,爲慶祝研究生入學考試結束,侯姝媛來海南環島騎行。租車時,她認識了租車行老闆、海南萬寧小夥子陳啓程。生於1984年的陳啓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司上班,因愛好騎行,工作兩年後毅然辭職開起了自行車出租行。共同的愛好讓這兩個年輕人一見面就覺得格外親切,遂一起環島騎行。

騎行中,侯姝媛發現,海南全省沒有一家把租車和住宿結合起來的驛站。“海南氣候好,環境美,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約3萬國內自行車愛好者到海南環島騎遊。如果我們開一家集住宿、餐飲、租車爲一體的驛站一定有市場。”聽到侯姝媛的這一想法時,陳啓程拍手叫絕。

此時,陳啓程剛在海口新埠島租下一棟破別墅,準備裝修後作爲自行車倉庫和員工宿舍。這一計劃因侯姝媛的倡議而改變,倆人決定就地把別墅裝修爲驛站。

一個是準備入學的研究生,一個是連年虧損的小老闆,兩個合夥人都一窮二白。“你看我們這些房門上分別掛着‘資金短缺’‘缺口太大’‘預算不足’的牌子來取代房號,紀念開辦驛站時缺錢的窘境。”侯姝媛帶着記者在驛站一邊參觀一邊介紹。爲了省錢,陳啓程甚至跑到工地上蹲點半天,仔細觀察電焊工如何作業,然後連續幾晚在網上找相關視頻自學電焊技術,自己硬是把院子上的一個大鐵架焊了起來。

經過半年的努力,2013年7月,海口517驛站開業。沒鋪瓷磚的水泥地板被擦得鋥亮,色調明快的小裝修讓人覺得溫馨如家,40個牀位乾淨整潔,100輛自行車整裝待發。

夥伴變愛人,共圓青春之夢

驛站成立一個多月,生意慘淡,前來住宿、租車的旅客寥寥無幾。經過與多位騎友溝通,侯姝媛找到了原因。“遊客來之前大都在網上訂好自行車和住宿,我們幾乎沒做推廣,所以生意不好。”侯姝媛說。於是,她開始嘗試在各大網站論壇特別是騎行論壇上推薦自己的驛站。

“每天早上6點左右就起牀,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網宣傳驛站,與騎友溝通交流,留下驛站的地址和自己的手機號碼。”回想起當初那段當“營銷員”的日子,侯姝媛依然覺得幹勁十足。

經過多次推介之後,生意開始有了起色,陸續有騎友過來租車住宿。“硬件不足,服務來補。”侯姝媛說,熱情周到的服務是驛站一大特色。因爲兩人都愛好騎行,熟知海南情況,能給每一位騎友提供詳盡的騎行攻略。驛站的名字很快在騎友中傳開,甚至韓國、哥倫比亞的友人都慕名而來。現在,驛站的牆壁上滿是可愛的塗鴉和旅客留言,由於來的客人太多,連天花板都被寫得密密麻麻。

在驛站的創辦過程中,侯姝媛發現身邊這個木訥的“理工男”動手能力強、人品好。而陳啓程覺得身邊這個“女漢子”有主意,能吃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事業,讓侯姝媛和陳啓程由夥伴變成了戀人,進而變成了夫妻。

現在“海口517騎行驛站”有500輛自行車,兩人在三亞還開了一家直營店,在文昌、博鰲等地有3家加盟店。說到新年打算,侯姝媛表示下一步將在環島騎行的中線和西線開5至10家驛站,到時候騎友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在跟旅行社洽談合作,擬推出騎行旅遊專線等。

當代中國女性勵志故事 篇5

楊惠妍,廣東順德人,碧桂園創始人之一楊國強的女兒,1981年出生,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福布斯》亞洲版2007年中國富豪榜上,登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名列2012新財富500富人榜第9名,2012年3月27日,碧桂園發佈公告,委任楊惠妍爲副主席。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九位。

這位年輕的財富擁有者低調得異乎尋常。她至今未接受過任何採訪,媒體甚至找不到一張有關她的合乎發表規格的照片。

從履歷上看,楊惠妍的個人經歷異常簡單。1981年出生於順德的楊惠妍在老家度過了平靜的童年。她的中學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父親創辦的廣東碧桂園學校中度過。

在楊國強一位下屬的眼中,楊惠妍是一個給人“淡淡的親切感、穩重感”的“鄰家女孩”。“她很單純、很普通。”一位碧桂園前工作人員回憶,“我認識她時,豆豆還是一個十三四歲的中學生。”楊惠妍的乳名是“豆豆”,接近楊氏家族的碧桂園高管都隨其父母喚其乳名。

在外貌上,楊惠妍像她母親,而妹妹楊子瑩則像其父。“有趣的是,性格上也是這樣!”這位曾在楊國強身邊服務7年的碧桂園高層說,平時見到楊惠妍,她的表情總是微笑,“但不會與你說太多的話”。

在楊惠妍去美國讀書之前,爲了強化她的英語聽說能力,楊國強專門請了一位年紀相仿的外籍女學生與她同吃同住。“楊總對她們的教育和培養更多地是在品格方面。”楊國強的一位前助理說。

喜好研讀李嘉誠傳記的楊國強,似乎在培養子女的方式上也在效仿李嘉誠。當楊惠妍只有十三四歲時,父親就將她們姐妹倆帶到董事會會議列席旁聽。會後,楊國強還會向她們解釋爲什麼他在會議上這樣說話以及如何批評下屬等等。

在這種言傳身教中,楊惠妍或許漸漸明白她將是碧桂園未來的接班人。然而,這並不是這位內向的女孩當初理想的職業。與現在首富身份相去甚遠,楊惠妍曾經在家人面前表示,她的志向是當一名教師。“對於管理一個企業,特別是像碧桂園這樣的大型企業,不一定是楊小姐最初的興趣,起碼在去美國之前不是。”上述碧桂園的那位高層說。

倒是妹妹楊子瑩表現得更積極,她曾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過:“以後姐姐要管理公司,我要管理學校!”楊子瑩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心理學專業。2001年秋,碧桂園國際學校畢業的楊惠妍同樣赴該校學習,四年後獲得市場與物流專業學位。

“我聽到她是首富的消息感到很吃驚,她很低調,在中國留學生圈子裏幾乎沒有人瞭解她。”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楊雪峯說。

到目前爲止,還沒有接受過內地媒體採訪的楊惠妍,其個人問題深受網友好奇。據小道消息流傳,楊惠妍去年就已結婚,到底是怎樣幸運的男人娶了我們的年輕才幹的首富,有人更說其夫是哈爾濱人。而e網通視頻網獨家獲得的這一組圖片,則毫無疑問的證實了這位內地女首富的確已經結婚。婚禮照片顯示,這位年輕的女首富身材高挑,氣質頗佳,人前也始終保持微笑。而她的丈夫戴着眼鏡,看上去很斯文。今年(2008)27歲的楊惠妍以財富330億元,排名08胡潤百富榜第三。楊惠妍是2007年的首富,她的財富一年裏縮水近75%,除房地產外,她在能源領域也有投資。2007年4月碧桂園在香港上市,她的父親楊國強是碧桂園的創始人,2005年楊國強將股份轉給了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二女兒楊惠妍。

加入公司

楊惠妍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市場營銷及物流專業學士學位,2005年加入碧桂園擔任採購部經理,如今,作爲公司執行董事,楊惠妍主要負責整體採購監督、企業資源管理,並參與制訂發展策略。

事實上,楊惠妍並非外界認爲的僅僅是楊氏家族財富代言人。據碧桂園公司內部人士透露,早在3年前,楊國強去美國治病,碧桂園集團管理團隊就由楊惠妍全面接管。當時只有22歲的楊惠妍加入碧桂園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來自美國的管理團隊,在很大程度上接替了楊國強時代的原有創業團隊。

接觸過楊惠妍的房地產業內人士評價,楊惠妍做事幹練、機敏,有控制能力,她將使碧桂園完成從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碧桂園過去一段時間在天津、北京等城市及江蘇、湖南等省拿下不少郊區地塊。現在的碧桂園在前期大量積累的前提下,開始由工廠模式逐漸向個性化生產轉變。

一位與碧桂園打過多年交道的房產公司高層表示,碧桂園產品以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但看過碧桂園在清遠做的假日半島樓盤後就會發現,這是遠遠迥異於之前人們印象中的碧桂園,“擁有27洞高爾夫的假日半島同樣是上萬畝超級大盤,但在設計水平上已經非常高並極具個性。”

據衆多碧桂園員工介紹,楊國強和楊惠妍都不是願意拋頭露面的人,只有少數高層領導纔有機會見到這位執行董事,一般員工基本無緣認識這位“少東家”。

楊惠妍的丈夫畢業於清華大學,也有留美經歷,經人撮合,與楊惠妍喜結連理。2006年底,楊國強爲楊惠妍在碧桂園大酒店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婚宴,據參與婚宴的某人士介紹,新郎的父親是東北某省的副廳級幹部,楊老闆對女兒的這樁婚姻,“覺得非常有面子”,“覺得非常滿意”。

碧桂園是由其現主席楊國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創辦的,楊國強出身包工頭,爲人低調,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而碧桂園內部的股東結構屬典型的家族企業,不少大股東跟楊國強有血緣或姻親關係。2006年胡潤百富榜,碧桂園共有十位股東入選,其中6位都是來自順德的楊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