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歷史典故 > 大器晚成的十大古今名人,80歲前都不要放棄

大器晚成的十大古今名人,80歲前都不要放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99K 次


大器晚成的十大古今名人,80歲前都不要放棄

八十歲前都不要放棄

不要把成功的年紀訂死在某一個界限,比如30歲或者40歲。因爲有了這種思想之後,一旦越過那個界限你就很難再有奮發努力的決心了。其實大器晚成的人很多,特地蒐集了一些大器晚成的古代名人故事。所以只需要一直努力就好,成功不在時間的早晚。

爲您盤點十大大器晚成的古今名人

1、姜尚(72歲拜國師)


因爲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爲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爲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爲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裏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爲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2、屈原(50歲作離騷)


其實用大器晚成來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適,但我認爲屈原在文學上成就的頂峯確實是比較晚的時候。這於他一身坎坷的經歷是有關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報國的忠臣可能在文學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壇遭到排擠,被放逐後偉大的《離騷》才橫空而出。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62歲),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他爲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鬥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鬥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爲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鬥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慼、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據說屈原還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3、勾踐(47歲報仇)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爲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着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爲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裏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嚐嚐。這就是“臥薪嚐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爲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4、劉邦(47歲鬧革命)


劉邦應該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運氣出奇的好,我覺得他也有自己過人之處。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衆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此時的劉邦已是47歲的“高齡”了。47歲在今天想創一番事業也覺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歲的人可能相當於今天67歲的人。何況還是從一個縣裏小小的幹部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差距。


劉邦的革命事業進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僅僅3年時間)年十月劉邦便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入關後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爲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55歲),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一般說“從奴隸到將軍”表示一個人的飛躍,而劉邦8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跳躍,更牛。

5、蘇洵(27歲開始學習)


“蘇老泉,奪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是過去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三字經》中的一則故事。講的就是北宋大文學家、《六國論》的作者蘇洵青年時代的事。


據說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遊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爲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爲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爲祕書省校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