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康有爲軼事典故

康有爲軼事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K 次

康有爲軼事典故

康有爲軼事典故

寄語:康有爲是中國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藝術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爲作爲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康有爲的一生也有一段頗爲傳奇的故事,想知道嗎?康有爲軼事典故分享給讀者,歡迎閱讀。

古玩醜聞

在《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中,梁漱溟披露了康有爲兩件關於古玩的醜聞:一件是,康有爲在陝西西安的臥龍寺參觀時,將寺中多卷珍貴的古版佛經裝到他的騾車上試圖盜走,後被人發現並追回。還有一次,康有爲向銀行家餘凡澄“借”一幅十分名貴的字畫,試圖據爲己有。餘凡澄多次討要不得,便不得不派許多人到康家強行索回。

康有爲軼事典故

牛教問答

光緒二十三年(1897)初,康有爲第二次到桂林講學。當年開春三月,康有爲從桂林由陸榮廷的老上司、師爺唐景崧、岑春煊的介紹前來明秀園拜會陸榮廷,期間在園內的“別有洞天”亭中舉行了私人宴會。一次酒過三巡,康有爲擡頭看着亭子支架上掛的書有“別有洞天”的牌匾,打趣地問道:“‘洞天福地’是道教徒的熱門熟語,您到底信道教,還是信佛教?”陸榮廷也望了望那塊牌匾,擺擺手笑道:“我既不信道,也不信佛,就是當地人信奉的師公,我也不信!我只信牛教!”康有爲感到奇怪,忙問:“世界上哪有什麼牛教?!這到底是什麼宗教呀?”陸榮廷鄭重其事地回答:“牛教呀,是我陸榮廷在龍州時創造的。”康有爲更感詫異地用廣東話問道:“您創造這牛教,點解呢?”陸榮廷又哈哈大笑了起來,喃了一首壯語山歌做解釋。康有爲洗耳恭聽,莫名其妙,又用廣東話說道:“唔知!唔知!”陸榮廷接着也用不甚標準的廣東話說:“有乜嘢難知嘅!”然後馬上用柳州話接着說:“這首山歌說的是:牛有四個胃,體壯力很強,幹生全咬碎,消化不慌忙嘛!”康有爲哈哈笑了起來,說:“這是民間歌謠,不是什麼宗教嘛!”

接着,陸榮廷臉色有點嚴肅,一本正經地說:“說實話,我陸榮廷是個大老粗,世界的事懂得少,什麼宗教不宗教,我一竅不通,我只看到農民養的耕牛本事大,乾草、枯草、嫩草、老根一起吞下肚子裏去,飽了就蹲在樹蔭下慢慢再吐出來,七咬八嚼,再吞下肚裏消化它,不也有力得很嗎?”他停了停,接着說,“孫中山先生派人來找我,教我實行三民主義;梁啓超前不久也來找我,叫我搞什麼造反主義;現在您來找我,教我大搞什麼改娘主義。”

遺詔謊言

康有爲身上有一個大謊言,就是所謂的“衣帶詔”。此衣帶詔是光緒會見楊銳時寫給楊銳的,上面有“爾其與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及諸同志妥速籌商”等語。後來康有爲說,是他受此“衣帶詔”。他以爲詔書上提到的人都已死去,死無對證。他想不到的是,楊銳被殺後,他的兒子楊慶昶趁扶柩回四川,縫到四川舉人黃尚毅的衣領中,帶回老家,後來又拿出來。皇帝的手書,是鐵證,僞造不了。“衣帶詔”之事大白於天下。但是康有爲卻逃到海外,以“衣帶詔”等事欺世而盜名,斂了很多財。

中日合邦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爲提出了荒唐的“中日合邦”。康有爲早在《自編年譜》中並不諱言:“(我當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

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同時,康有爲還曾讓其心腹楊深秀向光緒上奏,建議“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

較明確透露“合邦”之具體內容者,乃康黨骨幹宋伯魯之奏摺。奏摺稱:“英國教士李提摩太來京,往見工部主事康有爲,道其來意,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爲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以工部主事康有爲爲參贊,必能轉禍爲福,以保乂我宗社。”

所謂“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意即參與“合邦”之國,其現存政府架構完全作廢,須另由康有爲、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百名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一切事務。

晚年婚姻

康有爲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久而久之,讓妓家知道了,羣到康有爲所住的客棧索取,康有爲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廣東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來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開船後,有水手看見船板內有人,大驚,呼衆人來看,正是康有爲先生。後來,有人寫詩諷之:“避債無臺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民國七年(1918年)春夏暢遊杭州。這位“聖人”竟“挾妓遊湖”,並乘興做詩一首,開頭便是“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範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時被傳爲笑柄。康有爲泛湖閒遊,忽見一位妙齡女郎在浣紗,疑是西施再世。經打聽此女叫張光,年僅18歲,尚未婚配。康趕緊託人提親,張家見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堅決要求和媒人盡力撮合之下,家境貧寒的張家最終點了頭。民國八年(1919年),康有爲在上海舉行婚禮,親朋好友盡皆道賀,唯獨妻妾兒女均不贊成這門親事,以集體缺席婚禮相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