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林徽因的故事,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林徽因的故事,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林徽因的故事,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林徽因的故事,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5歲的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矇。深得族人寵溺的林徽因眉宇間靈氣飛揚。舊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來自親情的傾軋與磨難,是必修課。林徽因一定將一干人敷衍得很好,在失寵的母親之外,另尋可倚重的親情樹幹。庭院深深,無時不發生着微妙的情感拉鋸戰,林徽因在決賽中拔了個頭籌。林澤民女兒的記憶中,母親愛表妹徽因勝過其親生母親:可想,伊足令衆姐妹“側目”。聰慧,是不消說的,另一面,林徽因一定有着超乎尋常女人的心勁。討人喜歡是件巨大的工程,要有天分。“討”字有“寸”,林徽因能拿捏出箇中分寸。

林徽因做足了功課,親情方面,博取掌聲一片。1920年,隨父遊歷歐洲這樣的頭彩,終砸到頭上。

隨父遊歷歐洲,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轉折點。在英倫,林徽因得遇徐志摩。

我們有理由相信,1920年初秋的一天,倫敦大霧初霽,23歲的徐志摩,是以煥發的容光、輕盈的腳步走人林長民家客廳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他美容光煥,輕盈的腳步踩的是唯美的鼓點。

瀟灑地出現在林徽因面前的志摩,至少持有3個證書:北大畢業證書、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證書、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證書。徐志摩亦怔忡不已:面前的少女,有着馴鹿般清亮柔美的眼睛,分明有一股異樣的靈氣,在林徽因的瞳仁氤氳。

“恨不相逢未娶時”啊。滿腔情思,急欲尋找噴薄的出口,他給林徽因寫信。父女倆商定,決定由林長民代爲回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

令林家父女俱感“悚惶”的情書,摧毀力何等之強——大約更在《愛眉小札》之上吧,首枚情書導彈啊!

總樂意乘一匹想象的快馬,馳騁康橋,親睹河畔金柳下斜倚着的林徽因的倩影,林徽因是令詩人怦然心動的夕陽中的新娘,伊在波光裏的豔影,在詩人和讀者的心頭盪漾……

林徽因有沒有愛過徐志摩?這不重要。關鍵是,林徽因曾被徐深深吸引,林徽因的情感,被徐啓蒙過——她所謂的“富於啓迪性的友誼”,他倆有過“交會時互放的光芒”。是的,徐志摩的愛情聖火,是少女林徽因點燃的;徐志摩的詩情,也是少女林徽因剝繭抽絲的。林徐二人的情感,因彼此而豐沛。

1921年10月。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提前回國。林徽因想以不辭而別的方式冷凍徐氏那瘋狂的熱情。“淨身出戶”的徐志摩追回國內。“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林的情感,已非徐所能左右。

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林二人以金童玉女的形象相伴左右,與老人的鶴髮相映生輝。徐林同臺,流利的英語,俊秀的扮相,舉座皆驚。

1931年春天,林徽因打瀋陽回北平香山療養肺病,徐志摩時去探望,一時“浮言”四起。徐志摩不得不屢次向陸小曼剖白心跡:“至於樑家……半亦因爲外有浮言……如今徽因偕母挈子,遠在香山,音信隔絕……我不會伺候病,無此能幹,亦無此心思:你是知道的,何必再來說笑我。…香山侍病”說非空穴來風。與徐志摩、林徽因皆過往甚密的沈從文1931年6月19日有篇《寄冒雨上×山的詩人》,便是“香山侍病”的實錄——純粹是文友間的調侃,乾淨的,沒有絲毫的齷齪。

林徽因的故事,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1931年9月,林徽因吐出《深夜裏聽到樂聲》的心聲:“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着/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着/這深夜裏弦子的生動//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淒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3個月後,志摩飛天。樑思成將飛機上的一塊殘骸帶回來,林徽因將其掛在臥室的牆上,徐志摩已成爲一根暗刺,林徽因願意生受箇中之痛。

潛意識裏,她根本就想以這種唯美的方式“長相思”地永久相愛?

張幼儀的自傳中提及,林徽因在1947年去世前見了她一面:“做啥林徽因要見我?我要帶着阿歡和孫輩去。她虛弱得不能說話,只看着我們……我想,她此刻要見我一面,是因爲她愛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給了樑思成,也一直愛徐志摩。”

兩個女人,隔着20多年的風塵。潦草而隆重地相見了。彼時無聲勝有聲。

所有的前嫌,都在臨終的目光裏雪藏吧。

林徽因在待人接物方面,全然承繼父親林長民的風格做派。她也有掩不住的明星氣質[]。她的這種明星氣,還不光是生得美,關鍵她有一種旋風式的氣場。在倫敦,她以驚人的聰慧和美貌吸引了徐志摩;在加拿大結婚,她又憑藉美貌和一套帶頭飾的東方式的結婚禮服,征服了加拿大的新聞界。

林長民有種文藝氣質,他擅詩文,更工書法,中南海新華門匾額即是他的手跡。耳濡目染間,林徽因也變得文藝起來。父女倆身上,都有種別樣的詩意,活潑的,惆悵的,明朗的,交織在一起,化作人間的四月天。他們一同坐郵輪、火車,走過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兩個背影,充滿豪情。他不是不苟言笑的政客,而是揮斥方遒的文人墨客。林長民的文藝氣質,啓發了林徽因的天性,她從來都是一個渴望浪漫、渴望激情的人。

林長民對林徽因也有過無意的傷害。他結過3次婚。在杭州讀書時,娶葉氏爲妻;葉氏去世後,他娶何雪媛。何雪媛生了好幾個孩子,但只有林徽因活了下來;1912年,他又娶了第3個妻子程桂林。程桂林生了好幾個子女,贏得了全家的疼愛。林徽因跟着母親住在後院的小房子裏,靜靜的,期盼着腳步聲的到來。林長民的缺席,使得幼年的林徽因常常感到寂寞,時不時地,她總有些美麗的幻想,比如起水痘,她把它叫做“水珠”。滿身的水珠,她想起來,就覺得浪漫。不過,林徽因還是憑藉自己的聰明伶俐贏得林長民的喜愛。他們之間,是父女,更是朋友。林長民曾感嘆,“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1923年5月7日,樑思成騎摩托車出車禍,住進醫院,繃帶一直纏到腰間。林徽因不避嫌疑,天天來探望樑思成,逗他開心,安慰他,還幫他擦汗,翻身。梁啓超看在眼裏,甚感欣慰。而李蕙仙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標準。身爲母親,爲兒子挑媳婦,自然少不了以自己爲標杆。林徽因的種種舉動,在李蕙仙看來,很不“大家閨秀”。她認爲樑思成娶這麼個女孩,不會幸福。李蕙仙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好。1922年,她曾從天津去菲律賓馬尼拉做過癌切除手術(當時李蕙仙的女婿在馬尼拉做總領事),雖說已經康復,但保不齊會不會復發,一旦她哪天仙去,監督控制不了媳婦,吃苦的還是自己兒子。她不能不多方考慮。

1924年7月,林徽因、樑思成抵達康奈爾大學。樑思成常常收到李蕙仙的信使――姐姐樑思順的來信。信中反覆傳達一箇中心思想:母親反感林徽因,堅決反對他們結婚。李蕙仙的一票否決,令所有人苦惱萬分。然而,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去世,享年55歲。

李蕙仙的去世,爲林徽因嫁入樑家開了綠燈。沒了她的強烈反對,樑思順很快便被衆人說服,到了1925年4月,她對林徽因的態度也有了改觀,甚至“感情完全恢復”。1928年3月21日,樑思成和林徽因結婚,作爲大姐,樑思順少不了操持,其樂融融。

樑思成和林徽因,真是一對天作的伴侶。他們看上去太般配了。

家世上,樑思成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梁啓超,林徽因的父親是民國政壇的風雲人物林長民,兩人是同僚,也是好友,兩人鼓吹五四運動,倡組講學社,邀請泰戈爾來華……樑思成是長子,林徽因是長女,他們都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一個來自福建,一個來自廣東,都是南方;年紀上,樑思成比林徽因大3歲,比那位長林徽因7歲的志摩先生,更算是“一代人”,他們相遇的時候,一個11,一個14,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儼然金童玉女,一對璧人,兩家大人有意撮合,日後成婚,水到渠成;長相上,都是南方面孔,臉部輪廓都很緊實,林徽因自必不多說,一度美到“男人見了都會暈倒”,樑思成高鼻濃眉,頗有幾分英氣。他們的個子都不算高,屬於嬌小玲瓏型,但站到一起,到底算是登對;知識背景上,他們受過私塾的訓練,上過教會中學,然後,去美利堅的大學留學,他們都是搞建築的,樑思成是標準學建築出身,林徽因的專業是舞臺美術,對建築報以終身熱情。他們的婚姻,是世俗人眼裏標準的、門當戶對的、非常讓人羨慕的典範。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金童玉女,青梅竹馬,一同求學,一同就業,躋身名流,同甘共苦,兒女雙全。他們的婚姻,像一個精美的瓷瓶,外表看起來無懈可擊。林徽因像躍出水面的魚,樑思成是一潭湖水。她讓他的生活變得有趣了,精彩了。

結婚之前,樑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爲什麼是我?”林徽因說:“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