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蘇神”蘇炳添的故事

“蘇神”蘇炳添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K 次

在前幾個月的奧運會中,蘇炳添選手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這是我們亞洲人的驕傲,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也因此他被網友稱之爲“蘇神”,他一直都在和自己戰鬥,爲了新的記錄,爲了更快、爲了更強、爲了突破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蘇神”蘇炳添的故事

“中國飛人”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於百來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創歷史成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第一位亞洲本土選手。

在此前的半決賽中他以9 秒83的成績創立了新的亞洲紀錄,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他多年來浸長的磨鍊,暨大體育學院院長彭國雄說:“過去總有聲音說亞洲選手百米不行,百未賽道是歐美選手的天下,而蘇老師的出現顛覆了這種聲音。他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科學訓練方法,我們亞洲選手也足很厲害的。”

蘇炳添說:“人不要活在紀錄裏,要爲破紀錄而活。”被稱爲“蘇神”的他,永遠追求着更好的自己。

蘇炳添的卓越成就,與他數十年來的不懈努力與艱苦奮鬥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他與博爾特的多次競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蘇炳添首次與博爾特交手。在巨大的實力懸殊下,蘇炳添最終以0.41秒的差距敗給了博爾特,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努力訓練,不斷提升自己,積極爲下一次比賽做準備。就這樣,經過了三年的準備,蘇炳添終於完成蛻變。在2015年北京世錦賽百米半決賽中,蘇炳添又一次遇到了博爾特。在國人期盼的目光中,他以極快的速度起跑,並在前80米一度帶亂博爾特,只可惜敵不過博尓特的中後程加速。最終博爾特險勝,拿下冠軍,但蘇炳添也同樣以第四名的成績晉級,更加令人驚訝的是,他的成績與博爾特的差距縮小到了0.3秒,這也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萬事皆有可能,只要你願意努力,就一定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蘇炳添身上,我們還可以發現很多優點:他很自律,據教練與親人回憶,他對於佈置的任務,從來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家庭聚餐時,他也從不喝酒,吃豬肉,嚴格遵守國家的飲食要求;他也很謙虛,即使拿到了全國冠軍,蘇炳添也不曾有絲毫的驕傲自滿,一有機會,還是一如既往地回家看望親人及啓蒙教練,彙報一些日常的訓練情況。同時,作爲一名體育生,他的文化科目成績卻十分優異,雖然因訓練會落下一些課程,卻總是及時補上;他也能同他人和睦相處,他與張培萌協手共進,互相幫助,拿下了亞運會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用一句話總結蘇炳添的真實寫照:不論在路上走得多遠,始終不忘記當初爲何上路。

“蘇神,蘇炳添!”

在這次29名內地訪港的奧運健兒中,來自廣東中山的蘇炳添無疑是人氣最高的運動員之一。

從六年前成爲田徑史上首位百米“破10”的亞洲本土選手,到今年夏天東京奧運會上以9秒83的驚人成績創造出新的男子100米亞洲紀錄,32歲的蘇炳添一直在超越自我,挑戰諸多不可能。

這個亞洲的“蘇神”,粵港澳三地的“大灣區哥哥”,如今又有了“蘇老師”的新身份。他藉助一切機會,與身邊的青少年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他決心成立起短跑實驗室,助力廣東短跑再上一個臺階;他期待未來國內能有越來越多的平民化田徑賽,讓孩子們真正明白體育的意義是什麼。

“曾經大家都覺得,百米運動員破不了10秒?因爲那些定義,沒有人嘗試走出這一步。但是現在,我站出來了,我跑到了這個歲數,之前所謂的定義就被打破了。每個人的人生,是被定義的,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

他是“蘇神”,“蘇老師”,還是“大灣區哥哥”——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身份,能夠真正定義蘇炳添。或者說,蘇炳添從不給自己下定義。

1 “大灣區哥哥”

對於粵港澳三地而言,來自廣東的蘇炳添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灣區哥哥”。

此次訪港之行,所到之處盡是歡迎和掌聲,香港市民對蘇炳添到訪的期待與驚喜早已不言而喻。而空降香港的蘇炳添,也用一口熟悉的粵語迴應着大家的熱情。

“我對香港是一點都不陌生。”蘇炳添直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很多人都在香港,曾經疫情前往來香港探親訪友早已成習慣。“而且我和香港的短跑運動員也有過一些交流。”

誠然,蘇炳添和香港體育運動結緣已久。早在2006年,不到17歲的蘇炳添就曾來香港參加一個邀請賽,並在100米中跑出了10.59秒,那也是他在國際田聯資料中留下的第一個有紀錄的比賽;2009年,第五屆東亞運動會田徑比賽在香港將軍澳體育場進行時,蘇炳添又在男子百米決賽中以10秒33的成績奪得冠軍;而2018年已經數次“破10”成功的他也在香港灣仔運動場進行的香港田徑錦標賽百米決賽裏以10秒28輕鬆奪冠,當時他還與香港當地的短跑選手有過非常積極的交流互動。

獅子山下的切磋交流,一時留下了不少佳話。

“我知道,香港對獅子山是很有感情的。之前有一個香港的歌星羅文,他就是唱《獅子山下》的。”獅子山端坐於香港九龍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圍之間,也同樣端坐於香港人的精神高地。“我不敢說自己堅持的體育精神,能跟這種精神有怎樣的共性,但是運動員在場上,就是勇於拼搏,不顧一切去做,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我也希望能儘自己的努力感染到香港同胞,就是這種感覺。”

對於代表團即將到訪的下一站澳門,蘇炳添同樣有屬於自己的溫馨回憶。

2016年8月29日,蘇炳添恰好剛滿27歲。在訪澳期間,他和跳水運動員施廷懋在澳門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8月31日,他正在澳門塔石體育館與青少年進行康體競技交流,現場約2500名青少年參加活動。在主辦方安排下,現場奏響了生日快樂歌,隨即出現大合唱,澳門兩名學生向兩人獻上鮮花,現場氣氛極爲溫馨。

另一幕關於澳門的回憶同樣是在2016年。“我參加了一個社區的活動,在社區裏跟一些老人家,在活動現場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我覺得這是我那一趟旅程中最美好的回憶。”

“12月20號,也正好是澳門迴歸的日子,我希望我們這一次的訪澳之行,能夠在澳門留下好的回憶。”

2 “蘇神”

“983”一戰,“蘇神”二字再一次成功刷屏。

其實,自初中開始走上專業運動員道路,蘇炳添年少時也曾春風得意馬蹄疾——2009年時年僅20歲的他就曾橫掃國內賽場,囊括了各大田徑短跑比賽中大大小小11枚金牌。然而很快他就遭遇了傷病困擾,第二年幾乎有半年時間都在養傷,無法正常訓練。

不過年輕的蘇炳添積極康復,養傷期間無法落地跑步便主攻上肢力量,最終趕上了當年的廣州亞運會,還與隊友們一起在廣州亞運會上以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拿回了闊別20年之久的男子4x100米接力金牌。

小荷初露後,蘇炳添的成績既有突破又有瓶頸,一方面他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成爲了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還在第二年闖入了世錦賽男子百米半決賽,但卻在全運會男子100米決賽裏惜敗於國家隊隊友張培萌,特別是張培萌當年還跑出了10.00秒的成績,成爲當時該項目的中國第一人,風頭一時無二。

不過避開了輿論的“追捧”,反倒給了蘇炳添更多時間沉下心來去鑽研短跑技術。他和他的廣東教練袁國強一起嘗試做了更科學、更適合自身的改變,包括起跑、步幅、步頻等都在不斷地調整,畢竟短短100米賽道上,每個0.01秒都要凝結許多心血。就這樣日積月累地努力,蘇炳添終於在2015年迎來了重大突破,他在國際田聯黃金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跑出了9.99秒,成爲真正意義上第一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

此後三年間,他又七次打開10秒大關,還曾在2018賽季兩度跑出過9秒91的好成績。然而,就在大家以爲這位廣東飛人終於可以穩步起飛時,惱人的傷病卻降臨在了蘇炳添身上,在咬牙又堅持了一個賽季取得東京奧運入場券後,他不得不暫停了2020賽季的所有比賽,專心養傷,在腰傷最痛苦的時候,連彎腰繫鞋帶這樣的簡單動作他都無法正常完成。

不過年逾30的蘇炳添,並不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在傷病和遺憾中結束,奧運延期也爲他爭取了更多康復時間,就這樣從直不起身也要堅持訓練,到重新回到跑道,蘇炳添不僅克服了外界對他的所有質疑,還在東京奧運男子100米比賽裏兩度“破10”,創造了9秒83的驚人成績,兌現了他“絕不放棄”的承諾。最終蘇炳添在東京奧運閉幕式上擔任了中國代表團的旗手,這也是對這位廣東老將多年來堅持最好的肯定。

“曾經大家都覺得,百米運動員破不了10秒,但是通過這幾年科學訓練,我發現並不是這樣。”2014年之後,蘇炳添開始有不斷出國學習的機會,他開始真正感受到跑步技術中有很大的學問。

“直到今年的全運會,大家也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田徑100米的決賽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很多運動員已經開始接受一些新的訓練的理念和手段了。”

“我覺得,因爲那些曾經的定義,沒有人去嘗試走出這一步。但是現在我站出來,跑到了這個歲數,之前所謂的定義就被打破了。每個人的人生是被定義的,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

3 “蘇老師”

這個12月,運動健兒們在香港訪問的過程中,香港理工大學向來訪的運動員們拋出橄欖枝:邀請運動員來港理工深造。蘇炳添也借這個機會,邀請香港理工大學的學者可以來暨南大學交流學習。

如今,在暨南大學體育學院擔任副教授的蘇炳添,再次換了一種身份,走到了青少年中間。他無數次地在不同場合講述着自己的奮鬥故事,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分享給青少年拼搏的力量。

“因爲我覺得,對於一個青少年來說,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要找到存在感、成就感、榮譽感、挫敗感。只要他們找到這些,很快就可以認定自己的目標,繼繼續努力下去。我希望他們能夠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斷努力去奮鬥。”

如今迴歸校園,他也希望從實際層面能夠幫助國內短跑更進一步。“我計劃成立短跑實驗室。廣東是短跑大省,希望未來能真正幫助到年輕的運動員,在比賽中發現苗子。”

蘇炳添感慨,自己從事田徑這麼多年,發現其實國內的田徑的比賽是比較少的。他在國外訓練時注意到,參加田徑比賽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是常態。“他們的比賽並不都是大賽,而是很像家庭聚會的感覺。家長帶着孩子,去了一個運動場,就讓孩子報名去跑步。”

這給了蘇炳添新的啓發。“對於如今的一些運動員而言,遇到比賽很牴觸,發揮不出水平,就是因爲缺乏這種經歷。我希望未來,我們能多舉辦一些平民比賽,在各種平臺中找到比賽的感覺。讓運動員能來找到我,比我去找他們更容易。”

談及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合辦的全運會,蘇炳添有自己的期待。“我覺得,如果我年輕2、3歲的話,我都會想去參加的。但4年還有些遠。但我希望,到時能用另一種身份到場,和大家一起參與到運動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