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愛國故事一年級小故事

愛國故事一年級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K 次

愛國故事一年級小故事

愛國故事一年級小故事

導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古至今,無論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的范仲淹,還是“一槍碧血勤珍重”的秋瑾,“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都懂得愛國是“作爲一個臣民必備的素養”的道理。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五篇愛國故事一年級小故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愛國故事一年級小故事

一、《志在救國救民》

鄧恩銘16時,由在濟南做官的二叔父接到濟南來讀書。家裏人都希望他將來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但是,他在離開家鄉貴州省荔波縣時,就寫下了“志在黎民”的詩句,決心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濟南一中讀書的鄧恩銘整天和同學們到街頭演講,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他被選爲“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結識了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讀書的王燼美,兩人成了親密的戰友。

1920年9月,他倆發起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後改名爲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7月間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來,敵人到處搜捕他,親友勸他回鄉或升學。鄧恩銘矢志不移,用“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的豪壯詩句來表達他爲革命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二、《周恩來的書香緣與愛國情》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積澱,五千年的歷史潮流。1898年3月5日,一代的開國元勳應運而生,周恩來正傳承了這歷史的發展,以讀書愛國,愛國讀書爲宗旨。當12歲的周恩來斬釘截鐵地說出“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時,周恩來與書香、與愛國便開始了不解情緣。

1910年春天,十二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爲什麼讀書?”同學們踊躍回答,有的說:“爲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爲掙錢而讀書。”“爲明理而讀書”還 有個同學說:“爲了幫助父母記帳。”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爲什麼讀書?”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將定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啊!爲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振興中華爲目標。

在東關模範學校的3年,周恩來用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苦學精神激勵自己。每天,他完成作業後,就博覽羣書。他一邊讀,一邊摘錄名言警句,還 寫讀書心得。他常常讀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還 在書海里遨遊。少年周恩來就胸懷中華,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經常聯繫國家和國際大事。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資本家販賣黑人孩子的《湯姆和瓊斯的故事》,爲黑人孩子的悲慘遭遇而流下熱淚,同時對資本家的罪行而義憤填膺。於是,他帶領同學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黑人孩子。傾吐了發自肺腑的憐憫和同情;一封寫給白人資本家,表示了無比的憤慨與抗議。在政治生涯中,他也嚴格要求自己,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站在時代的前列。讀書,就要以緊跟時代爲要求。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羣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後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周恩來先後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他還 在課外讀了《離騷》、《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讚賞《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周恩來認爲如果只是東一點,西一點,這叫作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算不得學問。周恩來提出:“讀書寧精勿雜,寧專勿多”。讀書,就要以“求精不求多”爲原則。

1919年留學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極端複雜的特殊環境下,周恩來同志忍辱負重,苦撐危局,作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維護黨和國家正常工作的運轉,全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盡一切可能減少損失。這些正是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在爲他日後投身愛國運動、吸收進步思想打下可基奠!讀書,就要以貢獻祖國爲動力。

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日理萬機,但周恩來一直強調“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發揚“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刻苦讀書精神,“要做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並用於實踐。在他生命的最後587天,談話227次,會見外賓56次,開會32次,而他幾乎天天看書,依舊如鄧小平所說“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讀書,就要以“爲人民服務”爲履踐。

周恩來總理一生酷愛讀書,無論是在條件艱苦的戰爭年代,還 是日理萬機的和平建設時期,他用一生實踐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讓我們也像周總理一樣,發出“爲中華之昌盛而讀書”的青春誓言,開啓別樣的書香緣與愛國情!

三、《一塵不染的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 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相信大家對這首詩再熟悉不過了,這就是清代詩人寫的《竹石》。衆所周知,鄭燮,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以畫竹出名。他的爲人和品格又如何呢?我要講的故事就是“一塵不染的鄭板橋”。

乾隆元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中了進士,擔任濰縣縣令。爲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迴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 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有一次夜裏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裏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後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縣學裏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 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餬口。他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爲如果沒有上報批准,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秋後,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 糧食,鄭板橋乾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橋因爲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僱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着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烏紗擲去不爲官,囊(nang)橐(tuo)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杆。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爲生度過了他貧寒而有氣節的一生。他一生只畫蘭、竹、石。他認爲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這正好與他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與他一塵不染的性情相符。

四、《梅蘭芳蓄鬍明志》

梅蘭芳是一位有愛國氣節的藝術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然後又向華北進犯,威脅北平和天津。梅蘭芳痛恨敵人,爲了不當亡國奴,他舉家遷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抗金兵》講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抵抗金軍的故事,《生死恨》是講在敵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這兩出表現愛國思想的新戲一上演,就受到觀衆喜愛。有一次,梅蘭芳連演三場《生死恨》,觀衆踊躍買票,把票房門窗的玻璃都擠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發動七七事變後,又進攻上海,不久就佔領了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蘭芳是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託人要求他在電臺播音,爲他們的侵略服務。梅蘭芳巧妙地說:“我馬上要到香港和內地巡迴演出了,不能做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結束後,就留在了香港。爲了擺脫敵人的糾纏,他決定不再露面,不再登臺演出,就在家裏練唱崑曲。1941年底,日軍攻佔了香港。他們知道梅蘭芳正在香港,就到處找他。梅蘭芳心想:“躲是沒地方躲了,可我絕不爲日本人唱戲!”

這一天,清晨洗臉時,梅蘭芳第一次打破慣例,沒有刮鬍子。兒子見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嗎?今天怎麼不颳了?”

“我留了鬍子,日本鬼子還 能強迫我去演戲嗎?”梅蘭芳說。一天上午,日軍司令酒井派把梅蘭芳接去。一見面,他就假熱情地說:“我過去看過您的戲,您還 認識我嗎?怎麼,您留起小鬍子了?像您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怎麼能剛步入中年就退出舞臺呢?”

梅蘭芳坦然地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一個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經失去了上臺的資格。”

後來,梅蘭芳又回到上海,靠畫畫賣錢養活家人和與他一起演出過的朋友。上海日僞政權多次請他出演,都被他拒絕了。他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也總是要死的,餓死就餓死,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次,日軍慶祝“大東亞聖戰”一週年,派人讓梅蘭芳出演,還 說如果不演,就要軍法從事。梅蘭芳事先得到消息,一連打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平時,他只要一打預防針就發燒,這次果然又高燒不止。日軍軍醫來檢查,一看梅蘭芳燒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傳來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蘭芳高興地流下了眼淚,笑着對夫人說:“天亮了,這羣日本強盜可真完蛋了!”

這天,幾位朋友興高采烈地來到梅家道喜。只見梅蘭芳身穿新衣,精神煥發,手裏的一把紙扇遮住了半個臉。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鬍子,對吧?”

梅蘭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颳了鬍子的面孔,說:“抗戰勝利了,我就要重返舞臺了!”

不久,梅蘭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觀衆場場爆滿。他們說:“我們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給日本鬼子唱戲,如今颳了鬍子的梅蘭芳!”

心裏裝着觀衆梅蘭芳是表演大師,但他從不對觀衆擺架子,對同行也謙虛禮讓,始終保持着高尚的戲德。

過去,演員唱一場戲給一份錢,有病可以請假,遇到天氣不好還 可以“回戲”(即臨時宣佈停演)。可梅蘭芳儘量克服困難,處處替觀衆着想。他說:“觀衆事先不知道回戲,頂風冒雪從老遠趕來聽戲,讓人家白跑一趟,太不應該了。”

有一次,他嗓子啞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極重的戲。這可怎麼辦呢?那天,他很早就來到舞臺,每隔半小時就噴一

次藥,嗓子卻一點不見好轉。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戲,可梅蘭芳知道劇場裏已坐滿了觀衆,怎能讓他們掃興而歸呢?他沒有同意,強打着精神化妝,大家都很替他擔心

在觀衆熱烈的掌聲中,梅蘭芳上場了,他和剛纔判若兩人,精神煥發,唱唸精彩。不過,內行人卻聽出他的嗓子變窄了。戲演完後,有人趕往後臺,關心地問:“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麼變窄了?”

“您還 不知道吧?前兩個鐘頭,我的嗓子還 是啞的呢!”

“那您怎麼還 上臺?這是怎麼唱出來的呢?”

“不上,怎麼對得起觀衆?我這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臨時用的一個急救方法,這戲是用半個嗓子唱的!”

“半個嗓子,這怎麼唱?”

“這是全憑一股虛勁把嗓子提起來唱的,勁頭如稍用過一點兒,馬上又會啞不成聲。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寬不怕窄。過去我也從來沒用過,今天完全是臨時逼出來的。”

在場的人都感嘆不已,不僅爲他豐富的舞臺經驗所傾倒,更爲他一心爲觀衆着想的精神所感動。

五、《兒童團團長海娃的雞毛信》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着前邊平川地裏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裏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準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着一羣羊作掩護送信去了。

沒想到,海娃在山溝裏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裏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裏,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僞軍也追來了,海娃怕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最終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