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4則包含大道理的經典歷史小故事及感悟

4則包含大道理的經典歷史小故事及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16K 次

4則包含大道理的經典歷史小故事及感悟

4則包含大道理的經典歷史小故事及感悟

故事1 申子請罪

申不害是戰國時代有名的執法家,在韓國當了十五年的宰相。

有一天,國王韓昭侯憂心忡忡地對他說:“實行法制真是不容易呀!”

“這有什麼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詞地說,“執行法制,首先要賞罰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給賞,有才能的人才就封官。而您呢?雖然制定了法律,卻經常私下接受那幫親戚寵臣的請求,徇情枉法,卻要讓別人去執行法律,那當然就不容易了。”

昭侯紅着臉點頭說:“承蒙先生指教,從今以後,我知道應該怎樣執行法律了。”

過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來到京城,想謀個一官半職。申不害就到國王面前說情,想討個官銜。

韓昭侯低頭不語,好一陣才說:“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給我的吧?我是違背先生的教訓,開個後門破壞法制呢,還是聽從先生的教訓,不開這個後門呢?”

申不害聽了滿面羞慚,伏地請罪。

【感悟】

要實行法制,就不能徇私舞弊。但是,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的人不一定就不會犯法。

4則包含大道理的經典歷史小故事及感悟

故事2 魏文侯改過

師經彈琴,魏文侯隨着樂曲跳起了舞,並且高聲說道:“我的話別人不能違背。”

師經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沒有打中,卻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斷了,文侯大驚,氣憤地問道:“寡人有何過失,你打寡人?”

師經沒有回答問題,在一旁默默不語。

文侯接着問手下的人說:“身爲臣下卻打他的國君,應該處以什麼樣的刑罰呢?”

“應該處以死刑。”左右答道。

師經說:“我想在死之前說一句話,可以嗎?”

文侯說:“可以。”

師經說:“以前堯舜做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沒有人反對;桀紂做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遭到別人的反對。我打的是桀紂,不是打我的國君。”

文侯說:“放了他吧!是我的過錯,把琴掛在城門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補帽子上的穗子,用它來時常告誡我自己。”

【感悟】

必須善於傾聽逆耳之言,不要怕別人反對你,因爲這纔是對你的另一種關心與愛護,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於這些逆耳之言中。

故事3 不說人之過

春秋時期,晏子手下有個人叫高繚。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來都是很小心,爲人也非常謹慎,爲官三年以來沒有犯過錯。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沒有任何的原因就把他辭退了。

有人對晏子說:“高繚爲你做事已經3年,從來沒有辦錯事,你不給他獎勵倒也罷了,可是還要將他辭退,似乎太過分了吧。”

晏子說:“我是一個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斗來彈,用斧頭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但是如果別人不給予提示的話,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繚呢,他在我身邊足足三年,看見我的過錯,卻從來不說,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所以,我把他辭退了。”

【感悟】

一個正直的人應該既不諱疾忌醫,也不專做“好好先生”,而應勇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故事4 只許州官放火

宋朝年間,有個人名叫田登,新任州官。

他專橫暴戾,欺壓百姓,最忌諱別人直呼其名,甚至不準百姓在講話和文章中用到和“登”同音的字,誰有觸犯,毒打勿論。於是,舉州軍民只好把“點燈”說成“點火”。

這一年元宵節來臨,城裏照例要放彩燈。田登爲表示與民同樂,假惺惺地允許老百姓進城觀燈,便吩咐下人在街上到處張貼布告,佈告上書:“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爲避忌諱,“放燈”統統寫成“放火”。

百姓見了一片譁然,都氣憤地說:“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是何世道!”

【感悟】

官民之間有着地位上不可逾越的鴻溝,封建統治階級同人民的階級對立和等級差別是不可調和的,甚至在小小的“燈”與“火”兩個字上面也如此鮮明地反映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