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謙遜親和,好人緣就在你身邊

謙遜親和,好人緣就在你身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謙遜親和,好人緣就在你身邊

謙遜親和,好人緣就在你身邊

謙遜不會貶低自己,相反還能顯出人品,更容易獲得好人緣。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往往才華橫溢,這是他們的優點,但他們的缺點是太喜歡錶現自己了,生怕如果不好好地表現自己、標榜自己,自己的能力就不會被別人知道。他們處處張揚自己、誇誇其談,就爲了顯示出自己不同於常人的優越性,讓周圍的同事“服氣”,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大家不但沒覺得他如何有才華,反而覺得他太驕傲了、太目空一切了。因爲擅長自吹自擂,這樣的人已經失去了好人緣。

事實上,自吹自擂,失去很多;謙遜親和,卻能贏得很多。但是,這個淺顯的道理卻不是很多人都懂,特別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目空一切。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他們很難開展工作,因爲驕矜的心態讓他們不樂意學習別人的工作經驗,受挫也成了必然。

青年時代,季羨林曾是水木清華著名的“三劍客”之一。早年他的煌煌鉅著《〈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等書,以其學貫中西古今的知識、淡泊名利的人格,贏得了無數青年、學子的傾慕和崇拜。季羨林聲名日隆,於是,國內外的各類人物紛至沓來,因爲羨慕季羨林的才華與學識,紛紛擁到北大要求同他見面。有的人爲了見他一面,竟在門外連續等候好幾個多小時。季羨林曾經這樣回憶:“自己簡直成了醫院的主治大夫,家裏吃飯的屋子成了候診室,客廳成了診室。”到了晚年,他的“劍”仍然沒有回鞘,而且越經磨礪,越見崢嶸,越顯本色,他儼然成了“國寶”級的大師。

謙遜親和,好人緣就在你身邊

但季羨林沒有沾沾自喜,反而非常低調,他虛懷若谷,寵辱不驚,面對溢美之詞,他有超人的真實和謙遜。有人問他:“如果給你下個定義,應該是什麼?”他回答:“我是北大教授,東方學者,這樣足夠了。”有人稱他爲“一代宗師”,他卻說:“什麼‘一代宗師’,好像聽着不入耳。”他還說:“對一個人要給他名副其實的定義,他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如果名不副其實,他自己一定會吃睡不安。好多事情不是這麼定義的,不是這麼出來的。什麼是‘國學大師’?要先把這概念搞清楚。”季羨林一席話,讓衆人無言以對。

從季羨林的真實和謙遜,想起彼得拉克的一句名言:“不朽之名譽,獨存在美德中。”季羨林的真實,體現了他始終如一的謙遜;季羨林的謙遜,體現了他毫無半點矯揉造作的真實。真實和謙遜,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精神境界[]。

季羨林的謙遜爲他帶來了好人緣,是的,好人緣時時刻刻就在你的身邊,就看你是不是具有謙遜的態度。

在美國流行這樣一句話:“智商(IQ)決定錄用,情商(EQ)決定提升。”這個“情商”裏其實就包含了謙遜親和的學問,因爲不懂謙遜親和就是情商低的一種表現。人際關係專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很多員工被解僱的理由並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不能謙遜親和,和其他員工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才被解僱的。成就大事業的人都能意識到謙遜親和甚至比專業技能,比文憑和學歷還要重要,所以,培養謙遜親和的能力是一門必修課。

(1)謙遜親和,做人才能成功

要想成爲優秀人才,就得謙虛待人,踏實做事,時時刻刻保持低調、內斂,謹慎持重,從而取得做人的成功。謙遜親和的人,更容易讓人感到親切,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賴,如果確實有能力和素養,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學會輕描淡寫,學會低調也是一種學問,“才美不外見”有時比表現自己的強大更爲有效。同時,謙遜親和的人不會給別人帶來壓力,容易給別人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不至於讓別人面對你的“高端大氣”而感到卑下和失落。謙遜之人的人氣指數,就是在“夾着尾巴做人”的過程中獲得的。在現實工作中,謙遜親和的人往往能夠顧全大局,尊重他人,團結協作,不把團體的智慧和成果據爲己有,從來不會“當仁不讓”,而是“有仁就讓”。在勝利、順境、成績面前,謙遜親和的人總是把榮耀歸功於別人。大凡謙遜者,都是人們可以信賴的交往對象。

(2)謙遜不是推諉

在謙遜的時候,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不能忽視。否則,就會事與願違。這就要特別強調兩點:一是要謙遜,但不能推諉。謙遜是一種好品格,但在社交場合中若太過謙讓,形成推諉,就會與很多機會失之交臂。因爲謙遜不是不作爲,有了任務和工作還是要迎頭趕上。在交際中,很多人都把握不好謙遜的度,讓別人誤以爲能力不行而推諉,這樣一來,有意向合作的夥伴就放棄了對他的選擇,因爲他們覺得你是在用所謂的“謙遜”來遮掩自己的無能,事實上,你是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二是對自己不要太多自責,在工作和與人交往中,謙遜親和當然是好事,但過分自責也無異於因噎廢食、作繭自縛。

(3)謙遜要把握度

謙遜是一門學問,具體實行起來要注意很多細節。比如多跟別人分享看法,多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衆人的接納和支持,從而順利開展工作。也許態度不夠謙遜的目的只爲把工作做好,然而看在別人眼裏,卻是刻薄的表現。也許謙遜親和只是爲了更好地學習別人的長處,但有時也會被人認爲是“諂媚”。所以,謙遜親和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如何掌握好平衡,也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不停地體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