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關於送禮的哲理故事:禮多情更濃

關於送禮的哲理故事:禮多情更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關於送禮的哲理故事:禮多情更濃

關於送禮的哲理故事:禮多情更濃

“禮多人不怪”,朋友之間多禮,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一語相念,一杯之謝,一飯之約,一衣之暖,一路之行,一春之遊,無不在增添朋友之情,有禮就有情,禮多情更重,朋友能不更親密嗎?當然,這裏說的禮並非僅僅指禮品了。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句婦孺皆知的交友格言,原出自唐朝。

唐太宗時,雲南土司緬氏牧派名爲緬伯高的特使帶着貢品和一隻白天鵝前往京師長安晉見。一路上跋涉千山萬水,備受艱辛。有一天,來到了沔陽湖畔,緬伯高見白天鵝口渴難忍,便放開讓其飲水。誰知,解渴後的白天鵝展翅高飛而去,緬伯高只抓住了一根鵝毛。痛失神聖的貢物,緬怕高悔恨交加,便在錦鍛工賦詩一首,表示歉疚之意。詩日:

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

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陶。

上覆唐天子,請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唐太宗見了,高興地收下了這根鵝毛和詩,並表示情已經到了,並未怪罪緬伯高,還賞賜他許多珍寶,以表謝意。

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句話就與深情厚誼一起流傳下來了。

朋友注重的是情義,而非禮品的輕重。只要送朋友的禮品有意義,朋友一定自然會樂於接受並以此爲榮的。比如畫家朋友的作品獲獎了,你及時攜酒去慶賀,他能不高興嗎?再比如記着朋友的生日,到時一定送去賀禮或親自去慶祝一番,朋友是自然會被你所感動的。再比如有喜歡寫作的朋友,你若能送他一支筆或幾本他想讀的書,那比給他送什麼山珍海味還會令他高興。再比如愛擺弄盆景酌朋友,你送他一些名貴的盆景,他能不記着你嗎?

給朋友送禮,輕重要得當,不可太輕了,太輕了朋友會覺得自己被看輕了,也不能太重了,太重了朋友會以爲你是另有所圖的,不能密切與朋友的關係,相反,很容易會引起朋友的猜疑和誤解。同時,太重的禮,也給自己增加了負擔,是毫無意義的浪費。只有不輕不重的禮,自己能拿得出手朋友也樂於接受,能達到送禮的目的。

同時,送禮的間隔也要合適,不能接二連三地送,也不能相距時間太長才送,“頻率”也非常重要。若“頻率”太快了,禮像一排排重炮轟向朋友,不把朋友轟倒也會轟昏,朋友如陷入迷宮裏,不知你意欲何爲;若“頻率”太慢,間隔太長,會給朋友留下被冷落、被遺忘的感覺,再送多少禮也不好消除了。有一種說法,把交朋友叫做走朋友,是比較確切的。走者,常動也常來常往就有朋友,走走停停朋友就淡了,“不再走動了”,朋友也就沒有了。

因此,朋友的禮不能少。若少了,朋友的情也就少了,豈能掉以輕心!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朋友也一樣。禮多了,情就濃了,何怪之有?

【人生哲理】

“來而不往非禮也。”正是禮,長期規範和維繫着人與人的交往。禮的第一大法則就是對等,即“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只有及時、充足的回報纔會有朋友。否則,來而不往,或有投無報,禮就斷了,朋友也就沒有了。禮對有來往的人如此,對朋友更是如此。行一份禮,就多一份尊敬,誰會嫌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