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窮人翻身勵志名人故事:物理天才王中林的勵志故事

窮人翻身勵志名人故事:物理天才王中林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6月14日,2019年度“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揭曉,斬獲這一世界性大獎的是一位華人,他叫王中林。

窮人翻身勵志名人故事:物理天才王中林的勵志故事

評選委員會對他的評價是,"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這份榮譽有多重?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世界性的科學大獎,授予爲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獲得這份榮譽有多難?1984年開始頒發,每年只有一個名額!這是對全球千萬名頂尖科學家的考驗。這份榮譽更是35年來,獲獎名單上第一次有華人的名字!但這不是王中林第一次引人矚目,就在2018年,他還獲得過世界能源界,最負盛名的獎項:埃尼獎,同樣是第一位獲此大獎的華人!

他到底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又有着怎樣的建樹?而他的人生故事,絕非僅僅是令人震撼,更讓人由衷欽佩!

1

中國貧窮的農村裏 走出一位物理天才

如今站在世界科技之巔的物理學天才王中林,是從貧窮農村走出來的!

1961年,王中林出生在陝西高陽鎮。他剛降臨人世,就趕上了全國三年自然災害。作爲家裏最小的孩子,即便家人將最好的飯留給他,他仍是瘦弱無力。從他記事起,一家人每天發愁的就是如何吃飽,即便日子青黃不接,上頓接不上下頓,父親仍勒緊褲腰帶讓他上學:“孩子,走出去還是留下來,就在你一念之間。”小小的他,讀懂了父親眼中希冀。小學畢業後,他考上重點初中,接着是省重點高中堯山中學,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他總是能穩考第一名!

然而,因爲當時正值文革時期,那時的學習主要是學工、學農。數學課講的是如何丈量土地,化學課講的是農藥的使用,物理課講的是拖拉機的維修,王中林的中學時期基本上就是在田裏度過的。直到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從小就渴望走出大山的王中林看到了新的希望。

1978年,他考入全國重點大學: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物理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然而,王中林最初的志願是學習雷達和計算機,但因物理成績太好,他陰差陽錯地被分到了物理專業。多年後的王中林曾說:我開始是不想學物理的,現在回頭看,學物理是我的最佳選擇。天生聰慧又勤奮好學的他,在大學裏出類拔萃,不但各科成績優秀,而且還是學校文藝樂隊骨幹成員,二胡拉得極好。

1982年,王中林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那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得到三個參加赴美留學考試的名額。遺憾的是,王中林因爲英語太差沒通過。於是他開始沒日沒夜惡補英語,第二年,他就成爲了,西北五省唯一被錄取的學生。

他曾說,自己的偶像是功夫巨星李小龍,倔強,堅韌,不達目標絕不放棄,是他自小就有的堅定信念。

說到這裏,還有個小插曲,當時以他的成績,本可以選擇哈佛大學,但因爲消息閉塞,他以爲A開頭的學校一定是最好的,於是選擇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沒想到這個“錯誤”決定,卻給他帶來意外收穫,——他的導師名叫考利,而他根本不知道,這位教授是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祖師級人物!

就這樣,從陰差陽錯學了物理,到稀裏糊塗選了學校,到意外投身著名學者門下,王中林的科研之路,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看似是運氣使然,其實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王中林用實力,演繹了什麼是真正的“寒門逆襲”。

2

走進納米研究 給病毒稱重量

在考利教授門下,王中林順利完成多個研究課題,從電子顯微學到納米材料,這個勤勉的中國學生,得到了考利教授的高度讚賞:“不管做什麼,王都是最好的。”他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僅用4年,而其他人要6年或8年,黃皮膚的他,創造了系裏的紀錄。然而王中林之後的遭遇,竟是艱難與坎坷交織。

1988年,王中林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凱文迪許實驗室,在那裏繼續着他的博士後研究,那是一個孕育過3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科研聖地。然而,在這裏,王中林的研究並沒有想象中順利,當時,他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由於思路和導師不一致,導師甚至毫不留情面地說:“你做的這究竟有什麼用?”可他還是堅持發表了相關文章,他的導師爲此很不滿,業內對他的大量批評撲面而來!面對質疑,王中林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他選擇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一 一回擊!

1995年,王中林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聘爲副教授,正是在這裏,他開始了自己的納米科學研究,啓動了科學生涯中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和發明!然而剛開始的時候,他連自己的專用實驗室都沒有,只能借用別人的實驗室,白天研究理論,晚上同時做三個課題的實驗!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在短短3年時間裏,發表了80多篇學術文章!而且,他還完成了第一本著作:《電子成像和衍射中的彈性和非彈性散射》這本書一出版就廣受好評,被媒體稱爲“具有卓越成就的經典之作”。

1999年,王中林又率領科研小組研製出可稱單個病毒質量的“納米秤”,這個被稱爲“世界上最小的秤”,竟然能夠秤出質量爲億億分之二百克的單個病毒的重量,這一重大發明被稱爲是對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重要貢獻。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當他在納米領域的卓越成就,一次次驚豔學界的時候,一切,纔剛剛開始。

3

站在世界的巔峯 爲華人爭光

步入21世紀的世界,當手機、筆記本電腦迅速普及,一些難題也隨之而來。首當其衝的便是電池問題,隨着手機、筆記本電腦越發精緻小巧,笨重的電池開始拖後腿,尤其是隨着物聯網發展,微型傳感器大規模應用,而這些傳感器比指甲蓋還要小,怎麼給它們供電,成了令衆多科學家頭疼的一大難題。

就在這時,一篇署名爲“王中林”的文章,登上國際科刊,文中大膽提出了一個全新概念:自驅動。就是指不依靠電池,而讓電子產品直接從環境中收集能量。這篇文章引起學界軒然大波,有人說這是天方夜譚,有人說這是癡人說夢。而王中林敢爲人先,硬是抱着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默默投入了十年。

終於,當機會從天而降時,王中林毫不猶豫抓住了它!2011年,他的學生在測試一款納米發電機時,突然發現3-5伏的電壓信號,而一般情況下應該顯示是1-2伏,學生馬上向他說明。這樣的誤差本是一個錯誤,但王中林的第一反應不是責備學生,而是和學生一起重複多次實驗,探索這個錯誤是怎麼產生的。最終他發現這高出來的電壓,是由於摩擦產生。這個結果令他十分激動,這就意味着,通過摩擦可以轉換爲電能!很快,他帶領團隊構建了全新納米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它可以通過摩擦起電效應,把微小機械能轉換爲電能。更重要的是,它既用不着磁鐵也不用線圈,使用的都是便宜的高分子材料。

它將給人們帶來多大改變?

舉個例子:將摩擦納米發電機整合進鞋墊或鞋跟,可以將人走路的能量收集起來轉變爲電能,甚至可以把心跳,肌肉收縮,摩擦產生的能量轉換成電能,這樣很多在身體中的醫療器械,就不再需要電池。

你是否經常因1%的手機電量不敢開網頁、不敢聊微信,而納米發電機或將實現邊走路邊給手機充電!

王中林在納米技術的貢獻,讓他一次次摘得世界級大獎,2018年,他榮獲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爲“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2019年6月14日,又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在他之前,這兩個獎項均與華人無緣,而他成了史上,第一位獲得這兩個世界級大獎的華人!而每次提起這次研究,他總是謙遜地說:“真的是一次偶然,但偶然情況下的錯誤,有時候並不一定是錯誤,也可能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絆倒你的可能不是磚頭,而是金子。”

已取得巨大成就的王中林,還有一個極其宏偉的藍圖。他將目標投向了海洋,如果能將海浪能量收集起來,就能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藍色能源”。現在除了傳統的潮汐發電方式,美國、日本、英國、西班牙等都相繼在海上,研發波浪發電裝置。

王中林的設想是,利用“手中王牌”摩擦納米發電機技術,靠海浪的波動源源不斷獲取能量,以納米之微,取滄海之闊,現在他正向着這個雄偉目標邁進!

4

用自己的知識 爲國家做貢獻

王中林把人生分爲3個階段,第一階段,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才華;第二階段,儘自己的能力幫助朋友和周圍的人;第三階段,則是要用自己的知識來爲國家做貢獻。“第三階段取得的成就是最璀璨的,也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最重要的部分。”王中林說:“我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在過去20年中,王中林往返中美120餘次,他培養了包括碩士、博士、交流生在內的200餘名華人學生,包括150多位中國優秀科研工作者。還和國內學者合作發表論文,幫助擴大中國科技,在國際科學舞臺的影響力。2005年2月,他推動成立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2009年,他當選爲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在中國學生身上,他付出了不少心血,他總說:“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我的科研之路並不平坦,沒有人告訴我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行不通的,我希望我的學生們,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他對國內一些浮躁學風深惡痛絕,有一次學生向他抱怨,平時雜事多影響了做科研,他竟劈頭蓋臉就訓:“浮躁從你浮,今天晚上同學叫你卡拉OK,你去了,明天同學又叫你喝茶,你也去了,雜事多,你不去不就完了嘛!”不光教他們做事,更教他們做人,他說:“作爲一個教授,不教不授何爲教授?”

他深深明白,自己也是從學生時期過來的,當時,他還是一個勇於“反抗權威”的學生。正是因爲敢於質疑,敢於創新,纔有今天在納米領域的卓越成就。

2015年,湯森路透發佈“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王中林赫然出現在名列中。“引文桂冠獎”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根據當年的預測,王中林已經具備獲得諾獎的潛質,很有可能在未來拿到諾獎。

湯森路透預測2015年諾貝爾獎,王中林上榜有人曾問他,從貧苦農村到世界頂級科學家,逆襲的祕訣是什麼?他這樣回答:“任何事情想要做得有聲有色,每天只投入8小時是遠遠不夠的,我熱愛科研,更享受科研,幾十年裏,幾乎無時無刻不想着研究,科研就是我的生活,是我快樂的源泉。”“我的研究精神永不滅”。

王中林是將科研揉進了骨血,融進了自己的生命!

歲月如河、人生如舟,風起雲涌、驚濤拍岸,而他揚帆遠航,逆風而行,一生癡迷赴科研,一腔熱血訴芳華。

從貧瘠小鎮走到名牌學府,從備受質疑走到科技巔峯,那些看似偶然幸運的成功背後,其實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地鑽研與求索,和不可戰勝的強大意志!

王中林,是華人之驕、更是人類之幸!

過去,中國貧窮落後,當有高級人才選擇回國時,輿論往往稱其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回國!”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爲王中林提供了200人的團隊。

今天的中國,早已有能力、有實力,爲世界頂級的科學家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環境!

今天,大批海外高端人才迴歸,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像王中林一樣選擇回到祖國,選擇爲國效力!

我們相信,中國的創新之音,必將越來越激越、昂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必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