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理想國》讀書心得大全

《理想國》讀書心得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理想國》讀書心得大全

《理想國》讀書心得大全

導語: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直譯爲《城邦體制》,國內另有翻譯爲《王制》、《國家篇》。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理想國》讀書心得,大家快來看看吧。

《理想國》讀書心得大全

篇一:

最早知道柏拉圖,和大家一樣,在初中歷史課上,真正接觸柏拉圖著作,是幾年前某日下午在成都市圖書館無意間粗略翻閱理想國一書,當時讀起來很是覺得生澀拗口,越看越覺頭疼,於是只草草看了開頭幾章。

前幾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不跳出舒適區,你看再多的書也不會有長進!》。文中這樣講到:讀書一般可分爲三個區,舒適區內,閱讀者閱讀毫無難度的讀物,雖處於心理舒適的狀態,但進步緩慢;伸長區中,閱讀者閱讀有一定難度的讀物,感到某種程度的不適,但跳一跳還是夠得着,理解力提升明顯;恐懼區裏,閱讀者閱讀難度過大的書,由於超越能力範圍太多,感到嚴重不適,難以卒讀。很多人都只願意待在舒適區和伸長區,不願意去挑戰恐懼區,讀完此文,自己深受觸動,決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書。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本週選擇了《理想國》一書。很遺憾因爲時間問題,這周只讀了前三章,主要講時下流行的關於正義的辯論、城邦的正義和城邦需要什麼樣的統治者和護衛者等問題。感觸最深的是作者講評判統治者和護衛者的大綱(詳見上面摘抄),放在今天也是適用的,任朝代更迭,時光荏苒,真理是永恆不變,亙古通今的。

有人說,二十歲讀柏拉圖和四十歲柏拉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相信以後的歲月時,還需要不斷的從柏拉圖的書中尋找“本心”(君子務本),因爲柏拉圖的智慧實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學這個皇冠上的明珠。

篇二:

柏拉圖在哲學上的歷史地位或是說對哲學的貢獻和影響力,迄今爲止恐怕是未能有出其右者。寫理想國的讀後感,怕是我最爲惶恐的事情之一了,不過既然要寫,我只能本着以億萬分之一的角度去闡述一下在自己的視角里所觀察到的“理想國”是什麼樣子,以及這塊巨石落到自己內心的“黑洞”裏是否激起了些許漣漪。下面沒有討論其建國思想二十主要在圍繞其哲學思想的層面來寫。

讀理想國的過程中,很多細節的描述和觀點讓我想起了多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佈在其後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我下面想挑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稍微描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卷通過蘇格拉底、格勞孔、克法洛斯和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和詭辯派哲學家色拉敘馬霍斯直接的討論,主要引出了兩個問題。正義是什麼?正義與不正義哪個更有利?我首先想到的是維特根斯坦。其傳奇天才般的一生我就不贅述了。不過我想到的是他八歲時向家人提出的一個問題,大概是如果撒謊有好處的話,爲什麼我非要說實話。這在道德常識上顯而易見極爲淺顯的問題,然而在哲學邏輯上,卻又很多哲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辯論。而由其衍生出來的理論也一直影響至今。這些哲學家中首當其衝的這位就是柏拉圖書中的蘇格拉底老先生。他的辯論者大概提出了這樣四個觀點:1,欠債還錢是正義,2,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會更快樂。接着蘇格拉底老先生一一駁回。我們在這些觀點中也不難看出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影子,甚至我們還可以爲自己印證到一些大師的觀點,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維特根斯坦從小對第四條的“歷史之問”。甚至對於第二點,我們甚至可以把孔老夫子找來撐腰,孔夫子對於以德報怨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爲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什麼來報答德呢,所以應該用怨來報答怨,用德來報答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但是,柏拉圖認爲你們都錯了,至於爲什麼,在圍繞着論述瞭如何才能建立一個正義的完美的城邦後,其觀點也漸漸浮出水面,總結就是“不正義對於一個行爲完全不正義卻有正義之名的人是有利的。”人是一個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體,關鍵要使各個部分和諧相處,從而達到正義。而一旦人性(或者神性)受制於天性中的獸性,那就是淪落和不幸。這也在城邦的建造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爲個人具備的不同的品質,主要包括靈魂中的理智、激情和慾望三者,不同的品質各司其職纔有正義,城邦和國家也是如此,就是要讓城邦的各個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義。那麼問題是,具體怎麼做纔是各司其職,什麼環境下,或者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各司其職呢。爲什麼不正義就沒有各司其職呢?

這讓我想起第二位大儒,之所以成爲“儒”,是因爲他是我們儒學的學派代表人物。柏拉圖接着在書中說,正義可以被認爲是心靈的健康狀態,而不正義就相反,是心靈的不健康狀態。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所認爲的健康是“合自然的”,而不健康是“自然的”。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強調的需要進行後天教化,使人趨向於客觀存在的“至善”,而這纔是真正的合“自然”。大家如果曾讀過王陽明的著作,有沒有覺得這個觀點有點似曾相識呢?

王陽明的學說在當時其實是對儒家正統朱理學的一次反叛,但仍然是致力於教導人們如何去生活,君主如何治國,甚至用這個來幫自己打仗。這點跟柏拉圖倒是也挺像的。王老先生在認識到他的學說之前也有一段苦苦尋覓天理以成聖的經歷。甚至可以說他的一生一直是爲此努力的。爲此,不斷嘗試,期間不光是鑽研朱理學的格物致知,也去山上找和尚觀裏請道士,尋尋覓覓,轉了一大圈,卻覺得都不是天理,都很狹隘。最終成就傳奇的“農場開悟”。他的研究簡單概括是,一切天理存於心。只要在實踐生活中試煉內心,掃去塵埃,內心就會自顯真理,也就是天理。其中的試煉內心,掃去塵埃,就是其學說中有名的“明明鏡”,我們內心原是明鏡,但積攢了太多塵世的塵埃,以至於模糊,所顯現的就不是我們內心原本的樣貌,我們需要試煉內心把鏡子上的灰掃除,這樣才能感知到來自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並按照內心去行事判斷。

但是王老先生,沒有在他的著作裏深入討論這個心,它究竟,是什麼?如果繼續問一下這個問題,這一問所能反應出的東西,可能會把我們帶向更遠的地方。然而,我們可能不想搞得那麼明白,只想能得到可以通用的真理就可以了,並不擔心和考究它的最終來源。因爲我們的目的也許並不是純粹爲了追求終極真理的。我們很多偉人聖賢的學說,包括宗教,大都總讓人覺得言猶未盡,沒有徹底,就差那麼一下捅破窗戶紙就看到真相。它停住,可能不說明這些聖賢沒能力再進一步,捅破窗戶紙。我認爲更可能因爲,它所停的地方已經讓他們滿意了,沒有必要再繼續深究了。還可能是故意不說出來,有所擔心與顧忌。

在理想國裏,柏拉圖爲了得到“正義”與實現“理想國”最終方法,繼續帶着我們往前走。他接着搬出了“快樂”論。純粹的快樂就是脫離了痛苦或者是脫離了相對性的[]。“沒有經驗過真實的人,他們對快樂、痛苦及這兩者之中間狀態的看法應該是不正確的。”只有心靈以及關於心靈的知識,纔有可能接觸到永恆的真實和實質。慾望勾起的所謂快樂,不過只是幻影而已。也因此,正義的人會得到快樂,而不正義的人得到再多物質也不如正義之人快樂,也因此,哲學家更適合當國王來治理國家,他們會因爲擁有知識與正義而快樂,而更能公正的治理國家,達到“理想國”。想必,大家心裏對着所謂的快樂理論並不服氣,好在柏拉圖老先生也並未就此打住,他接着陳述,“至善所能贏得的最大報酬和獎勵”是什麼。並拋出他的觀點:“靈魂是不朽不滅的。”一個典型的有神論觀點。他認爲,事物之所以會被毀滅,是因爲事物內部的惡,而絕不可能是事物外部其他因素的力量。“不正義、無節制、懦弱、無知”這些因素都會使心靈變惡,但是它們不能毀滅心靈。事物是不會被他事物的惡所滅亡的。心靈或者靈魂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惡不能毀滅它,所以,靈魂必定是永恆存在的。而靈魂的本質就在於愛知,正義本身就是最得益於靈魂自身的。並在文章最後引用了蘇格拉底講了一個故事,粗暴概括就是是因果報應的故事,生時造的孽,死後就會有報應。美德任人自取,你選擇怎樣的生活,就會有怎樣的來世。或許這個結尾不能讓您滿意,您也許會說,這麼恢弘大氣的一本書,最後難免淪爲因果報應的說教。套句中國的老話來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在這裏的結論是正義者終將獲得正義的報酬,不正義者終將得到不正義的懲罰。

如果這個故事的結尾仍然沒有讓您滿意,我們還可以再接着往前走,我們去往兩千年之後的康德時代,繼續捅窗戶紙。看看同一個學說是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不斷闡釋,並最終走向哪裏。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哲學界極少數的集大成者之一。有三本主要的論著傳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如果讀過前兩本,特別是在第二本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重點闡述了“善”,而最終,他也遇到了這個終極問題,到底是什麼保證了人們對“善”的選擇,它爲什麼是好的。我猜他也走過了王陽明與柏拉圖的路,在柏拉圖看上去好像是雞湯式的結尾處,他並沒有停止思考,王陽明停住的地方往前是什麼,而柏拉圖所說的“雞湯故事”到底是什麼意思。在這裏,康德最終引出了上帝。也成爲他對“善”最終的解釋,只有上帝的存在才能保證“善”的存在和被選擇,也只有上帝才能對“善”給予所謂的善有善報。

篇三: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於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着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着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着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面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纔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爲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爲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爲,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爲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說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爲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着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啓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爲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爲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麼明顯的,因爲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

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着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爲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爲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爲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爲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爲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衛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爲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爲一體。

爲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應該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有趣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爲財富而奢侈,卻因爲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衛士爲例,說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