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讀書的名言47句

讀書的名言47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木不鑿不通,人不學不懂。以下是關於讀書的名言47句,歡迎參考。

讀書的名言47句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讀書給人無窮智慧,實踐給人無窮財富。

3、動筆墨不讀書。——徐特立

4、學習他人是方法,實現自我是目的。

5、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6、課外書那麼多,學生自己能挑選適於自己的程度和愛好的書來讀果然好;老師能幫助他們,因人而施,分別幫助他們挑選那就更好。——葉聖陶

7、它在我退隱中慰我良多,令我擺脫百無聊賴之苦,隨時助我從煩人的應酬中脫身。它能磨鈍痛苦的刀鋒——只要不是那無法抵禦的劇痛,無以解憂,唯有讀書。——蒙田

8、現在讀書正傾向於以學科專題爲綱,較有系統地集中精力讀某一方面的書。這樣縱橫交叉,有利於分析比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有獨到見解,也做筆記備考。用這種方法,我已涉獵過宗教、美學的許多著作,頗見成效。——羅竹風

9、讀書可以供我們消遣娛樂,可以裝飾,也能夠增加才幹。爲消遣而讀書,常常是在獨處退居之時;爲裝飾而讀書,多見於高談闊論之中;爲增長才幹而讀書,是爲了在社會中有更多的競爭力。

10、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 作者:(明)馮夢龍

11、讀書,可以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遨遊;讀書,可以讓我們與高尚的人暢快對談;讀書,它可以讓我們屹立在知識的頂峯!

12、讀書,可以讓我們在這字裏行間蘊含了無限的樂趣。讀書,可以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了盡情的遨遊;讀書,可以讓我們與高尚的人暢快對談;讀書,它可以陶冶我門的品德、情操,使之高尚……

13、識字要讀書,種地要養豬。

14、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

15、在人類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讀書是最高尚的。 ——布里奇斯

16、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讀書人不一定有知識,真正的常識是懂得知識,會思想,能工作。 作者:徐特立

18、讀書必專精不方見義理。——薛煊

19、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佚名

20、宇宙的偉大建築是現在開始以純數學家的面目出現了。

21、在你渴望時,它前來給予詳細指教,但是從不糾纏不休。——佚名

22、讀一本好書,不僅豐富人的學識,更能提升人的素養。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爲呢?

23、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

24、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25、優秀的書籍像一個智慧善良的長者,攙扶我一步向前走,並且逐漸懂得了世界。——秦牧

26、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慕讀書,唯明智之士要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四二三世界讀書日,祝願朋友愛讀書,會利用書中之智,否則白讀不如不讀。

27、讀書一是爲知。讀書就是爲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見識和智慧。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28、教學論應當詳細規定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獎勵和懲罰的性質和步調。

29、好的書對青少年的成長乃至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閱讀只是給頭腦提供認識的材料;思考才使我們閱讀的東西成爲我們自己的。——洛克

30、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31、坦然地面對過去,別讓它來攪亂現在的.生活。

32、書中橫臥着整個過去的靈魂。

3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4、閱讀的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35、讀一本書,就像交了一位朋友。

36、書籍是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

37、書是無言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作者:馮鍾泳

38、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同時也不能有什麼鑑別力。——[俄]赫爾岑

39、唸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清)馮班

40、只有天才和科學結了婚才氣獲得最好的功效。——斯賓塞

41、唸書謂已多,撫事知不敷。——王安石

42、要從讀一本書獲得長處,必需具有書中所涉及的一切常識。——盧梭

43、在常識的山峯上登得越高,面前的景緻越壯闊。——拉吉舍夫

44、學問多深也別滿意,紕謬多小也別忽略。(蒙古諺語)

45、讀書給人以興趣,給人以色澤,給人以伎倆。 ——[英]培根

46、百樂無如唸書,至要莫如教子

47、唸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