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常用讀書名言名句錦集46條

常用讀書名言名句錦集46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63K 次

我讀書總是以少爲貴,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書名言名句46條,歡迎閱讀。

常用讀書名言名句錦集46條

1、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人生易逝,惟其事業有時得以垂諸永久。

3、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于謙《觀書》

4、有經驗而無學問勝於有學問而無經驗。

5、讀書,要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的,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決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6、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些正經書看也罷了。最怕見些雜書,移了性情。——曹雪芹

7、書本知識多教條,實踐知識多創新。

8、吾人身體由口腔進食物以養之,吾人心神當由目腔納書籍以養之。——佚名

9、拾螢讀書定何益,投筆取封當努力。——陸游

10、虛弱者無力承受他們在書中讀到的傑出見解,因爲那隻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犯錯誤的機會。——哈利克法斯

11、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重要的是如何閱讀生活這本書和從中閱讀什麼。但爲了閱讀生活這部書,而不是在一大堆現象面前張皇失措,便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方法。

12、古今政治家,推諸葛武侯爲第一,他讀書也是隻觀大略;陶淵明在詩界中,可算第一流。他乃是一個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人。反之,熟讀兵法者爲趙括,長平之役,天下鬧得天怒人怨。注《昭明文選》的李善號稱書簏,而做出的文章就不通。——李宗吾

13、如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讀書再多也純屬徒勞。

14、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

1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6、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抉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門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17、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作者:(宋)程顥

18、讀書遊山,用功皆在一心。

19、閒有餘日,正可學問。 作者:(明)陳繼儒

2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請保留此標記——《漢樂府。長歌行》

21、整腳的旅行者只知道"到此一遊",整腳的讀者只知道書的結局。 ——[英]a·w·科爾頓

22、我從未知道過有什麼苦惱是不能爲一小時的讀書所排遣的。——[法]孟德斯鳩

23、一日學一日功,一日不學十日空。 作者:諺語

24、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 作者:孫中山

25、讀書不可無師承,立論不可無依據。——王晫

26、莫等閒,白了少頭,空悲切。——岳飛

27、業精千勤荒千嬉,行成千思毀千隨。

28、愛護書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29、書蟲將自己裹在言辭之網中,只能看見別人思想反應出來的事物的朦朧影像。

30、看書的時間長,自己眼睛會變得近視,我相信有一些同學並不願意每天都帶着眼睛學習,所以我認爲開卷未必有益。

31、學習並不是有興趣就可以的,它還需要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和持之以恆的毅力。

32、非同一般的學習,學習非同一般。

33、心情煩躁時,讀一讀書,還心靈一個寧靜;工作疲憊時,讀一讀書,還心靈一份輕鬆;人生苦悶時,讀一讀書,還心靈一份快樂。世界讀書日,快快捧起你心愛的書吧!

34、子孫不讀書,祖輩能耐再大,縱有田畝千頃,家產萬貫,也就三五十載功夫,與草本同朽,蕩然無存。

35、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鑑別力。出處:赫爾岑論文學

36、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爲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作者:馬克思

37、爲學讀書,須是耐煩。作者:朱熹

38、書中橫臥着整個過去的靈魂。——[蘇格蘭]卡萊爾

39、在讀書中思考,在讀書中交友;在思考中擇友,在思考中擇書;在朋友中閱讀,在朋友中思考。讀書、思考、交友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融會貫通的。

40、黑髮不知勤學早,鶴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41、一本書像一艘船,教育我們從狹獈的處所,駛向餬口的無限遼闊的海洋。——凱勒

42、唸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人精力,蓋理義收攝故也。——曾國藩。

43、唸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4、可以或許攝取須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許多的人更康健,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許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古羅馬]亞里斯提卜

45、唸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

46、讀書不得方式,勞而無功。——張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