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我要的未來,無法預測

我要的未來,無法預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29K 次

  我2歲時,隨爸媽從湖南來到北京。有人問我,喜不喜歡北京,我會說我喜歡北京的每一個地方。我在這座城市裏度過了絕大部分的童年,時至今日,每當路過很多地方時,都能發現自己在這座城市裏的一些回憶。
  
  小時候我家住昌平,去市區上才藝課,單程要坐兩個小時的公交車。常常是我邊在後座吃着我媽帶的晚餐,邊隨車子往前開去。走走停停,秋天的窗外是北京特有的乾枯色彩,樹上的葉子要落了,餘暉閃着光。
  
  等所有光芒都消失了,我也就到了。晚上快10點下課,我們再趕最後一班車回昌平。
  
  平時只是週末上才藝課,暑假則每天往返。我媽每次提起這段經歷就會哭,她覺得這很辛苦。但對我而言,更多的感受是習慣。習慣嘗試參加比賽、錄節目,習慣在每一個舞臺唱歌、跳舞。習慣去努力做一件事情,習慣去完成一切想要完成的任務。這些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斷去嘗試和積累的一部分。
  
  錄《天天向上》的時候,節目組播了一段我當時跳舞、唱歌的視頻,那時的我13歲,已經參加了很多比賽。現在看會覺得青澀,不會像別人看到時那樣感嘆辛苦。
  
  我和小凱、王源拍《我們的少年時代》時,劇組在學校取景,休息間隙,我靠在欄杆上看操場上自由玩耍的學生。回憶起來,我對中學最清晰的記憶是跟老師簽完請假條,一個人揹着書包,把請假條交給門衛的瞬間。
  
  高中三年我幾乎沒怎麼在教室裏上過課,回學校也大都是做個演講或參加某個活動。除了學習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藝人。哪怕是寒暑假,我的關鍵詞也是“工作”“忙碌”“連軸轉”。既然如此,那我就把它做好吧。
  
  所以,跟大多數同齡人的成長不同,從十三四歲到十七八歲,我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心理上的成長——從被選擇到自主選擇。
  
  我的十三四歲就是被選擇。有人給鋪好路,我在上面走。當時出道的意義,對我來說就是錄幾首歌,拍幾個MV。
  
  我不是一個表演慾特別強的人,不太會把自己放到中心,也沒有想到會成爲那麼多目光的焦點,一開始很不適應。
  
  小時候,爸媽偶爾也會帶我去拍廣告,每次身邊圍的人一多,就感覺挺壓抑。面對鏡頭時,不知道該幹什麼,也不確定別人的想法。他們需要我做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很好地完成。這感覺很糟糕。
  
  我害怕別人會對我失望,因此嘗試按照別人的期待去做些什麼。
  
  而且對別人的要求,我沒有特別明顯的反抗。
  
  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完全舒展自我。隨着年紀增長,我對人和事有了更多的理解後,才逐漸擁有了更加明確的感覺。
  
  十六七歲後,我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了,就會更強調自我,逐漸意識到我最希望的,不是別人怎麼講,而是自己想不想、能不能、願不願意。
  
  可能因爲還未成年吧,大家還把我當作小孩。接受採訪時,那些大姐姐跟我說話還是“好不好啊”的語氣。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會說,“你在同齡人裏算很厲害的了”。但我每次做完一件事,在心裏總感覺自己其實沒有做得那麼好。越往前走,肯定越要用實力說話。對於我個人來說,沒那麼小孩了,開始轉型了,但還是按我自己的樣子在慢慢長大,期待着看我能成爲什麼樣的人。
  
  所以,我越來越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對在做的事,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想法。
  
  我喜歡嘗試新變化,不管是變好還是變壞,它都是美好的。

我要的未來,無法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