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有關學以致用”的名言警句35句

有關學以致用”的名言警句35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有關學以致用”的名言警句35句

有關學以致用”的名言警句35句

導讀:從總體上說,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學以致用,而在於學習知識的過程本身,在於通過學習而成爲一個聰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精選的有關學以致用”的名言警句。

1. 春宵一刻值千金。(作者:蘇軾)

2. 學習的目的是爲了發揮和創造,發揮和創造並不是違背基本原理,違背科學的臆造。學以致用講的是理論聯繫實際,要善於思考,鍛鍊思維,準確抓住事物的本質,以切合實際的方式方法,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還要開拓思路,創造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學會在多種方案面前選優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有廣博的知識,形成跨學科、跨部門的複合型人才,我們才能在錯綜複雜的事物面前從容應對,穩操勝券。

3.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作者:陳子睿)

4.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作者:朱熹)

5.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者:《國語》)

6.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者:元行衝)

7. 別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作者:杜甫)

8. 學以致用,你的本領真不一般。

9. 學習如果沒有目標,遲早會失去學習的動力,總的來說學習目標大致有兩方面:一是提升自身修養;二是學以致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教育家孔子讀書時多次磨破串竹簡的牛皮帶子,便有了韋編三絕這個成語,他最終成爲了令萬世景仰的聖人,而戰國時趙國的趙括從小讀兵書,與他人討論兵法,無人能及,趙王將兵權交給了他,導致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人的喪生。這時知道趙括是紙上談兵,晚矣。

10.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作者:孟子)

11.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作者:李商隱)

12. 學新溫故,學以致用,總結提高。

13. 我們讀書應該學以致用,不應該學非所用。(作者:朱熹)

14. 我讀書都是比較隨意的,我向往這樣一種讀書生活:閒讀書,讀閒書。我所謂的閒書,按傳統的圖書分類法,就是“經、史、子、集”裏邊的“集”。前三類,大多厚重、深奧,是要學以致用的,怎麼能讀出閒來呢?就連本來已經閒得可以的“集”,我還要挑那些邊三角四的來讀,比如唐宋筆記、明人小品。閒讀書,讀閒書是我一直嚮往的狀態,但是現在真正能閒下來讀讀閒書也不容易了。作者:楊葵

15. 從總體上說,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學以致用,而在於學習知識的過程本身,在於通過學習而成爲一個聰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16.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作者:杜甫)

17. 對於文字(即中文漢字)學習,強調構件組字、觸類旁通、識讀寫用、學以致用。

18. 學以致用,但不可因此框住我們的手腳。

19.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作者:王安石)

20.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作者:漢書)

21. 那麼我學成回國之後能夠學以致用嗎?(作者:李商隱)

22. 有人說:書是階梯,書是船隻,書是良藥,書是營養,書是智慧,書是老師,書是遺訓、忠千和命令》書,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爲過。可是,若不讀或不會讀,書有何用?朋友:你不僅要擁有書,愛書,而且要勤於讀書,要學以致用,那才能充份體現書的價值。

23. 揚眉吐氣 雪中送炭 懸崖勒馬 學以致用 深惡痛絕 賞罰分明 賞心悅目 甜言蜜語

24. 珠穆朗瑪峯上亦可再加一粒塵埃 所謂成功不過是先前的在此刻用上了 沒有人是笨蛋 只是不是全部的人能學以致用 了心無極限,峯頂落塵埃

25.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者:漢書)

2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者:屈原)

27. 十年前,你愛我,我逃避不見,十年後,我愛你,你不在身邊。人生的錯過就是如此。一剎便是永遠,追悔也是紀念。在心的修行途中,絕不允許投機,面具必被撕毀,謊言必被揭穿,誰也無法倖免。(作者:杜甫)

28.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作者:管仲)

29. 白天,林飛學以致用,去和第一食堂內的囚犯們打鬥切磋。(作者:劉勰)

30.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作者:杜甫)

31.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作者:老子)

32.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竣。(作者:蘇軾)

33. 以前她學的專業是“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的其中一段“壓力加工”(感覺和你有沾邊),現在基本交還給老師了。不過對那些冰冷的東西她也不感興趣,當初因爲沒有“打招呼”被排擠到那的(腐敗之一)。大部分人都能學以致用,她卻覺得白耗了時光和精力。但經歷應該是一樣的,沒有白費。

34. 學以致用者可增強肺呼吸,調運氣血,疏通經絡。(作者:陳子睿)

35.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作者: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