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名人名言 > 孔子的名言【推薦】

孔子的名言【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簡潔而含義深刻動人的句子。那什麼樣的名言纔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子的名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子的名言【推薦】

孔子的名言1

1. 子曰:“禮之用,和爲貴。”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爲重要。”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我,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6.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7.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着。”

8.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9.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1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11.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願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12.十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13.十 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14.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15.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

關於孔子的名言及賞析【精選篇】

1. 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譯文: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2.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譯文: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於產生叛離之心了。

3.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譯文: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4. 過而不改,是爲過矣。《衛靈公》譯文: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纔是真正的錯誤呢。

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譯文: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6.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譯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譯文: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發命令,人民也會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人民也不會聽從。

8.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譯文:君子認爲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譯文:學習知識並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

10.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譯文: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而趟水過大河,這種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謹慎小心,喜歡動腦子想點子來完成任務的人。

11. 大言不慚,則無必爲之志。《論語·憲問》譯文:一個人如果大言不慚,那麼,他一定沒有實際去做的志向。

12.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譯文:《曾子說》鳥將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

1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譯文: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14.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譯文: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15.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譯文: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戒:青少年時期,血氣還未養成,要警惕不可迷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爭強好勝;等到年紀變老,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不可貪得無厭。

16. 道不同,不相爲謀。《論語·衛靈公》譯文: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量謀劃。

17.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爲政》譯文: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

18.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譯文: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19.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譯文: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

20.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譯文:聽到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而接收之後能改正錯誤纔可貴。聽到順從自己的話,能不高興嗎?而高興之後能分析鑑別纔可貴。而盲目高興,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實際不改,對這種人我實在沒有辦法啊。

關於孔子的名言及賞析【熱門篇】

1.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譯文: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必來。

2. 其言之不祚,則爲之也難。《憲問》譯文:他的話大言不慚,要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譯文:君子懂得義,小人懂得利。

4.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5.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譯文: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擾亂了大事。

6.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譯文:真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糞土的牆壁不能再粉刷了。

7. 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譯文:子貢說:過錯,人們都看得見;等到他改正了,人們都會仰望他。

8.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衛靈公》譯文: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高下,合羣而不拉幫結派。

9.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譯文:說話一定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

10.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譯文:擡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去鑽研,越鑽研越覺得艱深。

11.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譯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12. 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譯文:開始時,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爲;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爲。

13. 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譯文:《君子只要認真謹慎,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

14. 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論語·子路》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

15.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譯文:《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纔是明智的。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譯文:《對任何事業來說》,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爲快樂的人。

17.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譯文:國家政治清明,那麼說話和行動都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難麼行爲要正直,而說話要謹慎隨和。

18.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譯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個方面的政事。

19.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篇第一》譯文: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方法也就有了。

20.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21.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譯文: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22.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譯文: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

23.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譯文:《曾子說》要慎重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追祭祖先,《這樣做了》人民地道德就會歸復忠厚老實。

2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譯文: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好處》,只憂慮自己無能。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譯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26.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譯文:君子要有九種考慮:看到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誠懇,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怨怒發作前要考慮將引起的後果,看到名利時要考慮得到它是否合乎道義。

27.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譯文:發憤時,竟忘記了吃飯;快樂時,便忘記憂愁。簡直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

28.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譯文: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29.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譯文:聰明,愛好學習,向下面的人請教而不以爲恥。分。

30.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服的,怎麼知道將來的人們不如現在的人呢?

孔子的名言2

1、三支軍隊可以帶走指揮官,但普通人不能帶走意志。

2、敏感而好學,問心無愧,帶着那份文字。

3、質勝野文勝質是文質史上的溫文爾雅,然後纔是君子。

4、知道的人比知道的人更好,他知道

5、多聽,選擇好的,然後追隨它;多見識,多瞭解。

6、如何爲政治殺死一個兒子?兒子是好人,人民是好人。

7、自行束芬隕希吾未嘗無誨焉。

8、秀才下定決心上路,卻羞於衣衫襤褸和飲食不佳,不夠和議論。

9、學習是接近知識,實踐是接近仁慈,羞恥是接近勇氣。

10、如果你不說,就不要規勸,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11、在尊重中修煉自己,在平靜中修煉自己。

12、古語說不出,羞慚彎腰也抓不住。

13、生氣了,高興了,忘記了,不知道老了。

14、居士是一個國家,其事者爲賢者,其友爲仁者。

15、君子使人美麗,而不是使人邪惡,而是使人邪惡。

16、學而不思則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不要看惡,不要聽惡,不要說惡,不要動惡。

18、當你看到聖人時,試着與他平起平坐;當你看到聖人時,看看你自己。

19、給予,取其厚;事情,其中;它由它的薄而收斂。

20、一句臺詞就能越獄,理由也跟!

孔子的名言3

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不學禮,無以立。

3、禮之用,和爲貴。

4、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8、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9、巧言亂德。

1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1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5、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6、不遷怒,不二過。

1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8、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9、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20、巧言令色,鮮矣仁。

2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4、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26、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7、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8、不遷怒,不貳過。

29、過,則匆憚改。

30、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爲有,焉能爲亡。

31、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2、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5、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39、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40、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4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3、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4、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45、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6、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7、放於利而行,多怨。

48、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49、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50、剛、毅、木、訥近仁。

51、聽其言而觀其行。

52、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5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4、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55、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56、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孔子的名言4

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4、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7、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0、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13、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5、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0、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的名言5

1、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爲道德規範,“仁”爲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

2、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後才能夠自我奮發進取。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兌命》說: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3、他最早提出啓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啓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4、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李贄

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6、孔子說:“(他)聰敏而且又喜歡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辱,因此稱他爲‘文’。”;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虛心求教。

7、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爲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8、二是因材施教。根據各人的愛好不同和天份不同,給予最適宜的教育。三是教育方法。溫故而知新。這是對老師的要求,也是對學生的要求。

9、教育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師說》中說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10、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雖有嘉餚,不嘗不知其旨;雖有善道,不學不達其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盡師而熟。由此觀之,則教學相長也。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13、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思想。孔子力求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士、君和成人,達到改良社會政治的目的。

14、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

15、一是有教無類。就是人人都應有讀書受教育的權利。

16、學而優則仕”體現了積極入世的孔子的教育的政治功能思想主張。

17、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孔子的名言6

1、楊子爲我取,拔一根頭髮,造福天下,不爲。墨子博愛,天下爲公。

2、五穀之美,種子之美也,甚至對於不成熟的,以及質量。丈夫仁,也關心着剛剛熟悉的奕。

3、要孝順兒子,最大的尊重親人;尊重相對,最偉大的是提高世界。你們既如天上的父,就當敬重他。與世界同養,也養到。

4、老師說,我心裏有同感。

5、文王的公園有七十英里長。與人相處,人以爲小,不也合適!

6、大臣的君王如同弟兄,大臣如同心腹;你認爲如總,我認爲紳士的美國人;統治者視大臣如土芥,則視大臣爲寇丘王。

7、人性本惡。眼睛無法隱藏它的邪惡。胸部有規則的眼睛;胸脯不是一般的眼睛茂。也聽聽它的話,看看它的瞳孔,人有多瘦?

8、人不要臉,不要臉,不要臉。

9、一個人快樂還是和別人一起快樂?

10、殺了一個無辜的人是不仁慈的,不把自己和非正義的人。

11、沒有規則,就沒有規矩。

12、君子有三樂,國王不與世同存。父母,兄弟,無緣無故,一樂;他不以天爲恥,不以人爲忠,滿有喜樂。得到世界人才和教育,三樂也。

13、官心思,思是得,不思是不得。

14、來自烏鴉,果爲善,順也;烏鴉,果爲利,跖也。要知道舜與跖骨的區別,舜與良並沒有什麼區別。

15、相識的人,在知心朋友中,知心朋友的人,在知心朋友中。

16、如果你想統治世界,今天的世界,放棄我的誰?

17、但仁者能以小,是唐格之事,爲后羿之王。

18、魚,我想要的。熊掌,我也要。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是我想要的。公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兩者不可兼得,舍而取之。

19、國家沒有仁者,有仁者;世上沒有人道而得到的世界,也有。

20、慈悲是仁的根本;羞恥的心,公義的結局。逆來順受的心,結束了儀式;明辨是非的心是智慧的終結。

孔子的名言7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翻譯: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裏,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翻譯:(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擡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爲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爲他的諡號。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爲疑惑而更加危險。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翻譯: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8.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翻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兩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翻譯: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1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11.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翻譯: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1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翻譯: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像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像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翻譯: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4.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翻譯:君子的爲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爲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爲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爲君子嗎?

1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譯:君子普遍地團結衆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1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翻譯: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18.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翻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1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翻譯: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纔算得上是個君子。

2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翻譯: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2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爲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爲他的諡號。

22.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翻譯: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纔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翻譯: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翻譯: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爲他學過了。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翻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6.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爲可知也。

翻譯: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爲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

2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譯: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爲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28.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翻譯: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衆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2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翻譯: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3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翻譯: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

孔子的名言8

1) 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衛靈公》

2)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3) 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4)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6)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論語·子路》

9)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0) 剛、毅、木、訥近仁。

11)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12) 道不行,秉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

13)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的名言9

與孔子有關的經典名言一

1、 其使民也義。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6、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 放於利而行,多怨。

8、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1、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12、 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4、 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15、 士而懷居,不足爲士矣。

17、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8、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9、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名人名言大全《關於孔子的名言》。

21、 賢哉,回也。

22、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3、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5、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6、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7、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8、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9、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0、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1、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2、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3、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34、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35、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與孔子有關的經典名言二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爲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4、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的名言10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士而懷居,不足爲士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孔子的名言11

1)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2)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 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4)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5) 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7)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8)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9)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

10)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1)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12)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3) 剛、毅、木、訥近仁。

14) 爲君難,爲臣不易。——《論語·子路》

孔子的名言12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爲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2)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寢不屍,居不容。

(21)過猶不及。

(22)克己復禮,爲仁。

(2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27)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9)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剛、毅、木訥,近仁。

(31)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4)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39)見得思義。

(4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4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44)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4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爲之猶賢乎已!

(46)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鄰。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50)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孔子的名言13

1、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過,則匆憚改。

6、不遷怒,不二過。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9、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4、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5、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孔子的名言14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爲士矣!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孔子的名言15

1.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炊。其爭也君子。”

——《八佾》

【翻譯】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搶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比賽射箭吧!比箭時,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後上場;比賽完畢下場後又互相敬酒。這纔是君子之爭。”

2.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翻譯】孔子說:“至於把我看成聖人和仁人,那我怎麼敢擔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從不感到厭煩,僅僅做到這些就是了。”

3.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

【翻譯】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了就會胡作非爲。”

4.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同他做夥伴。”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翻譯】孔子說:“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6.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衛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