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歷史典故 > 戰國神醫扁鵲

戰國神醫扁鵲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6W 次

扁鵲,原名秦越人,號盧醫,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期的醫學家,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着特殊的貢獻。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戰國策》裏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

戰國神醫扁鵲

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有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扁鵲到齊國行醫,拜見了蔡桓公,他指出蔡桓公身染疾病,但很輕微,應及時治療,蔡桓公不信。幾天後,扁鵲又見蔡桓公,告訴他,疾病越來越重,已侵入血脈,蔡桓公仍不肯信。又過幾天,扁鵲又向蔡桓公指出病已侵入腸胃,應儘快治療,蔡桓公仍是一笑置之。十幾天之後,扁鵲又見到蔡桓公時,卻一言不發。有人問扁鵲這是為何,扁鵲説:“桓公病入膏肓,已無藥可治了。”果然,蔡桓公不久就死了。

我們在哀歎蔡桓公過於自負,枉送一條性命的同時,不禁暗暗佩服扁鵲卓越的診斷能力。

扁鵲少年時期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他的旅舍裏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他倆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後,長桑君終於對扁鵲説:“我掌握着一些祕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祕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祕密,不可外傳。”扁鵲當即拜長桑君為師,並繼承其醫術。扁鵲在實踐中,虛心學習,不斷積累經驗,熱心為勞苦大眾治病,贏得了人民的愛戴,成為馳名千里的醫生。人們將一位傳説中神醫的名字——扁鵲賦予了他,稱讚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扁鵲成名後,周遊各國,為人治病,開始了遊醫生涯。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他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痺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成為先秦時期醫家的傑出代表。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

扁鵲在對蔡桓公的病情診斷中,主要採用瞭望診的方法。他通過觀察蔡桓公氣色的變化,推斷出病情的發展。扁鵲的切診本領也相當高明。一次,他帶領弟子到虢國行醫,正遇上太子暴亡。扁鵲詢問了太子患病和死亡的情況,認為太子未必真的死去,請求入宮救治。扁鵲入宮後仔細切診,發現太子還有極微弱的脈搏和呼吸,大腿根還略有温感,認為太子患的是一種“屍蹶”症,即休克,並未真的死去。於是,他讓弟子在太子頭上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太子竟漸漸甦醒過來。接着,他又讓徒弟在太子兩腋下進行熨貼療法,太子漸漸可以坐起來了。後來,扁鵲又為太子寫下方子,讓他喝了二十幾天的藥,使他完全恢復了健康。

扁鵲高超的醫術博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愛戴,他利用自己豐富的醫學知識,深入民間,為人民治病。他不僅精於內科,還精通婦產科、小兒科和五官科。他每到一地,都注意瞭解當地風俗習慣和多發病。針對重點進行救治,急人民之所急,從不考慮個人名利。

扁鵲醫術高明,反對不講科學的巫術,遭到官醫和巫醫的嫉恨。他晚年在秦國行醫時,秦武王聽説扁鵲醫術高超,想請他治病。但是身居太醫令的李醛對扁鵲十分忌妒,恐怕失去自己的地位,便在秦武王面前極進讒言,竭力進行阻撓,並暗下毒手,刺殺了扁鵲。一代名醫就這樣喪命於小人之手。

扁鵲曾把自己的醫療經驗整理成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扁鵲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總結前人的經驗、融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創立了科學診病方法,即望、聞、問、切,這在現代醫學上仍然沿用,為我國傳統醫學奠定了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