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摘抄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摘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66K 次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摘抄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摘抄

導語: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終於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後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穫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群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裡或那裡,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 群眾的反叛、 大眾文化、 受別人支配的自我、 群眾運動、 人的自我異化、 官僚化過程、 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絡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群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群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整合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 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因此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群體具有衝動、 急躁 、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裡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裡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可以解釋期間紅衛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不辨真偽,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群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說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幹家而非思想家,他們並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 “每個時代的群體傑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麼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但我覺得這點又不知如何解釋毛主席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適用性)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篇二: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匯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篇三:

何為烏合之眾?勒龐在全書最後寫道:“它僅僅是一群獨立的個人,因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狀態——而成為一群烏合之眾。”這種原始狀態下的群體野蠻、組織結構鬆散。群體理性缺乏是勒龐在本書中用反覆強調的群體特徵,而群體理性的缺乏又恰恰發生在群體力量崛起的時代,由此引出這一不得不予以關注的重要問題——烏合之眾。

一、框架、內容與理論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時代特徵,群體的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群體意見和信念的形成與影響因素以及不同型別群體的具體特點來闡述。

(一)時代特徵

《烏合之眾》出版於1895年,勒龐生活的年代在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不久,人們從攻佔巴士底獄到發動熱月政變,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法國曆史進入了維護大革命成果的時期,群眾的聲音開始取得優勢,民眾得有機會進入政治生活。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勒龐所描述的時代背景仍然適用且發展更甚。

勒龐在書中所描述的群體並非我們日常所說的群體,而是一種組織化的心理群體,即群體有一定的共同目的。在這個群體中個性消失並形成作為個體時所不具備的新的特徵。個體受群體精神統一定律的支配而表現出無意識從眾,趨於平庸,狂熱且易受暗示。

(二)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

首先是群體情感特點。群體情感特點的變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群體衝動、多變又急躁。所有的刺激因素對群體都會產生作用,受情感的影響也會加劇,數量 上的優勢使他們充滿熱情與自信。第二,群體易受暗示又易於輕信[]。期待注意而又時常處於無意識狀態之中,正所謂三人成虎,群體往往輕易將幻覺當做現實。第三,群體的誇張與單純。群體會受到感染而放大自己的感情,使自己輕易陷入極端並輕易被極端的感情所感染。第四,群體的偏執、專橫與保守。因為群體的極端,他們難以忍受懷疑與不確定,人多勢眾而專橫與偏執,對強權低聲下氣而保守與缺乏革命精神。

其次群體的道德觀也會發生變化。作為個體,人能夠保持理性尊重習俗,作為群體,群體的行為則代表了多數的習慣。群體衝動又多變不可能代表道德,正如情感的極端一般,群體的道德也會極端。人們不再為私人利益行動而情願為信仰獻身,無論這信仰是要他殺人放火還是慷慨赴死。

第三是群體觀念、理性與想象力的特點。群體的觀念有長期穩定的基本觀念和一時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次要觀念,基本觀念和次要觀念即便矛盾也可以共存,勒龐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群體缺乏批判與推理能力。之所以觀念只有簡單明瞭才能為群體所接受,而與其是否是真理無關也正是因為如此。群體並非毫無理性但其推理能力十分低下,群體的推理只是表面有相似形與連續性的事物,所接受的判斷也只是不經推理的直接判斷。群體的想象力因推理能力的缺乏而強大活躍又敏感,它是權力和權威的基礎,越是來源祕不示人的神祕事物,越是形象鮮明引人注目,越能夠撼動群體的想象力。

最後是群體宗教形式的信仰。宗教具有崇拜想象事物,畏懼其力量並盲目服從於該事物的特點。信仰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採取宗教形式,激發群體的想象力才能在群體中紮根,無論是對於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這種宗教形式的感情才是大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非個人意志。

(三)群體的意見與信念產生影響的因素

影響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兩類。

1、間接因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種族因素。勒龐所說的種族不同於人類學所嚴格定義的種族,更多的是民族。種族的影響作用於信仰、制度和藝術等並通過它們表現出來,這種影響與一時的環境影響相比是長久的並能夠世代繼承。

第二,傳統因素。傳統是種族的產物,人們能夠輕易對傳統造成的變化不過是名稱和形式上的變化。因為群體的保守主義精神,改變一個民族的理想方式是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改變,且這種改變很難真正實現。

第三,時間因素。在這一因素的解讀上,勒龐頗有順其自然意味,在時間之中意見與信念將獲得力量也會失去力量,制度與社會組織也終將從無序走向有序乃至消亡。

第四,政治與社會制度。勒龐說:“各種制度是觀念、感情和習俗的產物,而觀念、感情和習俗並不會隨著改寫法典而一併被改寫。”因此,整體而言勒龐認為制度是無用的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群體的想象力。

第五,教育因素。簡而言之,教育讓人掌握了派不上用場的知識,信仰教師而貶低自我導致喪失判斷力與主動性是造成群體意見與信念反叛的原因。

2、影響群體意見和信念的直接因素有四個:

第一,形象、詞語和套話。意義不明確的詞語越是神祕的詞語越力量強大。它的含義是暫時的,隨時代與民族變動的,政治家就是給舊事物換上新名詞。

第二,幻覺。它與形象、詞語和套話的共同之處在於其影響力來源於群體的想象力,與幻覺的影響相比,真理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第三,經驗。真理要想產生影響需要在大範圍反覆出現的經驗來驗證,只有這樣觀念才能在群眾頭腦中紮根。

第四,理性。勒龐認為群體是缺乏理性的,群體受無意識情感支配且能夠輕易被調動。少數哲人的理性足矣,文明的動力不是理性而是感情。

群體有跟隨頭領的需要,群體的意志往往跟隨著群體領袖的意志。群體總是傾向於服從,他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被領導、被統治。領袖要動員群眾主要通過三種手段:斷言、重複與傳染。前兩種手段得以發揮作用的原因在前文中基本已經提到了,而第三種手段傳染則是往往被歸因於模仿的頭腦中的傾向,終將從下層蔓延至上層。我認為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勒龐本人也很好運用了這寫手段,斷言式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在不同章節中反覆強調。

觀念或人獲得權力都要通過名望,名望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它是說服群眾的一個基本因素。因為成功人們獲得名望,缺少成功人們也將失去名望。正如今年因里約奧運會而被舊事重提的劉翔,人們可以因為兩次奧運會的退賽輕易忽視他取得的所有成績而破口大罵。這也正如勒龐在敘述群體的想象力時所說:“上千次小罪或小事件,絲毫不會觸動群眾的想象力,而一個大罪或大事件卻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總而言之,群體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與短暫而易變的意見,他們反覆無常。

(四)同質性群體與異質性群體

在最後一部分,勒龐將群體以同質性群體與異質性群體分類,並對異質性群體中的犯罪群體、陪審團群體、選民群體與議會的特點一一進行了分析。

二、貢獻、不足與啟發

勒龐全書幾乎只是在敘述 自己的觀點,缺乏量化的、系統的研究。羅伯特·墨頓說:“它們全是他頭腦的產物,因此他顯然對它們一概厚愛有加。”相較於有系統分析論證的著作而言,勒龐更近於觀點的提出。正如弗洛伊德對本書所做評價,勒龐作為問題的發現者,指出了群體生活的重要方面,但並沒有對它們做出解釋。群體的心理特徵及思維方式,個體與群體的差異以及影響群體的種種因素是研究群體必不可少的基本問題,勒龐貢獻正是在於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並對它們進行了闡釋,這也是《烏合之眾》一書即便存在已被證實有誤導作用或錯誤的觀點卻仍然是長盛不衰的經典。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強調民眾的作用。從國家層面來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將人民民主權利概括為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總統制共和制的美國大選全民投票,君主立憲的英國也會舉行全民公投,無關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群眾的發聲是必然的趨勢。從社會生活層面來看,網路通訊技術、社交軟體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事件發生的同時資訊已經能夠即時傳播到各處,人們通過網路可以匿名發表各種意見,輿論的壓力可以影響到方方面面 ,控制群眾的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通過對群體心理的分析,可以瞭解影響群體心理和輿論的機制,瞭解如何利用群體的心理以不令人生厭的方式達到目的,在輿論的洪流中保持有限理性也遠遠好過隨波逐流的非理性。

通篇來看,勒龐最主要的觀點即群體理性的缺乏。勒龐描述的群體是愚昧衝動且善變的,這種說法未免有些尖銳卻也不無道理。從眾有主動的從眾,也有被動的從眾。很多時候人們的觀點往往無意識地害怕與多數作對,無意識地趨於平庸,但群體是否無法眼光長遠,是否如野蠻人與孩童一般,我認為不能輕易斷言。

勒龐對真相與歷史持有堅定的懷疑態度,因為群體的想象力,一件事可以被數千個目擊者證實,目擊者越多的事件,受到的懷疑也越多,由此,勒龐得出結論史學著作是純粹想象的產物。事實上,勒龐在實踐中卻有些自相矛盾,即便他認為歷史材料基於想象缺乏可信度,全書使用最多的論述方式仍然是藉助於歷史事件,通過論述法國大革命,開鑿蘇伊士、巴拿馬運河的組織者等歷史事件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如制度是修辭學家毫無用處的勞動,政治家的基本任務是將舊事物變換新說法,政府由於甘心被問責而削弱力量,群體不要求自由只有當奴才的慾望等,我認為這些觀點不能簡單斷言,但不可否認的是,《烏合之眾》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