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CCTV朗讀者觀後感第十期

CCTV朗讀者觀後感第十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K 次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他們自己的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非常融合、恰到好處。如下是勵志網爲大家整理的CCTV朗讀者觀後感第十期,歡迎大家閱讀。

CCTV朗讀者觀後感第十期

CCTV朗讀者觀後感第十期【1】

“那隻肥壯的羚羊並沒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後衝着他前行兩步,用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兩行長淚從它眼裏流了出來。老獵人的心頭一軟,扣扳機的手不由得鬆了一下……”

導演陸川在央視《朗讀者》節目裏的處女秀,就是朗讀作家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他要把這篇散文獻給多年來關注自然、默默守護可可西里的人們。在陸川的朗讀中,那隻面對獵人槍口跪拜的藏羚羊並沒能挽救肚子裏未出世的孩子,卻讓獵人從此放下了獵槍。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陸川自認爲是個“見光死”的人,在鏡頭前做任何事情都會情不自禁地緊張,在鏡頭後面看監視器,纔會覺得舒服。距離拍攝電影《可可西里》已經過去了十幾年,當年在可可西里的那段經歷成了陸川生命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不僅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更讓他對生命和信仰有了全新的認識。

對於生和死的探討

以天葬的儀式開場,以天葬的儀式結束,不論是諭示生命的不斷轉世,還是象徵着生死的無盡輪迴,影片《可可西里》已然將焦點鎖定在人類永恆的死亡主題上。那片土地孕育的每個生命神聖卻又脆弱,無人區的奔波追逐,還有那些野蠻的放逐,讓觀衆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無助,以及命運的無常。影片沒有那種懲惡揚善的鮮明表達,充斥全片的只有絕境中的掙扎,與自然抗爭,與盜獵者抗爭,與自己抗爭。

2004年,陸川編劇、導演的《可可西里》上映,這部電影給他帶來了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等榮譽,同年他還憑藉這部影片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它讓陸川成爲第六代導演中的佼佼者。陸川曾經說過,《可可西里》給他最大的收穫,是讓他找到了拍一輩子電影的方法,還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第二部電影不是《可可西里》,我可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也不可能有後面的創作。拍完《可可西里》的時候,感覺對於生和死的探討沒有做完,好像只做了一半兒。”回憶當年拍攝《可可西里》的經歷,陸川說,在拍這部電影之前,敬畏自然只是在書本上讀到過的概念,並不是自己內心真正的信仰,“等走過了可可西里之後,經歷了那裏林林總總的一切,在藏地見證了很多的東西之後,對環境的敬重和敬畏之心就根植在我內心了”。

有一次,一個地方政府想請陸川去做一個實景演出,看過之後他發現這個演出可能會破壞當地的植被和水源,就放棄了這個項目。不僅創作,連日常生活裏很多小習慣也徹底改變了,見到穿皮草的人他會上前提醒,對以前喜歡的象牙雕刻也敬而遠之了,以前喜歡看馬戲,現在感覺到馬戲團是一個有悖於自然法則的挺殘酷的事情。去年,陸川的動物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和觀衆見面,“在拍攝這兩部電影的過程中間,我的很多生活習慣、很多想法都改變了。在將近五六年的時間裏,和野生動物打交道,接觸環保主義者,他們對我的改變很大。”陸川說。

1971年出生於新疆奎屯的陸川,2002年憑藉自己編劇、導演的電影處女作《尋槍》在中國影壇嶄露頭角,《可可西里》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對於陸川而言,拍攝《可可西里》的那段日子讓他難忘,花了兩年時間在可可西里選景,然後下去生活,再寫劇本再拍。所有參與這部戲拍攝的劇組成員都存在健康遭受損害的情況,而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爲中國電影創作一部不一樣的作品。

陸川的電影之路是從閱讀小說開始的,儘管父親、劇作家陸天明和姑姑、作家陸星兒對他直接的幫助不是很大,但是,兒時的文學積累給他日後的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營養。陸川坦言,自己一直沒有把電影當作一個職業來對待,“所以就很想去拍不同的電影,去嘗試不同的事兒。影評人和觀衆有時候會希望你保持自己的風格,但我想通過不同的層面、不同的切面去了解不同的人性”。

好壞評判標準在那片土地上徹底失效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約100萬隻高原動物藏羚羊,不過隨着藏羚羊絨的價格暴漲,可可西里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爲野犛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陸川說,影片靈感來自有關藏羚羊、野犛牛被殘酷獵殺的新聞報道,最終,那裏的人們掙扎的生存狀態深深打動了他。

直到今天,在陸川的記憶裏,可可西里都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存在:缺水缺油,冰天雪地,狂風怒吼,流沙肆虐。可可西里在蒙古語裏的意思是“美麗的少女”,名字雖然美麗,卻是一個被慾望、罪惡、死亡籠罩的地方,那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總是現實而殘忍,暴力而血腥。在那海拔4700米的無人區,危險的荒漠之地,有人可以因爲貪婪去掠殺藏羚羊,有人可以因爲5元錢殘忍地做幫兇,好壞善惡、理想現實、震撼憤怒無奈,所有這一切,都在那片土地上糾纏博弈。

人類爲什要蹂躪這片美麗的土地,爲什麼要殘害這些藏羚羊呢?因爲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裝扮自己的美麗,於是有些人便通過獵殺藏羚羊以滿足金錢慾望,還有一些人只是爲了生存。

作爲一個非典型的英雄,《可可西里》中的主人公日泰身上混雜了理想主義和殘酷現實的尷尬,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義行動的自願巡山隊成員,他對在冰上抓住的捕魚的人罰款,現場開條子並從口袋裏把公章拿出來蓋章,他指示隊員賣皮子,他不顧隊員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個老闆,似乎這一切都會讓我們對這個人物的正義性和純潔性產生懷疑。

在這部電影裏,劉棟作爲巡山隊員,被隊長日泰呼來喚去左右驅使不但毫無怨言,同時他身上也顯現着鮮明的生命本性追求,而最驚人的一筆,卻是他毫不臉紅地伸手向做“陪”的女友要錢,然後再轉身拿着最底層女性的血肉錢,趕去捍衛一羣志願者的崇高使命。

“在可可西里,我們沿用多年簡單明瞭的.好壞評判標準徹底失效,好與壞可以在瞬間轉換,一如生死。盜獵者爲了生存而盜獵藏羚羊,而巡山隊員爲了給隊友治病也賣羚羊皮。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惡,惡人會在某些情況下選擇善。”陸川說,現實中,“好”與“壞”並非涇渭分明,更多時候道德屈從於生存,那裏的人們用堅定的毅力奮鬥在生命的禁區,用人們無法想象的意志生存,“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獄,還是見證生命與信仰的聖地”。

想要給觀衆留下的不是眼淚,而是思考

2004年,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中國唯一一部參賽影片《可可西里》獲得了評委特別獎。領獎臺上,陸川落下了男兒淚。

生活中,陸川自認是個“淚點奇低的人”,最主要喜歡流淚的場合是看電影,經常情不自禁眼淚就下來了,有時候在飛機上對着電腦淚流滿面,弄得空姐一頭霧水。

在可可西里,劇組所有人都身體不舒服。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一次意外讓陸川失去了一個夥伴,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淚,可在電影剪輯時他又狠心刪掉了很多煽情的橋段,他想要給觀衆留下的不是眼淚,而是思考。看過太多的生與死,感受過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陸川想要把人類生命的脆弱傳遞給觀衆。

爲了拍《可可西里》,陸川多次跟隨當地的巡山隊員進入無人區巡邏,他最迫切要表達的就是真實。2003年8月,影片正式開拍,陸川率領劇組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我覺得煽情是對可可西里的不負責任,因爲那裏拒絕眼淚,只有絕望、平靜與內斂”。

《可可西里》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拍攝,其中有30%的內容是在無人區拍的。爲了追求真實效果,劇組還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峯布格達爾峯海拔6200米處取景拍攝。在布格達爾峯,劇組遇到了電影裏巡山隊經常碰到的事,在風雪中露宿,極度缺氧,頭痛、頭暈、嘔吐,高原反應強烈,電影拍到最後,原本有100多人的劇組只剩下60多人,電影的拍攝也超期一個多月。

陸川把《可可西里》當作一部紀錄片來拍,片中演員基本是非專業的,陸川逼着演員們去感受最真實的絕望,一次次去跳冰河,一次次去陷流沙,到最後,他們已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

經歷了《南京!南京》《王的盛宴》《九層妖塔》的種種爭議,2016年8月陸川帶着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迴歸公衆視野,並獲得良好的口碑。

可愛的熊貓,聰明的金絲猴,神祕的雪豹,影片以中國獨有的3個野生動物家庭爲主線,講述的是一個個暖心成長與生命輪迴的故事,有歡快和感動,情節不像《可可西里》那樣陰暗而絕望,可看完後觀衆似乎能感覺到,那個拍過《可可西里》的陸川好像又回來了。

拍野生動物沒有特別多的淚點,沒辦法組織很強烈的戲劇性去抓觀衆,只能後期用素材去拼接一些故事。“剪完了連起來看時,突然就被其中一些平淡的情節打動了,比如熊貓母子之間那種依偎還有擁抱,非常的純淨溫暖,以至於我會有種感覺,那種溫暖的力量有時候可能會比那種暗黑的力量來得更兇猛,更加能夠觸動人的心靈。”陸川說。
 

CCTV朗讀者觀後感第十期【2】

張小嫺——愛情的味道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用筆尖來描寫“愛情”的風花雪月,恨離愁傷。接下來的這位朗讀者,她創作的60本書,全都與愛情有關,她的作品被稱爲“愛情治癒文學”,許多讀者習慣從她的文字中來尋找處理感情的方式。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個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經自己的感情經歷和母親隱忍一生的婚姻,讓她意識到,婚姻並不是愛情的唯一歸宿,正如愛情的味道會逐漸改變,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後來變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卻絕不是全部。她將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學傳遞“味道”。現在,讓我們一起“卿”聽朗讀者張小嫺解讀“愛情的味道”。

胡忠英——中國味道

提起味道,我們率先會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滿足。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地域給了中國飲食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味道。而現在這位嘉賓胡忠英,就是一位從業50年的名廚,也是杭幫菜的掌門人。在去年杭州G20峯會上,他擔任餐飲文化組的組長,爲全球幾十位政要人物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國味道的獨特魅力。他將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國文化驚豔世界舌尖。現在,讓我們一起“卿”聽朗讀者胡忠英講述他的中國味道。

張艾嘉——美酒的味道

《笑傲江湖》裏丹青生說:最上品的酒,隔幾年加一次新舊融合進來,終於口感醇厚而不是新鮮,品味成熟而不糜爛。有人用此來形容張艾嘉的味道,我想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一個女人將生命中的每一段時間都釀成了醇厚的美酒,20歲的她轟轟烈烈,30歲迴歸家庭,40歲轉型導演,50、60歲依然續寫傳奇。每個時期都擁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味道,卻總是愈發醇厚、令人心醉。現在,讓我們一起“卿”聽朗讀者張艾嘉。

吳純——苦澀的味道

他是目前中國唯一獲得國際三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家,童年卻沒有一架屬於自己的鋼琴。他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少年時卻和單親、下崗的母親,飽嘗貧苦、分離之痛。吳純的人生是他和母親的苦難澆灌出的花朵,不過苦澀與甜蜜總是相依相伴,品嚐人生之極苦才能讓成功時的甜更加誘人。現在,讓我們一起“卿”聽朗讀者吳純講述苦澀的味道。

葉錦添——視覺的味道

葉錦添作爲目前唯一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設計”的華人,他在紅塵百戲的繁華錦繡裏思索,江湖傲笑的雲煙飛舞中游蕩。他用色彩斑斕的造型打造視覺的味道,從李安的《臥虎藏龍》,到高羣書陳富國的《風聲》,再到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許多經典影視劇中唯美的畫面和主角服裝,都是出自他手。時代會變,但“美”不會,經過千年歲月沉澱的“東方美”如極致香醇的美酒,只需品味一口,變令人沉浸其中。現在,讓我們一起“卿”聽朗讀者葉錦添。

葉嘉瑩——中國詩詞味道

93歲高齡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這位老先生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甘爲夸父死,敢笑魯陽癡”,來表達她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計高齡,往來奔走,爲的是不讓這傳沿千年的“中國味道”所期無人。現在,讓我們一起“卿”聽朗讀者葉嘉瑩講述她的詩詞味道。
 

CCTV朗讀者觀後感第十期【3】

央視第九期《朗讀者》請來90歲的焊接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他朗讀了當年清華大學救國會寫的著名檄文——《告全國民衆書》。節目組還邀請了多位清華大學的功勳校友在場外一起朗誦,感動了無數網友,不少人評論“真正的大師,國家的脊樑”。

潘際鑾和江西有着很深的淵源,潘老祖籍瑞昌,是新組建後的南昌大學首任校長。如今走在南昌大學校園,我們能看到很多與潘老有關的印記。

少時物理曾不及格

潘老在節目中說,當年經歷日軍轟炸,全家差點掉到水裏淹死,最後背個鋪蓋卷就變成難民了。16歲那年,潘際鑾以雲南省狀元的成績考上西南聯大。潘老透露,剛開始在西南聯大讀書時,物理曾考不及格,這對他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後來,他改變學習方式,找來所有參考書,做筆記,融會貫通了就考得很好。

新中國成立後,潘際鑾參與創建了我國高等院校的第一批焊接專業。他發明的特種機器人——無軌道爬行式弧焊機器人是國際焊接領域中的首創,屬於國際領先、原始創新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