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精選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K 次

朗讀是欣賞文字的方式,也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下文是勵志網整理收集的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精選,供大家參考。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精選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精選(一)

日前,央視推出的《朗讀者》節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嘉賓們通過朗讀散文、詩歌和家書,把一篇篇美文通過聲音再現出來,讓人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實的情感和音韻之美,觸動了人們心中高尚的情愫,激活了人們朗讀的心緒。朗讀重回人們的視野,使衆多觀衆躍躍欲試,拿起書本,大聲朗讀起來。

朗讀是欣賞文字的方式,也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小時候,常見父親手捧一本厚書在大聲誦讀。爲何要讀出聲來呢?父親說,古書沒有標點,只有讀出聲來,才能感受文章的美。古人一向稱看書爲讀書,民間把上學叫唸書,都是說書不光要用眼睛看,而且要大聲讀出來。後來,讀了一些古書,發現古人確實在看書學習上只認“讀”字。《史記》中凡是說到讀書時,司馬遷都用的是讀或習誦。陶淵明自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朱熹更是強調朗讀的重要,認爲,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要逐句玩味、反覆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見,在古人眼裏,朗讀是學習書本知識的唯一途徑。富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更好地把文字內容準確真實地表達出來,讓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給人更加美好的感受。

今天,儘管獲取知識的渠道和載體更加多樣,但朗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方式。上小學,朗讀是必須完成的一項基本功,對促進孩子智力發育,薰陶美好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成人而言,繁忙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使朗讀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成爲一種似曾相識的模糊記憶。《朗讀者》節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讓朗讀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迴歸閱讀的視野,還給人們一份久違的閱讀親切感。看了《朗讀者》,我們突然意識到,朗讀是那麼的美好,高雅,充滿了文化氣息,承載着濃厚的情感,可以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溫馨、感動、美好和喜悅,似的人們情不自禁要拿起書本,大聲地朗讀起來。朗讀讓冷漠的閱讀,變成飽含情感的聲音,讓視覺的單一,變成聲音與視線的交融;讓自我的學習,變成與他人的互動;讓枯燥的文字,成爲有溫度和情感的傾訴。

在今天,信息和知識不斷走向影像化的時代,朗讀仍然是我們心中不能割捨的學習方法,仍然是我們不能離開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大聲朗讀吧,通過朗讀來感受情懷、學習知識、傾聽文化。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精選(二)

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爲生命裏不可複製的'那一天。如果說時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陰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迴百轉的一枝。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29日(週六)晚播出了第十一期節目。節目中,《朗讀者》以“那一天”爲主題,邀請到中國南極科考奠基人郭琨、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安文彬、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士傑、特級攝影師姚建中、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其中,那些令人驚奇感動的細節讓無數網友在感嘆的同時忍不住爲之點贊。

郭琨曝南極科考站勵志建站史獲網友致敬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591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奔赴南極。他們的任務,是建設我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其中的領頭人,就是後來的長城站站長,科學家郭琨。

爲了這次建站行動,郭琨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在1983年9月的第十二次南極協商國會議上,由於中國當時還未在南極建立考察站,因此在表決環節,以郭琨爲首的代表團被委婉地請出了現場。這件事給了郭琨極大的刺激——祖國已經開始走向富強,卻連在南極會議上發聲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他不能允許的。

爲了民族榮譽和國家尊嚴,中國第一座南極考察站的建設緊鑼密鼓地展開。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幾乎零經驗的考察隊僅用40天就建成了長城站。那一天,所有人都無比激動,接連去敲銅鑼,居然把那個鑼敲出一個大洞。節目中,郭琨頗爲感慨地表示:“當時我們一般四五點就起來幹活,連軸幹,很多人因此都受傷了。前蘇聯站站長知道說不可能,親自看到後特別驚訝,還問我們隊員一天能拿多少錢,我們說不給錢也幹,你給我們一天一萬也不幹。”

1988年,國家又決定在南極圈內建立第二座科考站中山站,當時郭琨得又到了不少外國同行的警告,表示想要達成這個目標肯定會困難重重。果然,在去建站點的路途中,郭琨等人就遇上了罕見的特大冰崩,當時翻下來的冰川距離船大概只有2到3米,船上的不少人已經穿起西裝,刮上鬍子,把皮鞋擦亮,以爲船毀人亡,甚至還有船員已經開始寫遺書準備後事了。所幸的是,在船的前頭髮現了大約30米寬的裂縫,大傢伙下定決心往前衝,終於死裏逃生,就連在一旁的主持人董卿也不禁說道:“上天還是眷戀咱們這條科學考察船隊啊!”這段驚險的口述歷史也讓觀衆們對這些無私無畏的開拓者充滿了敬意,有網友直言:“爲了科學,爲了國家,爲了人類,正是有像郭老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南極科考人員,在那個冰封雪埋的世界裏艱苦奮鬥,默默奉獻着自己的青春,纔有了從1984年中國第一次登上南極喬治王島,到現在中國在南極建成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的偉大成就。”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精選(三)

著名作家、當代“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受邀分享了他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2017年4月4日,雨果獎公佈2017年提名名單,劉慈欣的《三體》系列第三部《三體Ⅲ:死神永生》入圍,這是《三體》(三部曲)第二次入圍雨果獎。

節目中,劉慈欣講述了從六七歲開始接觸科幻世界的經歷,述說了他探索宇宙深處精神家園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航天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

董卿問道:“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被觸動了這根神經?開始對這方面(科幻)感興趣了呢?”

劉慈欣表示,“正是東方紅一號的發射讓他明白,宇宙之廣闊,超過我的那種很天真的想象。”正所謂國強則少年強,點贊中國航天!

作爲航天的狂熱愛好者,劉慈欣只要有機會就會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觀看衛星發射。

他說:“我是一個航天的很狂熱的愛好者吧!“

隨後,劉慈欣朗讀了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的片段,致敬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朗讀內容節選:我們生存在一個奇妙無比的宇宙中。只有憑藉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鑑賞其年齡、尺度、狂暴甚至美麗。在這個極其廣袤的宇宙中,我們人類所處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因此,我們試圖理解這一切的含義。並且瞭解我們在宇宙中的角色......當今大多數人會覺得,把我們的宇宙喻爲一個無限烏龜塔的圖像相當荒謬。但是我們憑什麼就自認爲了解得更好呢?暫時忘卻你所知道的——或者認爲你所知道的有關空間的知識。然後擡頭凝望夜空,你對所有那些光點作何解釋呢?它們是微小的火焰嗎?它們究竟是什麼?”

讀畢,董卿又問:“如果有一天你到了外太空,如果你有機會看到外星人,你會跟他說什麼呢?”

劉慈欣表示:“那就問一個我在一篇小說裏問外星人的問題——宇宙有目的嗎?”

如果你有機會碰到外星人,你會對他說句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