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90後退伍青年發展養殖致富的創業故事

90後退伍青年發展養殖致富的創業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90後退伍青年發展養殖致富的創業故事
廣東肇慶廣寧縣退伍青年的創業故事:這位青年創業者叫馬建業,1990年10月1日出生的馬建業是廣寧縣赤坑鎮惠愛村委會石村人,2008年入伍當兵,2010年12月退伍回鄉。一退伍,他並沒有像別的青年一樣,忙着到城市打工掙現錢。2011年,他開始在家鄉租賃連片山地,發展養殖業。經過三年多的摸爬滾打,他的建業生態農場已初具規模。2012年他被選爲團中央代表;2013年6月,他出席團中央十七大代表會議。馬建業的農場目前有600多頭豬、300多頭羊、200多隻雞,都是放在山裏散養。“小豬圈養到70來斤,就全部趕到山裏去放養。一到下午6點左右,它們會自己回來吃食,吃飽了又出去了。”馬建業笑着說了件有趣的事情,“如果你在其它時間叫它們回來,它們是不會回來的。半年前叫它們都會回來,但每回來一次,我們都要抓一兩頭殺了。幾次之後,豬變聰明瞭,現在不到晚上6點,無論怎樣叫它們,它們是死活不會回來。”來說這位90後退伍軍人的創業故事。立志:放棄打工高薪立志自主創業是什麼促使這位退伍軍人會在一個山窩窩裏搞養殖業?“退伍後,父母勸我在家跟他們一起養豬。他們想,一年養8頭、10頭豬,管好10多畝柑桔,不算辛苦,收入也不會很差,在惠愛可以過上安穩的日子。我姐姐、姐夫在北京開公司,三番五次要我去幫他們做管理,一個月給2萬元的工資。”然而,馬建業不願走父兄鋪好的路,他要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紮根家鄉立志創業,帶動鄉村們一起致富。“我想,爸媽都在鄉下,需要人照顧。家裏就兩姐弟,姐姐在北京,那我就在家鄉發展吧。也趁年輕,打拼一下。”2011年,馬建業選中離石村不遠的這塊山地開始創業。“當時,連路都沒有,是我和我爸從山腳踩出了一條路,然後慢慢把它拓寬。”這裏是一個天然的養殖場。確定這一場址後,馬建業首先建了200多平方米的豬欄、羊窩,還建了一層80多平米的水泥鋼筋結構的住房,然後就帶着父母在這裏安營紮寨了。“2011年至2012年是打基礎、謀發展的階段。”馬建業說,這一階段主要做了三件工作,一是引小溪轉彎,截出一段連接豬欄,築成面積兩畝大的山塘,利用天然水源養鯇魚。二是加強學習,多次參加肇慶市、廣寧縣關工委分別舉辦的農村創業青年培訓班,學習養豬、養羊、養魚等知識。三是重點發展養豬、養羊。“以前,我對養殖業是一竅不通,通過參加關工委舉辦的培訓課,我逐步掌握了養殖業的基本技能,對禽畜疫病防治也已漸漸入行。”創業夢想: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今年3月,廣寧縣城鄉規劃服務中心根據馬建業的構想,爲建業農場繪出了規劃平面圖。根據這一規劃,建業農場將建成一個擁有歡樂農田、觀景餐廳、農家小舍、觀景平臺、休閒叢林、放養區、繁殖場、魚塘等多功能、綜合性的農場。這是馬建業的發展藍圖,在這藍圖背後是他的一大夢想——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我想通過發展農場,帶動附近農民致富。如果我把農場發展壯大了,就可以多請些村民來我這裏幹活,他們就不要到外面去打工了。”這是馬建業最樸素的想法,“讓村民在家門口打工,一方面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顧到家裏,這樣一舉雙得。”目前,建業農場有八、九個工人,馬建業給工人的工資從1000多到2000多不等,年底每人還有幾千元的獎金。馬建業帶動村民致富的另一方式是成立“廣寧縣惠愛生豬專業合作社”。目前有30多戶農民跟他合作。“因爲,農村個體養豬存在一個屠宰難的問題,有時宰一、兩頭豬要排上一兩個月,這樣農戶吃不消,很多人都不敢養豬了。我成立合作社後,農戶可以選擇養小豬,也可以養肉豬,養到一定時間,我就回收自己養。這樣,農戶就沒有銷售的負擔。一旦把銷售問題解決了,農戶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養豬。”爲了共同致富的夢想,馬建業不斷擴大投資,加強農場基礎建設。除了貸款,他還把每年賺的錢都投入到農場建設中。到目前,他已投資300多萬元。創業感悟:因地制宜,走自己的養殖之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因爲出入農場需要過一條小溪,這就需要一座橋。2011年初,馬建業建了一座跨溪小橋。當年6月,洪水來了,剛建好的橋被沖走。因爲沒經驗,突遇漲大水,農場的豬仔也淹死了不少,他一下子損失了10多萬。“家裏人就勸我,算了,不要做了。我姐夫對我說,虧就虧了,不要在山裏幹了,來北京,我們一起幹。但我還是不甘心。”回顧三年來的創業經驗,馬建業說興辦農場,必須把握市場信息,因地制宜,採取有效的生產、經營措施,纔能有好的經濟效益。他舉例說:“比如養豬,從生產角度來看,圈養的疫病災害風險大,淨喂商品飼料的豬不好賣;從行豬交易市場看,近年來,生豬的銷售總體價格往下走,養豬戶賺錢不多,肉販、飼料商家賺的多;從山區實際情況看,地處偏僻,買飼料、買獸藥、請醫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考慮到這方方面面,馬建業另闢蹊徑,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別的養豬戶的路子。他養豬從配種到產仔豬、養豬仔,再到養中豬、養肉豬,每個環節都是自己在注意疫病的防治。“豬長到70多斤後,就進行專門馴養,也就是每天早上喂一次,白天讓它們在山上自由覓食,吃草、啃樹葉,下午6點左右豬回欄之後再喂一餐,晚上就讓豬在欄內或山裏休息。”馬建業介紹,他養的豬,一日兩餐吃的都是農家產的木薯幹、番薯幹、稻穀等,豬養到200多斤才出售。“一頭豬從仔豬落地養到出售,時間一般要一年多。這樣養出的豬體膘毛色靚,豬肉入口肉脆、味鮮且甘香。”三年來,馬建業走出了自己的禽畜養殖業的新路子,使農場產品獲得質優價高的好效益。目前,建業農場出產的豬供不應求。2013年,建業生態農場的純利潤達30萬元。“創業三年,時間雖短,吃了很多苦,但有多少苦,就有多少甜。我體會到有夢想就會有力量,有夢想就有目標,就有努力的方向。我相信,立足山區創業之路會越走越寬。”馬建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