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唐映紅:中國乖孩子休想得諾獎

唐映紅:中國乖孩子休想得諾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4K 次

唐映紅:中國乖孩子休想得諾獎


心理學者,心理學科普作家唐映紅的一篇文章:中國乖孩子休想得諾獎

2014年諾貝爾獎開獎前,國內媒體根據湯森路透的預測名單,很高調地預估作爲候選人的4名華裔科學家有望在今年度的諾貝爾科學獎折桂。其中,有兩名內地教育培養出來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張首晟,他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和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他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這是歷屆諾貝爾科學獎距離中國內地教育最近的一次。

過去雖然也屢有華裔科學家榮膺諾貝爾科學獎,但沒有任何一個是中國內地教育培養出來的。這次有兩名美國科學家在中國內地接受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如果他們能問鼎,無論怎樣都算是爲中國內地教育掙回一些面子。

遺憾的是,中國內地教育培養的張首晟和楊培東儘管在此前被湯森路透預測爲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但10月7日開獎的結果卻是頒給了三名日本教育培養的科學家,來自名城大學的赤崎勇和天野弘,以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中村修二。

近年來,每學期我給師範生上課時,都會佈置一道思考題:爲什麼中國內地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從新中國成立迄今,已經65個年頭;在這65年裏,諾貝爾4大科學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與醫學獎;以及從1968年開授的經濟學獎)共向全球400多位最優秀的科學家頒了獎,其中中國內地科學家,以及內地教育培養出來的科學家爲0人。

65年,意味着1949年伴隨新中國成立誕生的嬰兒到今年也該退休了;如果從1949年開始就讀小學1年級算起,今年也該年過古稀。如果以中國內地人口在全世界的比例來推算,中國內地教育應當爲諾貝爾科學獎培養出80-100名科學家。即便是一向被內地人不大瞧得起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們的教育在這65年裏,都分別至少培養出了1名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當中國內地教育培養出來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爲0時,我們甚至無法判斷差距到底有多大。

張首晟和楊培東兩位教授有望打破中國教育“零”的記錄,所以我對今年度的諾貝爾獎也格外關注。從內心地,我由衷地希望再也不用佈置“爲什麼中國內地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這樣的題目給未來從事教育工作的學生們思考,只要內地教育能夠培養出哪怕1名得主,那也是從無窮遠的差距縮小爲可判斷的距離。

其實,就算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兩名接受過完整中國內地教育的華裔科學家,又能說明什麼?這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赤崎勇教授和天野弘教授,他們所在的名城大學,在日本的大學排名甚至連前30名也列不進去;即使在愛知縣,排名也大概在5名開外。算上這兩名科學家,日本已經有差不多20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的科學獎項,其比例遠遠超過日本人口在全世界的比例。

在我看來,中國內地教育迄今都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根本就是中國內地教育瀕於全面失敗的例證。即使拋開代表着頂尖科技精英的諾貝爾獎,從教育最基本應當培養出有教養的人的角度來看,“素質低下”的民衆根本就是內地教育培養的結果。

既培養不出頂尖的科技精英,也培養不出素質不低下的普通民衆,這纔是中國內地教育最應當檢討和反省的地方。哪怕今年的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張首晟和楊培東,對中國內地教育來說充其量也就是聊以自慰。他們接受中國內地教育,但是代表美國大學來領獎;更關鍵的是,他們獲獎也不能改變中國內地教育瀕臨全面失敗的現狀。

實際上,培養有教養的普通人,與培養頂尖的科技精英,是教育體系的一體兩面。培養不出有教養的普通人的教育體系,也難以培養出頂尖的科技精英。當一個社會的教育體系過於工具化和功利化,本質上它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而成爲一種灌輸。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所謂教育也就是一種說服的過程,它應當以事實和邏輯爲依據,來說服學生接受某些觀念和知識;而灌輸往往是強制性的,往往會強制學生接受某些罔顧事實和邏輯的知識和觀念。

內地教育國家主義的教育定位使學校和教師的功能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學校和教師在教學過程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工具化的國家主義教育的使命是要培養“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是一個獨立、健全的有教養的人。所以,無論教育研究者、教育官員,還是基層校長、普通教師,甚至家長都清楚我們的基礎教育對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有所戕害,但這麼多年來都對此束手無策,無能爲力。一個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學生對他不理解的事物和現象更容易表現出質疑的品質,而且更傾向於把事情搞清楚,弄明白。可是,這樣的傾向與培養“合格的接班人”的目標相沖突,所以從教育目標、教學大綱和考覈各個環節事實上都必須限制和有效約束這種傾向的泛濫。

當普通人經過學校教育的同時也失去質疑、好奇和想象力,那麼那些潛在的有科學天賦的孩子不僅不能從學校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引導,從他們的父母、親戚、鄰居和社會環境中,也難以得到對質疑品質、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鼓勵。

可是,沒有誰能把一個孩子的質疑品質、好奇心和想象力僅僅約束在特定的自然科學或學術方面。隨着一個學生從兒童成長爲一名成年人,質疑品質、好奇心和想象力會成爲他人格的一部分,他不僅在學術研究中會展現這些特質,在社會生活中也同樣可能展現這些特質。更關鍵的是,如果內地的教育一旦鼓勵學生的質疑品質、好奇心和想像力,那麼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具有這些品質,因爲沒有哪個教師或官員有本事把未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孩子從一堆聰明的孩子中“擇”出來。

所以,對內地教育來說,地方教育官員和學校校長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服從管理、尊重權威、成熟老成、隱忍順從的“乖”孩子。不僅基礎教育的學校這麼做,內地高校在這個環節也難以有所突破。

但對一名科學家而言,恰恰是獨立、質疑和批判精神、好奇心和想象力構成了他創造力的人格特質基礎。獨立使他能自由思考而無所畏懼;質疑使他能夠忍受模糊;批判使他不畏權威;好奇心使他對探索未知領域充滿熱情;想象力帶給他靈感和獨闢蹊徑的解決路徑。這些核心的品質纔是一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必備的素質。

既此,要回答“中國內地教育距離諾貝爾科學獎還有多遙遠”這個問題,可以轉換爲中國內地教育距離鼓勵每一個學生獨立人格、質疑精神、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多遠。或者,中國內地高校距離近百年前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時所主張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網羅百家,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有多遠。

當然,按照現在主流的意見,內地高校的教授素質尚不足以治校,學生素質尚不足以自治,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切不可冒進,幻想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