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80後媽媽婚姻家庭感悟:同一屋檐下的50、80、10後

80後媽媽婚姻家庭感悟:同一屋檐下的50、80、10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80後媽媽婚姻家庭感悟:同一屋檐下的50、80、10後


署名“徽儀”的一位80後媽媽分享的一篇關於家庭,關於育兒和教育的感悟文章:同一屋檐下的50、80、10後

如果沒有身邊兩個熊孩子,我和父母的緣分大概就像龍應臺說的“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背影中漸行漸遠”,一年到頭只有過節放假才草草相聚,還沒熟悉就又到了離別。

遠行·再聚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天,我們全家歡欣鼓舞,只有我孃親,偷偷跑到廚房裏揹着我抹眼淚。孩童逐漸長大自立,少年離開家鄉求學,每次分離最傷感的都是母親這個角色。

從那一年離開家鄉,已經十年。大江南北,飄洋過海,待我安定下來,決定建一個小窩時,像衆千萬有志青年一樣,我沒有選擇自己的家鄉。

而後,就是比讀書時更少的電話,更少的回家,就在某次“懶得解釋”,某次“不被理解”後,我驚訝地發現了自己的成長和父母的老去,再也找不回童年依戀的感覺。我和父母開始生疏了,在時間和空間面前,再親密的關係都脆弱無力。

直到有一天,10後出現了。

“媽,我懷孕了。”我有點忐忑,就像小時候犯錯誤一樣。

“……”電話那頭先是一片沉默,而後是批評我沒有做好措施,末了,“沒關係。生下來,我幫你。”每一次,最關鍵的時候都是這樣一句“沒關係”。

就這樣,10後的出現,把快要生疏的孃親拉進了我的生活。隨後,退休的婆婆也加入了養娃大業,和我孃親輪流駐場,轟轟烈烈地扛起了生活的大旗。

我家頓時熱鬧起來。由小兩口之家忽然升級爲上有老下有小的祖孫三代。

從此,我和孃親一年中有一半時間又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了。

五零·八零

在料理家務和帶娃方面,我永遠不是孃親和婆婆的對手。我在廚房對着一個菜譜搗鼓半天,也不如媽媽婆婆三下五除二做的好吃;孩子哪兒不舒服了,着急上火地翻遍了育兒聖經,也不如媽媽婆婆氣定神閒地端出個土方子來的效果好;我可以輕鬆海淘各種最時髦的玩具,卻無法像媽媽婆婆那樣耐心地陪着娃玩上一整天。

她們來之前,我以爲自己已經是個成熟的大人了;她們來之後,我卻發現自己還是那個小孩,依然離不開父母的羽翼。

我們這代8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衣食無憂,洗衣做飯從不需我們插手。在高考指揮棒下,一切行動以學習爲重。我們曾一廂情願地相信,高分就是光明未來的通行證,把青春熱血付諸於檯燈下的不眠夜時,卻無暇顧及生活技能和健身運動。

也許,在高考指揮棒之上,還有儒家自古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像一幅畫的基色調,影響着每個人對社會分工最原始的態度:重學習,輕勞動,重思想,輕行動。必須承認,我們從心底瞧不上“低級”勞作。

然而現實卻像一記耳光,打得我們滿臉火辣。進入社會後,我們尷尬的發現,課堂上的東西基本沒用,生活的常識卻基本爲零。

眼高手低,是80後這代人走入社會時的集體形象。

而孃親和婆婆那代50末、60初,一家少有兩三個,多至八九個,她們的童年是由兄弟姐妹組成的“叢林社會”,她們的父母疲於奔波養家,基本對孩子放任自流,這種放養讓她們年紀小小就獨當一面,洗衣做飯帶弟弟妹妹,練就了滿身童子功。

作爲紅旗下的蛋,50後的成長充滿坎坷,大字報、武鬥、上山下鄉、計劃生育、下崗再就業,一個都沒落下,讀書的黃金時間都付諸流水。有多少人曾暗自神傷,感嘆生不逢時,又在心底暗下決心,要創造最好的條件,讓孩子不受生活之苦,安心讀書。

於是,我們成了她們的理想。

50後的一代人,在混亂的幼年,動盪的青年,辛苦的中年後,日子終於開始紅火,生活逐漸走向滋潤,卻始終瀟灑不起來。她們一輩子的關鍵詞是孩子:補課升學、房子車子、相親就業、孫子孫女。

孩子是她們的鎧甲,也是她們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