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人生格言 > 瞭解情緒對於身體狀態的影響

瞭解情緒對於身體狀態的影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瞭解情緒對於身體狀態的影響

瞭解情緒對於身體狀態的影響

情緒,是人類身體和心理的本能反應,沒有誰能完全擺脫情緒,從出生開始,九類基本情緒就註定伴隨我們一生。也正因如此,情緒併發症的多發性,也就不足爲奇了。它可能會在你初識世界時就出現,也可能在你上學期間出現;可能會在你失戀後情緒低落之時出現,亦可能會在你生活穩定卻深感無聊之際出現。

很多實驗都表明,身體與心理的聯繫十分緊密,相互影響,互爲平衡。心理狀態的不同對身體內部各種化學元素的平衡,有很重要的影響和牽制作用。尤其是免疫系統,對心理狀況的感知十分敏感;而免疫系統又影響和牽制着身體的新陳代謝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等。舉一個最簡單最常見的例子,憤怒情緒會誘發血壓急劇升高,從而可能導致血管破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嚴重的,直接導致死亡。

而過度的悲傷與痛苦,也會導致當事人罹患嚴重疾病。據醫學科學家調查:在經歷了人生不幸鉅變之後,有80%的人在兩年內生病。他們做過對比試驗,在體質、年齡、生活條件相似的兩組人中,近親眷屬發生喪亡的一組人員,其死亡率要比相似年齡對照組高出三倍。

而恐懼情緒的力量,也並不比前兩者弱。在美國曾經有一位媽媽讓兩個五六歲的孩子獨自在房間裏看恐怖電影,等到她忙完從廚房裏出來,想叫孩子吃飯時,卻發現兩個孩子已經相擁死去了,而瞪大的眼睛裏寫滿了恐懼。

瞭解情緒對於身體狀態的影響

馬寅初是繼“北大之父”蔡元培之後的北大校長,在1982年以101歲的高齡去世,是目前北大最長壽的校長。馬寅初早年赴美國學習經濟,先後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學成回國後,受到了蔡元培的器重,被聘爲北大經濟系教授,後來又擔任系主任,1919年擔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此後,馬寅初從教半世紀,桃李滿天下。

馬寅初一生爲國爲民,不顧自身安危,是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1934年,他在立法院會議上就物價大混亂及對外金融政策適當的問題對時任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激烈責難。抗戰勝利後,他再三拒絕蔣介石的宴請,不懼威逼利誘,揭露“四大家族”大發國難財的種種罪證,因此被逮捕入獄。在監獄裏待了四年之久,後來在共產黨與社會各界人士的全力營救下,他才重獲自由。

1952年,馬寅初任北大校長。5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發展較快,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在政策的刺激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激增,馬寅初因此提出“新人口論”。然而,正是因爲這個提出節制人口的提案,卻讓他遭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不僅被迫辭去北大校長的職務,還被下放勞動改造。直到1979年,他才被徹底平反。

馬寅初出生在中國最黑暗的年代,經歷了抗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因爲節制人口的理論而遭到全國的口誅筆伐,可以說他一生飽經苦難,但卻成爲迄今爲止最長壽的大學問家,這固然與他注重養生、堅持運動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面對險惡、不平、苦難依然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在逆境中讓他能泰然處之,冷靜地面對一切,寵辱不驚。

關於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我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認爲,長期的憂慮苦悶容易得癌。他說,人體內每天都會產生3000個左右癌細胞,同時,人體內又有一些“自然殺傷細胞”專門對付癌細胞。如果一個人整天處在憂慮、苦悶、孤獨的不良情緒中,體內“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就會下降20%以上,抵禦癌細胞的能力就大大降中,體內“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就會下降20%以上,抵禦癌細胞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患癌症的概率也就增大了。

在九大情緒類型中,絕大部分其實都是負面情緒,由此可見,相對於保持正面情緒,我們更應當注意負面情緒的調節與表達,調節情緒的前提是我們能認識到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狀態,然後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1)認識自己的情緒

當陷入一些莫名的情緒中時,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正陷入哪類情緒,失落、沮喪、悲傷?然後,我們才能根據自己的認識,去尋找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

(2)自我表達

當陷入消極情緒中時,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是消極情緒,要告訴自己:“可能我現在有點消極,心情不太好。不過,沒關係,偶爾有消極情緒是很正常的。”接着,我們可以問自己:“我爲什麼會這樣想?事情除了這種可能,還有其他可能嗎?有沒有好的一面?”當我們把自己的思維引向了思考這件事情給自己帶來的正面影響時,消極情緒會慢慢被替代。

響時,消極情緒會慢慢被替代。

(3)不用懼怕負面情緒

不用懼怕與過分排斥我們與生俱來的負面情緒。事實上,負面情緒並非一無是處,比如,我們爲某件事情欣喜若狂時,往往可能因爲情緒過於激動導致我們言行失當,此時,能及時地警醒一下就是必要的。而什麼能警醒我們?那就是自己失敗的經歷、別人的教訓。另外,負面情緒還有助於我們反省自己,進而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