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閱讀

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閱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閱讀

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閱讀

導語: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璀璨國寶,它不僅帶給我們閱讀的美感,而且啓迪智慧、滋養心靈,陶冶情操。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五篇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閱讀,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三字經的經典小故事閱讀

篇一:

【原文】

自曦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註釋】

曦農:即指狀曦氏和神農氏。

三皇:伏羲、神農和黃帝便是三皇。

居:在。

上世:遠古時代。

唐:是堯的國號。

虞:是舜的國號。

二帝:指的是堯和舜兩個皇帝。

揖遜:將王位讓給別人,自己辭去帝位。

【語譯】

在遠古時代,自伏羲氏、神農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間,皆能勤政愛民,體恤民意,所以被稱爲“三皇”。

黃帝之後便是唐堯虞舜二位帝王。堯賢能開明自認自己的兒子無才無德,不堪爲一國之君,所以將帝位禪讓給孝順的舜。而由於他的睿智領導使得當時的社會安定富足,人人稱頌。

【故事】

關於上古時期的種種傳說,因爲沒有文字的記載及遺蹟作爲依據,所以我們多以神話來看待他們。就像夏禹,曾有人認爲他是一隻大蟲呢!

但是,無論這些神話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讓後代的人,瞭解先民生活演變和進化的情形。

相傳上古時,有巢氏教人架木爲巢;伏羲氏教大家馴養家畜;神農氏教人播種五穀,還有燧人氏教人轉木取火等,正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野蠻邁向文明的。

由於這些人幫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舉爲部落的首領。而黃帝則是因爲發明了新的東西,讓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國人喜歡以黃帝的子孫來自居。

之後,又有許多的皇帝產生,其中以堯和舜最受人推崇。

堯舜的“禪讓之治”,更是衆所周知。看來遠在上古時代,中國的祖先們便以懂得“以禮服人”的道理,難怪中國會被稱爲“禮儀之幫了。

篇二:

【原文】

夏有禹 賞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註釋】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稱夏禹、商湯和周朝文武王。

四百載:四百年。

夏傳子:夏禹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遷:更易、改換。

社:國家。

【語譯】

大禹是夏朝的開國之君,唐則爲商的開國賢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於他們才德兼備、親政愛民,所以,後代的人便尊稱爲“三王”

自從夏禹將帝位傳襲給自己的兒之後,就變成一個世代傳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經過四百年,終究被商朝湯王一舉攻滅,結束夏朝統治的時代。

【故事】

夏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充滿神話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沒有禹這個人,似乎仍找不到證據。

據史書說,禹的父親是鯀,由於治水失敗,被舜帝殺了。

但在傳說中,鯀是天上的神,他眼見百姓飽受洪水之苦,心裏很難過,就把天上的泥土偷來平定人間的洪水,結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將鯀治罪。

所以,後人纔不忍心把鯀的下場說的太悲慘。

夏禹之前的堯與舜,都是傳賢不傳子。禹也想效法他們,於是決定把帝位讓給益。但是,深受人們愛戴的禹,由於自己的兒子啓也是一位賢才,於是人民便一致擁戴啓爲新的皇帝。

謙虛的啓認爲既然父親已經決定傳給益,自己就不該再和益爭奪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熱情擁戴之下,啓只得順應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傳下來,天下又屬於一個家族了。

篇三:

【原文】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王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註釋】

伐:攻打、討伐。

載:年。至:即“到”之意[]。

紂:商紂,是商朝最後一位皇帝。

始:開始。

誅:消滅的意思。

【語譯】

由於夏桀暴虐無道,殘害百姓,以至湯舉事起義時,民衆紛紛響應殺死夏桀,建立一個國號是商的國家,歷經六百年,一直到殘暴不仁的紂被殺死,商朝才滅亡。

周武王起兵誅討紂王,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故事】

我們知道夏的最後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無道,最後被周朝消滅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爲寵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國的下場。

有個關於褒姒的神話故事,已經流傳很久了。

據說,遠在夏桀時 ,褒城有天飛來了由神人所化身的兩條龍,他們對夏桀說:

“我們是褒城的兩位先君。”

夏桀見了兩條龍心裏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太史官經過一番占卜後,對他說:

“這是吉祥的,不妨將他們涎沫收藏起來,也許可以用來求福。”

夏桀於是照着太史官的話做,將他好好收藏着。

過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厲王時,有天裝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從裏面爬出一隻蜥蜴,恰巧被一個婢女看見。後來那婢女竟然身懷六甲,經過四十年才生下一個女嬰,這女嬰也就是褒姒。據說,這是上天特地派來懲罰周幽王的,這個傳說是不是很有趣呢?

篇四:

【原文】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註釋】

轍東:都城東遷。王綱君王號令天下的法令政綱。

墜:衰敗、墜落。

逞:不顧後果的放縱。

干戈:戰爭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五人。

七雄:即是秦、齊、楚、燕、趙、魏、酣七國。

【語譯】

自周平王東遷之後,號令諸侯的威信以帥墜不興,列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於是到各國去獻計策,以遊說爲業的人,成爲時代的主流。

從春秋時代開始,到戰國爲止,相繼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人相爭爲天下霸主,合稱“春秋五霸”;而秦、礎、齊、燕、趙、魏、韓則是出名的“戰國七雄”。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是春秋戰國紛亂時期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其中又以齊桓公最受人推崇。

齊桓公有個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齊桓公的戰績中,管仲的功勞是不容抹殺的。不過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經與齊桓公作對過,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在齊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誤殺了魯國的國君,當時,爲了避免遭受連累 ,鮑叔便帶着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國去 。而在同時,桓公的兄弟公子糾則在召忽和管仲的隨從下,逃奔魯國。

等到事情結束,齊國羣龍無首時,桓公和公子糾都想回國繼承王位。結果,公子糾得用機會暗中埋伏,想置桓公於死地,幸好桓公裝死躲過,就在公子糾的戒心鬆懈下來時,齊桓公趁機進入齊國登上了王位。

在鮑叔的勸告下,桓公把管仲請了來,輔佐自己治國,由於桓公心胸寬大,管仲更不負所托,把齊國治理成富強的國家。

篇五:

【原文】

贏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註釋】

鷹:指秦的姓氏。

傳:即傳位。

楚:西楚霸王項羽。

孝平:爲漢平帝在位的時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見平帝年幼可欺,於是謀奪王位,更改國號爲新。

篡:謀奪帝王之位。

【語譯】

到了戰國末年,秦國利用“連橫政策”,破壞六國的團結,不斷的擴展勢力,兼併其他小國,可是傳位到秦二世胡亥時,天下又開始紛擾不安定起來,最後演變成楚漢兩大強權爭奪霸權的局面。

漢高祖打敗項羽軍隊後,建立漢代霸業,天下臣服,一直傳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時,王莽見其年幼可欺,於是謀奪王位。

【故事】

秦朝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另外開創了一統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時代,頒佈新法,大興徭役,在政績上雖有些成就,但卻也使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纔有“苛政猛於虎”的說法。

雖然秦的統治時間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爲漢代的富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漢代,是中國的第一個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當時不僅人民生活富庶,國力也很強盛,漢武帝命大將東征西討,除了宣揚國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擴展了中國的版圖。

這些應該歸功於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皇帝,雖然他替中國開闢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卻喜歡用酷吏,這些殘忍無道的官吏固然能將工作做好,但卻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恐懼之中,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