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500字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500字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500字

導語:和平孕育着戰爭,戰爭孕育着和平(普坦漢姆)。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1500字《戰爭與和平》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一:

今天終於拜讀完托爾斯泰的鴻篇巨着<戰爭與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認爲<戰爭與和平>超過了我原來讀過的所有的小說,甚至包括我比較喜歡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這本書好就在它的任何一個人物刻畫、景物描寫、戰爭場面描寫、心理活動描寫、人物對話描寫等等,及至每一個段落、句子甚至標點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完美無瑕。

這本書描寫得很真實,以幾次真正的戰爭爲背景,裏面有真實的人物:拿破崙、亞力山大、庫圖索夫等,它的真實還體現在,每一個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場就完美無缺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彼埃爾一出場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會上,當時在場的“上流社會”的人們都很“輕視他,他的言行是爲人們所不齒的,而這正說明彼埃爾是一個真誠的、不流於世俗的人。安德來公爵就很欣賞他這一點,並主動結交這個人。當彼埃爾突然繼承父親的巨大財產後,成爲別素號夫伯爵、成爲全莫斯科最有錢的人之一後,他馬上成爲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倍受歡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兒的家長都盼望能把女兒嫁給他,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受到所有人的稱讚,連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備了所有的美德……

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然而這又多麼現實啊!這與我們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多麼不謀而合啊!……彼埃爾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經歷了被俘之後,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爲各個階層的人所接受並喜歡:他的錢袋永遠是空的,因爲它對所有的人開放;宴會中的女人們歡迎他,因爲他從來不只對某一個人獻殷勤;僕人們高興彼埃爾回來,因爲他們知道,他在家的時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天到農場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諧,還因爲在節日,他們都可以得到重賞;小孩們和女教師們高興他回來,因爲沒有一個人能像彼埃爾那樣地領導他們過共同生活,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在大鋼琴上彈蘇格蘭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說,他們可以隨着這個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並且他確實帶禮物給大家;尼考林卡。

保爾康斯基高興他回來,因爲彼埃爾叔叔(他這麼稱呼他)是他羨慕與熱愛的對象;客人們歡迎彼埃爾,因爲他這個人總是能夠使任何團體富有生氣並且能夠團結大家……

瑪麗亞公爵小姐,她雖然長得較醜,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直都深愛着對自己嚴歷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親;她成全女伴部銳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約會;她一直精心照顧、教育自己的侄兒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兒女時都不允許自己在行爲甚至在思想上對侄兒不如自己的兒女;她的靈魂是那麼的高尚,正如丈夫羅斯托夫對她說的”人不是因爲美才可愛,而是因爲可愛才美,“瑪麗亞就是那個最美的女人!我最喜歡這個人物。在我眼裏,從內到外,這個人物都是純粹的完美無瑕的。尤其我最喜歡的場景是瑪麗亞與羅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羅斯托夫立刻把這次會面當作一種奇遇,一個沒有保護的不勝悲傷的姑娘,獨自遭受到粗野暴動農民的橫行!多麼奇怪的命運把她帶到我這來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麼溫柔、高貴!“

瑪麗亞的育兒日記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樣對她的那種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驚異!

娜塔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跨躍很大: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寫到多情美麗的少女、又寫到完全獻身家庭——丈夫與兒女而完全拋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愛好和女人的修飾等等,整個小說中人物娜塔莎的變化是最大的。

對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後的描寫是我非常喜歡的,奈何拙筆不能表達深意,準備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當然還有安德來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發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亞……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爲大家手筆、神來之筆!

託翁在描寫環境和心理相結合的水平着實讓人歎爲觀止:如羅斯托夫第一次參加戰爭”他對死亡和擔架的恐懼、對太陽和生命的愛惜,寫得太傳神了!安德來公爵第一次“死”:“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感謝上帝……”太讓人感動了!

託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來:“他和道黑圖羅夫一樣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齒輪,雖然這些齒輪沒有發出任何聲響,卻是機器的最主要部分;全軍的情形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的情形,它感覺到它自己的滅亡,卻不知道它在做什麼;他就好像一隻被犬包圍的兔子,縮着耳朵,在敵人面前繼續躺着一樣……

經過一個半月的<戰爭與和平>的閱讀,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啓迪,靈魂上獲得一次深刻的淨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頓文化大餐!對這本書,我真是有些愛不釋手。讀過一遍後,又詳細讀了裏面的精彩片斷,並做了部分摘抄,從思想意識中競有些不願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在此,我希望喜歡讀書的人千萬莫錯過這本好書,不讀<戰爭與和平>,枉稱讀書人!

讀後感二:

在我眼裏,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整個19世紀最大的史詩,甚至可以說是近代的《伊里亞特》,19世界的無數的人物與熱情在列夫托爾斯泰筆下跳動。作者的自然思想與動作,使他從關於個人命運的小說,引入描寫軍隊與民衆,描寫千萬生靈意志交融着的巨大的人羣的小說。他在塞白斯多堡圍城時所得的悲壯的經驗,使他懂得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生命。

最初是一片靜止的海洋,俄羅斯社會在戰爭前夜所享有的和平,開始的幾章,以極準確的手法與卓越的譏諷口吻,映現出浮華心魂的虛無幻滅之境。直至這些活死人中最壞的一個、Baile親王才發出一聲生人的叫喊:

“我們犯罪,我們欺騙,而是爲了什麼?我年紀已過五十,我的朋友……死了,一切都完了……死,多麼可怕!”

在這些暗淡的、欺妄的、有閒的,會墮落與犯罪的靈魂中,也顯露着若干具有比較純潔的天性的人——在真誠的人中,例如天真樸訥的RierreBesoukhoo,具有獨立不羈的性格與古俄羅斯情操的MarieDmitriwna,飽含青春之氣的Rostove;——在善良與退忍的靈魂中,例如Marie公主;——還有若干並不善良但很高傲且被這不健全的生活所磨難的人,如Andre親王。

可是波濤開始翻騰了,第一是“行動”。俄羅斯軍隊在奧國。無可倖免的宿命支配着戰爭,而宿命也更不能比這發泄着一切獸性的場合中更能主宰一切了。真正的領袖並不設法要指揮調度,而是如Koutouzoo或Bagnation般,“凡是在實際上只是環境促成的效果,由部下的意志所獲得的成績,或竟是偶然的現象,他們必得要令人相信他們自己的意志是完全和那些力量和諧一致的。”這是聽憑命運擺佈的好處!純粹行動的幸福正則健全的情狀,惶亂的精神重複覓得了它們的均衡。Andre親王得以呼吸了,開始有了真正的生活,……至於在他的本土和這生命氣息與神聖風波流離的地方,正當兩顆最優越的心魂,Dierre和Marie公主受着時流的薰染,沉溺於愛河中時,Andre在奧斯丹里茲受傷了,行動對於他突然失掉了陶醉性,一下子得到了無限清明的啓示,仰身躺着,“他只看見在他的頭上,極高遠的地方,一片無垠的青天,幾片灰色薄雲無力地漂浮着。”

“所等的寧靜!所等的平和!他對着自己說,和我狂亂的奔馳相差多遠!這美麗的天我怎麼早就沒有看見?終於窺見了,我所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虛,一切是欺罔,除了它……它之外,什麼也沒有,……如此,頌讚上帝罷!”

然而,生活恢復了,波浪重新低落。灰心的、煩惱的人們,在都市頹廢誘惑的空氣中,他們在黑夜中彷徨,有時,在濁世的毒氛中,融泄着大自然的醉人的氣息,春天、愛情、盲目的力量,使魅人的Natacha去接近Andre親王,而她不久以後,卻投入第一個追逐她的男子懷中。塵世已經糟蹋了多少的詩意、溫情、心的純潔!“而面臨着惡濁塵土的無垠的人”依然不變!但是人們卻看不見它。即是Andre也忘記了奧斯丹列茲的光明。爲他,天只是“陰鬱沉重的穹窿”,籠罩着虛無。

對於這些枯萎貧弱的心魂,極需戰爭的騷亂重新來刺激他們,國家受到威脅了。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Brodino村失陷,這壯嚴偉大的日子啊,仇恨都消滅了,Dolokhoo親抱他的敵人Pierre。受傷的Andre,爲了他生平最憎恨的人,車中的鄰人AnotoleKouraguine遭受患難而痛苦,充滿着溫情與憐憫。由於熱烈地爲國犧牲和對於神明律令的屈服,一切心靈都聯合了。

“嚴肅的、鄭重的,接受這不可避免的戰爭……最艱難的磨練莫過於把人的自由在神明的律令前低着屈服了。在服從神的意志上才顯出心的質樸。”

大將軍Koutouzoo便是俄國民族心魂和它服從命運的代表。

“這個老人在熱情方面,只有經驗,——這是熱情的結果——他沒有用以組合事物搜尋結論的智慧,對於事故,他只用哲學的目光觀照,他什麼也不發明,什麼也不幹;但他諦聽着,能夠回憶一切,知道在適當的時間運用他的記憶,不埋沒其中有用的成分,可亦不容忍其中一切有害的成分。在他的士兵的臉上,他會窺到這無可捉摸的,可稱爲戰勝的意志,與未來勝利的力,他承認比他的意志更強有力的東西,便是在他眼前展現的事物必然的動向;他看到這些事物,緊隨着它們,他亦知道蠲除他的個人意見。”

最後他還有俄羅斯的心。俄國民族又是鎮靜又是悲壯的宿命觀念,在那可憐的鄉人,PleotomKaratarev身上亦人格化了,他是質樸的、虔誠的、剋制的,即在痛苦與死的時候也含着他那種慈和的微笑。經過了種種磨練,國家多難,憂患遍嘗,書中的兩個英雄,Pierre和Andre,由於使他們看到活現的神的愛情與信仰,終於達到了精神的解脫與神祕的歡樂。

書中包羅着成百的英雄,每個都有個性,都是描繪得如是真切,令人不能遺忘,兵士、農夫、貴族、俄國人、奧國人、法國人……但這些人物的可驚的生命力,我們如何能描寫!對於這一批在歐羅巴文學中獨無隅的肖像,在此絲毫沒有臨時構造之跡[]。而《戰爭與和平》的最在魅力,尤其在於它年青的心。托爾斯泰更無別的作品較本書更富於童心了,每顆童心都如泉水一般明淨,如莫扎特的旋律般婉轉納入,例如年輕的NiwtasRiostov、Sonia和可憐的小Petia。

最秀美的當推Natacha,可愛的小女子神怪不測、嬌態可掬,有易於愛戀的心,我們看她長大,明瞭她的一生,對她抱着對於姐妹般的貞潔的溫情——誰不曾認識她呢?美妙的春夜,Natacha在月光中,憑欄幻夢熱情地說話,隔着一層樓,Andre傾聽着她……初舞的情緒戀愛,愛的期待,無窮的慾念與美夢,黑夜,在映着神怪火光的積雪林中滑雪,大自然迷人的溫柔吸引着你。劇院之夜,奇特的藝術世界,理智陶醉了;心的狂亂沉浸在愛情中的肉體的狂亂洗濯靈魂的痛苦,監護着垂死愛有的神聖的憐憫。……我們在呼喚這些可憐的回憶時,不禁要發生和在提及一個最愛的親友時同樣的情緒。這樣的一種創造和現代的小說與戲劇相比時,便顯現後者女性人物的弱點來了,前者把生命都抓住了,而且轉變的時候,那麼富於彈性,那麼流暢,所以我們看到他在顫動嬗變——面貌很醜而德性極美的Marie公主亦是一幅同樣完美的繪畫;在看到深藏着一切心的祕密暴露時,這膽怯呆滯的女子臉紅起來,如一切和她相類的女子一樣。

讀後感三: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小說,這部長篇鉅製中,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小說從家庭生活場景和戰爭場面的描寫入手,站在宏觀視角,描繪了19世紀俄國的社會生活。

首先,小說人物處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戰爭與和平》多出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語言來勸勉世人。並不寫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說中,有漸漸由有許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蛻變爲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比埃爾;也有在國難當頭只是仍然尋歡作樂,沉浸在奢華糜爛的生活中無法自拔的艾倫等貴族。

在描述他們的時候,作者是想通過描寫來表現自己心中美好的願景的,但是他還是會從一個人不成熟的一面寫起,這樣也更加的真實動人。也許有人會說,像小說描寫的比埃爾參加決鬥,娜塔莎甘願離家出走追求所謂的愛情是一種不好的,不應該寫的東西。那就有失偏頗了。

我國近代的學衡派,觀點保守,他們也認爲西方一些小說描寫一些社會中的負面信息,這樣是令人作嘔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細看小說又會發現,其實,在比埃爾參加決鬥之後,又描寫到他的對手其實在家中是個孝子,是個對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說中還寫到比埃爾在決鬥前後內心的鬥爭與掙扎……這寫情節真切地反映出,描寫不良的事情,有沒有經過作者自己的真實的、誠實的思考,托爾斯泰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有沒有經過這樣的思考是顯而易見的。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單純描寫不良的事情,而命運在之間穿插或者是引導讀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麼這樣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種宣揚腐朽、落後文化的載體。

描寫出他們漸漸“成長”的一面,這也使得小說的任務形象更加豐滿。小說中的人物娜塔莎據說原型是托爾斯泰的母親,但是在小說中,也寫到娜塔莎遇見所謂的愛情時迷失了自己,無法理性進行判斷,險些被惡人誘拐,差點就釀成大錯。比埃爾呢,在小說的上半部分,是一個貪圖享樂,脾氣暴躁的人,但是他通過各種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變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趨於完善,也許,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這部小說還在分析歷史的成因有不同於一般思維的特點,用哲學的角度分析歷史的成因以及歷史人物活動與歷史演變的關係,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種唯心主義的眼光片面地看待歷史的演變過程(小說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決定歷史進展顯然是唯心的、不合邏輯的),這又是它與其他小說不同的一點。悲傷而有冷靜,歡樂而不是風度。它從一個全面、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事,雖然這部小說被劃分在浪漫主義小說中,但我覺得,《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比較好的作品。

從小說的寫作方面,我想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畫方面,小說善於設置矛盾衝突來展現人物性格。《戰爭與和平》中刻畫了兩種人物,借用哈代小說的說法,一種就是靈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還有一類肉性人物,比如艾倫。這兩類人物,在平靜的生活中展現人物性格仍遠遠不夠,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更能濃墨重彩地展現人物性格並展現當時社會文化特點。小說通過這種漸進的過程給讀者的衝擊更加強烈,就像平靜的海洋親眼見到波浪時,還是會被那壯闊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說善於描寫恢弘的場面,給人以壯闊之美。和《德伯家的苔絲》相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德伯家的苔絲》描寫的故事情節屬於半封閉狀態,似乎與外界的聯繫很少,無論是某個小說人物遭到非議什麼的,都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對其產生非議,而不是所謂的“當時社會上”的人。這就有種不太真實的感覺。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或多或少會引起其他社會上的人的反應,而不是單純地只是幾個人在那裏發議論。我認爲這是《德伯家的苔絲》在敘述中出現的不足。因爲作者他已經將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較爲真實的處理,而單單在社會環境這一方面處理成與世隔絕的狀態,顯然有逃避現實之嫌,就像在編織一個夢一般的童話。

在《戰爭與和平》中,作者將人物的一舉一動放到“當時的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在給人真實感的同時,也是作品的意義更加特別。據說,俄國人是喜歡《戰爭與和平》的,因爲他裏面塑造了別佳、安德烈等幾個安國人物形象,他們爲他們的祖國拋頭顱,灑熱血,使得“戰爭”時期向“和平”時期過度,爲當時的社會穩定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宣揚了愛國主義思想。

但是我覺得,愛國主義思想是一個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應該有的,而且,引申開來,小說這種漸進的敘述方式也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說中的人物別佳,他不在戰爭的場面中時,更多展現爲是一個關心周圍人的人。當他請求參加軍隊時,當他衝鋒陷陣時,他展現出的更多的是愛國主義。我就在想,如果只會空談愛國主義,是無法達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養出愛國主義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時候就教育他關愛周圍的人,在他們長大後,自然而然會熱愛他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