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不要讓那麼多的“但是”,成爲你原地踏步的理由

不要讓那麼多的“但是”,成爲你原地踏步的理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82K 次

不要讓那麼多的“但是”,成爲你原地踏步的理由

不要讓那麼多的“但是”,成爲你原地踏步的理由

作者:大將軍郭

有一種人,跟他溝通幾乎不用聽他全部的長篇大論,你只要豎起耳朵等待一個“但是”這樣的轉折就好,因爲無論他前面說了什麼都不關鍵,只有“但是”後面纔是他要表達的重點。

“我想辭職,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那你就先在這好好幹吧,有好機會再跳槽。”

“我也想繼續在這幹,但是工資低啊。”

此時,好想送上一隻白眼和一行字幕,“十年後”。

“我想買照相機,但是怕信用卡還不上。”

“那你就先存錢吧,存夠了再買。”

“我也是這麼打算的,但是下個月旅遊正好需要拍照啊。”

我好想說,只要你掌握了PS技術,買不買照相機都無所謂。

“我想追求我以前的同學,但是怕追不上連朋友都做不成。”

“有道理,那你就接觸一段時間再決定。”

“是這麼個道理,但是好像現在追她的人很多,被別人捷足先登了怎麼辦?”

想送給他一串兒無奈的表情包,再附贈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照照鏡子,或許你會明白很多。”

這樣的人好像真不是什麼稀罕之物,這輩子我們總能碰上千八百個“但是先生”、“但是小姐”、“但是二叔”、“但是表嫂”。好像這個世界裏所有的存在都是虛無,唯有這個“但是”是鐵證一樣的存在。

其實誰都會偶爾陷入到“但是”的陷阱裏,前有狼後有虎,火坑在左,深淵往右。沒有一個滿分的選擇堵住你那句“但是”,所以,我們就在“但是”裏苟且。

你用一白個理由說服自己去辭職,只消一個“但是”,就能擊退前面的振振有詞;你有一千種原因想要提分手,只是一次轉念一想,“但是”就變成了“然而”你們並沒有分手。

這種由“但是”帶來的煩惱,就是心理學當中的“趨避衝突”。指同一目標對於個體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這一目標可以滿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時又會構成某些威脅,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

這種內心衝突其實是很常見的,每個人都會遇到,暫時的內心矛盾也並不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只是說明我們並未做好選擇的準備,正在合理的發酵階段。可那些總把“但是”掛在嘴邊,既不能痛快決定又因爲種種“但是”長期糾結痛苦的人,便會啓動一種消極的應對模式,不敢直面自己的問題,把藉口和託詞當做不行動的理由。

是“但是”太有魔力嗎?不是!是你行動的意志並沒有那麼堅決。究其根本,是你太害怕失敗又總以爲會有完全能避免失敗的選擇。

往往這些人將自己隱藏的特別深,看起來倒像是特別渴望成功的類型。他們在換工作時糾結,在追求異性的時候踟躕,這似乎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表現,好像只有具備充分的有利條件,他們才能行動,目標是一擊即中。

這種邏輯是他們用來迷惑別人也欺騙自己的套路,因爲太想成功所以必須思前想後,才能做出最終選擇。因此,自己也常常沉浸在這樣的設定裏,繼續糾結,每次內心的天平向某種選擇傾斜時,就會用一個“但是”來推動它傾向於另一方,所以長期處於搖擺的狀態,只是思考,卻遲遲不行動。

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是“訥於言而敏於行”的,他們不會滔滔不絕的合理化自己的踟躕不定,他們會把精力和時間放在行動層面。那些遲遲不行動,被“但是”捆綁住手腳的人並不在意是否真的成功,他們在意的是“我不要失敗”。而不做選擇,看似便會延緩失敗的出現,說不定還會避免失敗。

因爲一旦選擇並付諸行動,就意味着他們有面對失敗的可能,畢竟誰也沒有辦法保證任何一個選擇都萬無一失,他們承受不了失敗,所以在思考中把失敗想成會吞噬掉自己的惡魔,好像不行動就能保護自己,防止惡魔的到來。

縱然有一天真的不得不採取行動的話,他們也爲失敗做好了充分的鋪墊。等到他真的沒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或是戀愛失敗,他會條件反射的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喏,你看我當初就說過有這種可能了吧。”

這時候,最初的“但是”又成了他們告慰失敗的理由。

不行動真的會避免失敗惡魔的出現嗎?在我看來,不行動已然是一種失敗,因爲那意味着你徹底放棄了成功的可能,在機遇面前束手就擒,被失敗嚇破了膽,這何嘗不是自我的徹底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