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動物也有社交生活

動物也有社交生活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據界面新聞報道,英國德比大學的行爲生態學家在16只貓身上放置小型攝像機,通過4年的跟蹤研究發現,貓也會和同類進行簡單社交。在這些小型攝像機獲取的畫面裏,貓常常估量對方半個小時以上,纔會過去打個招呼,短暫地碰碰鼻子。因爲貓對這個世界充滿警覺,即便對方是它們的同伴。而如果有人在場,這些貓則通常會選擇睡覺。
  
  貓跟人一樣,在社交生活裏也有複雜的心理活動。馬未都曾講過家裏的貓“裝病爭寵”的故事。他說,家裏原本有一隻貓,獲得了全家人的寵愛。後來,他又抱回來兩隻貓,以爲多了兩個小夥伴,原有的那隻貓會高興。結果沒想到,那隻貓開始“自殘”,三隻爪走路,變成“瘸子”,並且迅速消瘦。全家人抱着它四處求醫,可什麼問題也沒檢查出來。
  
  直到有一天,這隻貓離開馬未都視線之後,騰地一下子跳上了陽臺上的沙發椅,卻沒想到被他從立在那裏的一面鏡子裏發現了。面面相覷之後,貓和人都很不好意思。“爭寵”的意圖被揭穿之後,這隻貓恢復了正常走路,而且也胖了回去。
  
  顯然,人們以爲自己相當瞭解這種熟悉的寵物了。當人們在選擇寵物時,往往會先從它們是否“通人性”作出判斷,也就是說,人們希望身邊的寵物是能夠理解自己的。但大多數時候,人們養貓是因爲看中了它的顏值和傲嬌的脾氣,甘心“受虐”,做一個所謂的“貓奴”。
  
  有研究表示,貓的智商相當於一個一歲半的幼兒,而狗的智商則堪比3歲的兒童,有些品種的狗的智商與7歲的孩子幾近相同。所以,有些時候不是貓自己想“傲嬌”,而是因爲智商過低,它根本就無法理解人類釋放的信號,聽不懂指令,看不懂臉色。
  
  人類在自己的社交生活中,通常會使用指示性手勢,來告知同伴某物處於某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李恆在其論文《指示性手勢:來自動物交流系統的證據》中認爲,動物既可能具有使用指示性手勢的能力,也可以解讀手勢背後的社會認知意圖。
  
  在動物界,指示性手勢並不一定是像人類那樣伸出食指或者整隻手,李恆在論文中引用了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靈長類動物、犬類動物甚至鳥類都具有使用或者理解指示性手勢的生理基礎,即連接發生學習核和不同腦區的鏡像神經元。比如,“犬類可以充分利用吠叫、改換身體姿勢以及注視等指示手段完成捕獵、自衛以及營救同伴等行爲”。
  
  衆所周知,蜜蜂族羣中有“蜂王”,猴子族羣中有“猴王”。每一種動物的社交生活中,都有它們的意見領袖和生活領袖。由此可見,在一個穩定的羣居狀態中,必然會有一個指揮者,這與人類的社交生活極其相似。儘管與人類相比,無論是與同伴打招呼的方式,還是與同伴爭奪注意力的方式,以及使用指示性手勢的方式,那些動物都顯得有些笨拙,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溝通感情,共同完成任務,甚至有可能還像人類那樣互相交換了一些八卦。
  
  用人類的社交關係去理解動物幾乎沒有什麼問題。在社交方面,人類與動物之間有着驚人的一致。早先在BBC隱藏攝像機的記錄下,我們就發現,情到深處,兩隻土撥鼠也會用親吻的方式表達愛意;企鵝築巢時會偷偷搬運同伴的石頭,將其藏在身下,用目不斜視和若無其事來掩飾心虛的神情像極了人類。

動物也有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