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康有為人物評價

康有為人物評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K 次

康有為人物評價

康有為人物評價

寄語: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後事敗,出逃。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定居上海辛家花園,主編《不忍》雜誌。對於他的一生貶褒不一,今天本站分享的是康有為人物評價,歡迎閱讀。

總評:

康有為的一生,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汙,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

進一步來看,康有為試圖結合儒家思想傳統和西方立憲主義的努力雖然成為一幕“悲劇性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方法,移植和借鑑國外的法學經驗,併兼顧該國國情的思路,卻被後來的學者所繼承。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成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與洋務派主張的“以夷制夷”並無二致。一曰: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對民權、膜拜君權的立場,最終墮落為保皇黨,成了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康有為保守主義立憲思想的第二個來源是其“同治情結”,這是中國的王黨主義。此後,當梁啟超企圖與革命黨合作時,康有為強烈反對,指責梁啟超辜負聖恩。康有為所主張的變法,仍然是一種統治階級內部的糾紛解決機制,是一種自我“革政”,並未上升到革命。

康有為的立憲思想曾經啟迪和影響了後來的憲法理論,但是,其中卻存在許多保守主義的成分,主要表現在對君權的妥協以及對傳統的、佔統治地位的以禮治國、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階級力量的支援。康有為對西方的立憲政治缺乏價值上的深刻認識。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康有為對西學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器物”論的基礎上,他還不能把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與封建的開明政治嚴格區分開來。因此,康有為對憲法的理解是有內在矛盾的。

康有為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梁啟超:“先生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堅持的主義,無論任何人都不能搖動。在學術上是這樣,做事情也是這樣,從來不肯為了做事而讓自己的主義有所遷就,但卻每每曲解事實來遷就他的主義,所以批評先生的人,總是說他武斷、執拗、專制。”

陳寅恪言及戊戌變法的思想源流曾說,他的先人陳寶箴、陳三立的政治思想和源流與康梁不同:“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學,附會孔子改制以言變法。其與歷驗世務欲借鏡西國以變神州舊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見義烏朱鼎甫先生一新《無邪堂答問》駁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說,深以為然。據是可知餘家之主變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

安維峻:“惑世誣民,非聖無法”。

章太炎:“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茅海建:“康有為的言論多有誇張自揚之處,須得處處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