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成才 > 勵志成才 >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精選6篇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精選6篇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精選6篇

導讀:若不努力,除了年紀在漲,頭髮變少,容顏變老,你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你喜歡的人還是與你無關。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精選的看電影牧馬人有感。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精選6篇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1

看完後,仔細想一下,發覺能從這部電影中引發出的思考真的有很多。

第一是許靈均的堅強意志。本來是一個無辜的人,卻硬生生的被打上了右派的標籤,在生活受盡了苦難,也受盡了很多人的冷眼,就連小孩子都叫其老右,我看到這裏覺得特別的心酸。這換做是我或者是其他人應該都受不了,因此他也想到過要死,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下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他相信總有一天是能見到陽光的,他堅信自己只要要緊牙關就能堅持過去,因此他選擇或下去,獨自忍受,堅強活下去。這真的不得不令我佩服!

第二,是許靈均的愛國主義。電影中,許靈均拒絕了出國,選擇了回到大草原。其實我相信許靈均樸素的情感,我知道現實中真的有這種捨身取義的人。我相信許靈均那種回報草原的真誠。美國在那時就是先進,富裕的代名詞吧,而祖國那時相對是很貧窮的,出去外國可以看到從來沒有見過的世界。但他卻相信祖國正在走上坡路,相信祖國一定可以變的繁榮富強起來,而且他也願意用自己的雙手與祖國人民一起去建設祖國,這體現了他強烈的愛國精神。

第三是牧民的質樸和熱情。許靈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勞教”的,那時,他感到孤獨、絕望,差點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勞教”後他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簾擋風,董大娘給他送去熱騰騰的麪條,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吃飽飯,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樣”。爲了能讓他留下牧馬而不至於被送去學習班報道,大家齊心協力、想方設法保護他。後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組建了家庭。那一堆糧票、兩袋米還有每家五毛錢的份子錢。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時

代,那樣的條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儉用省下來的一點點積蓄慷慨、熱情的幫助他。

善良質樸熱情的牧民溫暖了他的心,在他們當中,他找到了親情,找到了溫暖和希望。我想許靈均沒有去美國原因不僅僅是他自己說的那樣,“我看到了祖國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進的時候離去”,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妻子說的那樣“你捨不得學校的孩子,捨不得這裏的熱情的鄉親”。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2

由謝晉導演,朱時茂和叢珊主演的《牧馬人》成爲中國電影史上深受歡迎的影片,影片改編自張賢亮的《靈與肉》,張賢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爲“右派作家”復出的,他的小說《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成爲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著作。謝晉選擇了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是由特定的原因的。演員朱時茂和叢珊在影片中塑造的許靈均和李秀芝也成爲觀衆喜愛的熒幕形象,2007年兩人再度聯手,出演了由路學長導演的《兩個人的房間》。值得一提的是,《牧馬人》中由牛奔塑造的郭口扁(piǎ)子的形象更是光彩奪目,牛奔也曾獲得金雞獎和百花獎的最佳配角獎。

謝晉可以說是跨越了“十七年”和“新時期”的名導演,五六十年代曾經拍攝了《青春之歌》和《紅色娘子軍》,新時期以來著名的就是《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青春之歌》和《紅色娘子軍》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樣板電影,人物形象單一單薄,好與壞之間涇渭分明,階級之間森嚴並且對立,林道靜和吳瓊花是成長中的女英雄。《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則取材於“傷痕文學”,講述的是個人的遭遇以及個人的信仰與信念。

如果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前者多遵循一種“英雄救美”的模式,林道靜和吳瓊花分別是在盧嘉川、江華和洪常青的引導下成爲堅定的革命者,她們的成長與男性分不開,那個時代特定的氛圍就是“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這其實是泯滅了性別差異,女性仍然屬於從屬地位,男女之間不是平等的,而是用男性來領屬女性,這纔是真正被遮蔽了的東西。後者則遵循了“美救英雄”的模式,胡玉音之於秦書田,馮晴嵐之於羅羣,李秀芝之於許靈均,無疑都是男性在女性的溫暖中找到了生活的信心,男主人公大都是“右派人物”,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中遭了難,但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只是生活和精神受到了暫時的挫折,而此時一位美貌的善良的沒有政治偏見的女性正是男性生活下去的支撐與勇氣來源。

這種模式的轉變跟謝晉本人有莫大的關係,他在“十七年”中可以說是大紅大紫,幾番政治運動都沒有波及到他,他拍攝的影片屢次獲獎,成爲了特定政治意識形態的代言,謝晉曾經受到批判與迫害,新時期的電影不僅是反思“中人性的扭曲,同時也是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例如他曾經認爲《天雲山傳奇》中的宋薇身上就有自己的影子,這與文學領域內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是相適應的。

《牧馬人》講述的是一個歸去來的故事,許靈均受到旅居美國的父親的邀請來到北京飯店,面對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許靈均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現實與回憶交相輝映,回憶總是美好的,這裏面不僅有鄉親們的淳樸,更有妻子的溫暖和家庭的溫馨,而現實的原則則是金錢式的,父親並沒有給他多少愛,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給許靈均設計前途與未來,於是一種家庭的溫情戰勝了由金錢支配的父子親情,許靈均最後回到了熟悉的草原,甘願當一位牧馬人和教師。因此,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美救英雄”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男人的心理歷程。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3

謝晉的電影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今天重溫《牧馬人》,又被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那種價值觀撞了一下腰。很熟悉很親切。

牧馬人情節很簡單,小說也不長。講一個在西北牧馬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親的邀請去美國繼承龐大的財產,因爲捨不得這方水土和妻兒,最終回來的故事。故事有三個主題思想,一:強調勞動換來金錢,和不勞而獲的金錢的區別。裏面從珊有一句臺詞(對她兒子說的):“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得纔有意思,花得才心裏安逸。我買鹽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賣雞蛋得來的錢;我買辣子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割稻子得來的錢;我給你買本本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加班打場得來的錢……”二:強調社會地位改變對愛情的影響。從珊(對他丈夫)說:“你是右派的時候,在我眼裏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還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國坐汽車住洋樓你還是我男人。”三:強調知識差距無法改變愛情。當男主人公父親的女祕書,一個留美的美女問男主人公,怎麼和他不識字的老婆交流的時候,男主人公說:“人是高級動物,知識帶來的差距本來就很小,況且經歷也是一種知識。”

當然這種精神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被推崇的,現在看來有點過,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點的話也許會有助於在功利時代保持心態的平和。1:勞動獲得報酬,即使是微薄的,我們不說驕傲,但最起碼也並不可恥。2:婚姻就是一個共同體,應該抱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態,從吃不飽飯的牧民到美國億萬富的差距不敢說,但最起碼賺點小錢掌點小權出點小名的時候就先別急着換老婆(老公)了。3:別老覺得婚姻需要什麼事業上的共同語言,只要對生活的態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裏還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你說的話她(他)不懂又怎麼樣,那就說點能懂的,只會說別人聽不懂的話那才叫有病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QQ上一個做記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問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個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你才滿意呢?她說,我提要求的話就讓上帝改變我了,要麼永遠美貌,要麼長生不老,這樣想要什麼樣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絕,但其實就我對她的瞭解,應該在內心深處也是對純潔的愛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關閉了心。回頭看看,誰不是呢。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4

電影《牧馬人》是謝晉先生前後人們的心理創傷,所以這一類影片和文學作品統稱爲傷痕文學。

傷痕文學一詞最早由旅美華裔學者許芥昱先生提出,傷痕一詞來源於盧新華先生1978年發表的小說《傷痕》。小說《傷痕》反映的是特定歷史時代青年心靈的被扭曲及所承受的痛苦。經許芥昱先生概括後,一般將前後反映知識青年、老幹部及普通農民羣衆等心靈創傷的文學作品統稱爲傷痕文學。許芥昱先生抗戰前畢業於西南聯大,後來取得了斯坦福的文學博士,是海外重視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的重要學者之一。海外一般認爲中國文學的精華在於古典文學,近、現代中國文學泛泛一般,研究的力量和地位也集中於中國古典文學。許芥昱先生是少數敢於大力研究和推崇中國近、現代文學的著名學者[]。有留心的讀者會發現有一種早期的《周恩來傳》的版本的作者就是許芥昱先生。

《朔方》是寧夏的一本省級文學月刊,1980年《朔方》發表了屬名張賢亮的一部小說:《靈與肉》。當年《靈與肉》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謝晉先生將《靈與肉》改編並搬上銀幕,名字更爲《牧馬人》,於1982年公映。當年,《牧馬人》獲得了優秀影片獎,後來電影本身和相關演員不斷獲得了許多頂級獎項。影片中的演員也迅速竄紅,成爲中國人心中某些固定的形象代表。比如一提到農村教師的形象,人們就想到朱時茂,一提到好妻子,人們就想起叢姍的表演,一提到祁連山,人們就想起萬馬奔騰。尤其一遇到姓郭的人如果稍微有點幽默,就很自然地給他起個綽號叫郭“口扁”子。

作爲小說,《靈與肉》的標題非常合適,因爲故事講述的就是一個受過挫折的人的心靈與肉體的碰撞,簡單講就是能不能爲了精神上的追求而承受肉體上的勞累。作爲電影,《牧馬人》的標題也非常合適。在1980年前後,電影的推廣力量遠遠大於文學作品的推廣力量,這是因爲固定的國家發行模式和人民羣衆的平均文化水平決定的。如果單憑小說來推廣這個故事,恐怕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時間,而通過電影來推廣這個故事,只需要拍攝的一年,真正推廣一夜間就可以了。所以,即使電影不叫《牧馬人》,叫其它比如叫郭“口扁”子外傳什麼的,也不影響電影表達故事和主題思想,也一樣會紅。

但是,電影叫《牧馬人》,是最準確的。

小說的一開頭是主人公許靈均見到父親,然後不斷回憶過去。電影一開始是深情地朗誦《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般認爲《敕勒歌》是我國南北朝時北方的民歌,質樸而準確的表達了我國北方草原的風光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敕勒歌》自產生以來就廣爲流傳,逐漸成爲歷代啓蒙教材,直至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代表之一。簡單講,愛祖國,就會愛《敕勒歌》,愛《敕勒歌》,就會更愛祖國。電影《牧馬人》正是使用了這個深刻用意,將朗誦《敕勒歌》作爲開頭。這也是電影這個題材形式優於小說這個題材形式的重要之處。風吹草低見牛羊,是說牛羊本來就有,但隱藏在高高的草叢中看不到,風一吹,草身傾倒,才露出牛羊,才能見到牛羊。牛羊露出後被誰看到了?當然是放牧的人。這些放牧的人看到了牛羊,才唱起《敕勒歌》,這些唱起《敕勒歌》的牧人,才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電影《牧馬人》正是要表現這一羣草原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牧人。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5

這兩個人的結合奇特、偶然,甚至有些荒唐、可笑。男方一窮二白,除了一件破屋之外一無所有。女方流落他鄉、無處安身,只想找到一個棲息地。電影裏兩個人分吃粥的時候,因爲只有一個碗,許靈均不得不就着鍋吃。李秀芝笑他說,“你可真能將就”,其實她自己更能將就,爲了有一個吃飯的地方就隨便找了一個人嫁了,一句“他們說你不是壞人”就把自己一聲交隔在這裏了。

雖然他們的結合荒唐、將就,但他們的感情忠誠、牢固。許靈均認爲自己是“右派”,有比女方大十五歲,就拉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四十元錢和二十斤糧票)要送李秀芝回家。可李秀芝認定了他,堅決的留了下來。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沒有戀愛,直接結婚生子,李秀芝的善良、勤勞讓許靈均感動。彼此就這樣相扶的走完一生。

許靈均的父親說,“婚姻本身是一種條約和義務,不管有沒有感情,都要把感情守候到底”。而在許靈均夫婦的眼裏感情就是信任對方,真誠守候一輩子。許靈均說,“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闖進了這樣一個善良的人,好像彼此等待多年了,我們之間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李秀芝也說,“他就是當上了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馬,我也不嫌棄,我把心交給他了”。

看電影牧馬人有感6

毛概課上老師讓我們看了《牧馬人》這部電影。這是一部30年前的電影,可是當我們認真地去看時,卻發現現在去看那個時候的電影,依然能夠被吸引住,能夠從中找到共通點。看電影是,我們有過放聲大笑,當然也有過感動得幾乎熱淚盈眶。或許正如老師所說的,剝去了時代所賦予的一些表象之後,電影所傳達出的本質的東西,如人們的真善美,希望,堅強,愛等等這些東西,是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的,不管什麼時候看,都會被打動。或許我們現在從電影的某些表現形式上來看,會覺得很奇怪甚至好笑,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它確確實實有它出色的地方。

先來說一下情節。。《牧馬人》講的是時期,年輕人許靈均因爲家庭出生不好,有位有錢的在美國的爸爸而被打成右派,送去勞動改造,在那裏認識了農村姑娘李秀芝喜結良緣。30年過去了,他的父親許景由爲沒盡父責,深感內疚,他回到中國,決心把兒子帶回美國,繼承遺產。許靈均於是向父親傾訴自己的坎坷經歷:他被打成“右派”,來到牧場勞動。那時,他感到孤獨、絕望,曾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還是活下來了。他解除勞教後,留在牧場放牧,周圍的人都給他送來關懷。十年動亂中,牧民想方設法保護他免遭橫禍。在他們之中,他找到了溫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氣和力量。後來,從四川逃荒到牧場的姑娘李秀芝被牧民帶到許靈均的小破屋裏讓他們結婚。秀芝不嫌許靈均是“右派”,許靈均感激秀芝對他的信任。不久,他們又有了兒子清清,爲這個幸福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歡樂。粉碎“後,許靈均錯劃的“右派”得到改正,他又走上講臺,把知識奉獻給牧場的後代。他想起妻與子,周圍的百姓,決定留在祖國不去美國,因爲這裏有他的親情、他的愛、他的根。 許景由不再勉強兒子跟他走了。送走了父親,許靈均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過的土地,又回到患難與共的親友中間,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