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馬雲王健林都那麼有錢了,爲什麼還這麼努力過工作?

馬雲王健林都那麼有錢了,爲什麼還這麼努力過工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馬雲有一次演講時,現場有觀衆提問:馬總,你每天飛來飛去的,累不累?

馬雲王健林都那麼有錢了,爲什麼還這麼努力過工作?

是啊,我也好想問這個問題,馬雲這樣的富豪每天辛苦工作,他們圖什麼?

要說爲了賺更多的錢,他已經富可敵國,三輩子吃喝玩樂也花不完;要說爲了名,他今天拜會這個領導,明天拜會那個總統,已經夠出風頭了;要說爲公益慈善,《2014年的胡潤慈善榜》上,他已經以145億元捐贈額刷新了中國慈善紀錄……爲什麼還要這麼辛苦?

阿里巴巴出了點什麼狀況,他都得想盡辦法解決應對:一會說淘寶偷稅漏稅,被工商總局約談;一會說淘寶賣假貨,得出來搞個打假誓師大會;他到處去演說,提了個未來三十年的“五個新”——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新能源,結果被各種批評和不解,比如哇哈哈的宗慶後就說他胡說八道……

聽說其他商業富豪更忙,更拼命:

李嘉誠,每天6時起牀,8點到辦公室。

柳傳志每天5點起牀,運動一個小時,開始工作。

李彥宏雷軍,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12小時。

朋友圈裏有人曬出王健林的日程表,令人噓籲:王健林有一段時間一天要飛兩個國家,三座城市,飛行6000公里,在飛機上也沒有閒着,要跟部下研究項目……

他都那麼成功了,還這麼折騰,不累嗎?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才明白,原來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思維格局出了問題。我們總是預先設定了一個前提,比如工作:我們都設定的這個前提是“我們不喜歡工作,因爲工作是辛苦的!”;比如好生活的標準:我們設定的前提是“衣食無憂,吃喝玩樂過一輩子”……

可我們從來沒問過,這個預設的前提,真的對嗎?別人是這麼想的嗎?

在馬雲這樣的富人眼裏,他預設的前提跟我們常人想的也許完全不一樣:比如他搞淘寶,是想用淘寶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他搞支付寶,是想用支付寶改變金融領域的服務體系;他創辦湖畔大學、搞鄉村教師計劃,是想改變現在的教育方式……人家覺得這纔是他的樂趣或者使命所在,所以每天飛來飛去,並不覺得累,或者那份使命感告訴他再累也要去做。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價值觀吧,從初中學政治到大學學馬哲,一直在講這個東西,可直到現在纔有點小感悟: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工作就是爲了掙錢,掙錢是爲了養家餬口,工作只是爲了活得更好的一種手段而已。

可對有些人來說,工作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他們視工作爲事業,所以對工作樂此不疲,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累”。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各有各的追求,無所謂對錯,只是成就的人生不一樣。

上學的時候,哲學老師一直努力教導我們要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可學完了以後,我們有多少人真正去思考過?

爲什麼一個班的同學,離開校園進入職場的那一刻,大家的起點都一樣,但過了十幾年,同學一聚會,卻發現原來一個班級的同學,有的飛黃騰達變身富豪,而且財富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有的成爲了行業的領軍人物;而有的卻還是原地踏步的屌絲?

不一樣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導致對工作態度和思維方式不一樣,最後反映在行動層面上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樣,同樣,在感官層面上對工作的累與不累也會不一樣。

我們普通人總是用否定和消極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就像開篇問馬雲每天這樣飛來飛去累不累一樣,我們首先認定了工作是辛苦的,然後這種否定性思維使我們陷入“窮人思維”的狀態:面對工作,我們覺得是無奈甚至是痛苦的,努力工作只是爲了養家餬口,所以消極待之,不會再思考工作中能創造的機會。

而馬雲這樣的富人,他們則是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工作整合在一起,同樣是工作,他們樂在其中。

“窮人思維”又讓我們一開始就先預設了這樣的假設:社會很複雜,人心很險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去冒險。於是我們會做出自我保護的判斷:不要冒險!對自己沒有利的事,何必辛苦去做!長此以往我們的人脈資源、社會資源調動起來就非常困難,這樣的格局讓我們很難把事業做大。

而那些成功人士的“富人思維”告訴他們要積極進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想辦法去解決困難;遇到機會的時候,敢於放棄現有的舒適,去抓住機會。

我想這也許就是窮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差別,價值觀的差別!

所以,立志成大事者,我們首先得樹立像富豪們那樣的價值觀:把自己活成一棵大樹,大樹向上枝繁葉茂,爲人們提供庇護;向下根部深入泥土,更緊密連接這個世界。天黑下來,或雨停後,樹蔭下的人會離開,而你只要目送他們離開,等待下一位來遮蔭避雨的人,享受過在一起的那段美好,就夠了。我想以這樣的價值觀來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方不枉此生!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