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貴州德江三個年輕人創業故事,70後和80後創業成功的案例

貴州德江三個年輕人創業故事,70後和80後創業成功的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K 次

在如今的創業大潮下,70後、80後、90後成了創業的主力軍。今天來講述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三個年輕人的創業故事,分享這個70後和80後創業成功的案例。

貴州德江三個年輕人創業故事,70後和80後創業成功的案例

一、辭職:三位城市青年的“折返跑”

“折返跑”是一體育專用詞,指高強度的速度、反應練習,到達終點後又迅速返回起點。

高昊、曾憲武、冉勇是德江縣三位年輕的創業者,前者爲70後,後兩人均爲80後,三人的生活經歷都有相似之處:從貴州大山走出去,考上大學,在城市就業、安家,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或爲白領、或爲公務員。

在2012年國發2號文件發佈後以及2015年“雙創”熱潮的召喚下,他們聽從內心的召喚,毅然放棄已經擁有的城市生活,成爲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勇敢地追逐自己的青春夢想。

技術的發展讓年輕一代擁有了更多的選擇。

他們作爲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對信息的掌握以及對競爭的敏感性比上一代人更強,反應更快,學習過程也更短,這也是他們勇於“折返跑”的自信及底氣。

2001年畢業於青島科技大學的高昊,是從德江縣長堡鎮走出大山的農家子弟。

畢業後,他在軟件界頗有名氣的用友公司工作了12年,併成爲山東的區域總經理,下面管理着6個分公司。他娶了一位青島姑娘,在美麗的海濱之城生子安家,拿着6位數的年薪,一切都很美滿。

高昊,畢業於青島科技大學

“趁年輕,換一種生活方式。”2013年,抑制不住內心的創業激情,時年36歲的高昊遞交了辭職報告,返回家鄉,創辦了德江第一家電商公司,主推德江特產———天麻。

在原公司多年辛苦獲得的70多萬元的股權,兌現後成爲創業的資本金。

地處德江縣城一隅的農村電商園一樓,“布穀電商”綠底白字,十分醒目。一位戴着黑框眼鏡,滿身書卷氣的小夥子推着手推車向筆者走來,上面堆滿了紙箱。

他叫曾憲武,是一位80後,從德江縣錢家鄉黃土村考上西北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先後在西安、寧波從事心愛的工作,尤其是在寧波百度搜索3年的工作經歷,浸潤於多姿多彩的互聯網世界,以及遠比家鄉繁華得多的大城市生活,讓他感到理想、青春都有了安放之處。

改變始於2015年。

曾憲武在朋友圈裏看到家鄉在招募農村電商,條件十分優惠。

“機會來了!”28歲的年齡,無論是社會閱歷還是工作技能,都能承載創業的激情,於是,曾憲武回來了,從此,德江多了一位年輕而精通網絡的農村電商!2014年,從德江縣煎茶鎮偏巖村一路走來的35歲的冉勇決定不再蹉跎歲月,毅然辭去在縣民宗局的工作,投身創業大潮,進行文創產品開發。

德江土家族儺堂戲源遠流長,而且保存十分完整,被專家學者譽爲“中國戲劇活化石”,並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

然而,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鄉村工業化的無情衝擊。“民間文化面臨困境,民間藝術正在漸漸消失。”畢業於貴州民族大學美術系的冉勇說。

不想見到古老的民間藝術一天天消失在時光的磨蝕中,長期孜孜以求德江儺文化的研究,冉勇深深地瞭解儺文化的價值,他不惜放棄10年的公務員身份,下海創業。

二、創業:盡情釋放激情

租場地,籤合同,組建創業團隊,建基地,入駐線上交易平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精準貧困戶……離開家鄉12年的高昊,工作節奏之快、涉及領域之廣、打交道的人員之“豐富”,遠遠勝過當初在軟件公司的經歷。

“碰到什麼都是新問題。”高昊感慨萬千。

他的公司設在由縣裏提供的創客空間一樓,免費使用。8月23日,室外氣溫達到攝氏35度,室內涼爽如春。

“縣裏考慮得十分周到。”高昊告訴筆者。五六個年輕人盯着電腦,忙着接訂單。

曾憲武,畢業於西北大學計算機專業

100多平方米的樣品間裏,貨架上擺放着德江天麻、天麻乳酒、德江土蜂蜜等農特產。“去年通過網絡銷售德江天麻200多萬元,全國各地都有訂單。”同日,烈日炙烤着地面,熱浪撲面。在“布穀電商”店面裏,曾憲武與員工一道將從農民手裏收購的羊藿裝進紙箱裏,還額外多裝一份紅辣椒送給消費者作配料。

“做電商其實心累得很。”他坦言。

小曾的電商平臺致力於做農特產品的生產端和銷售端。目前他組建了10多人的團隊,成立了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有1000畝的生產基地,種植有李子、黃桃、紅橙等果品。

經濟林短時間不能馬上見效,爲了“以短養長”,小曾在家人的幫助下,在林子裏養了3萬隻雞。也收購一些季節性農特產,以增加收入。

2016年他通過線上將3萬斤當地的八月瓜銷 往全國,讓農民拿到了實實在在的鈔票。

“當我看到民宗局滿屋的儺面具掛滿了灰塵,我就知道我不能再等了。”冉勇說,在民宗局工作期間,他就開始了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2011年多彩貴州銅仁市旅遊產品設計大賽中獲名創特等獎;2011年全省“宏立城杯”多彩貴州旅遊商品設計大賽中獲產品設計時尚魅力獎。

冉勇至始至終不忘初心,讓鄉愁記憶得以安放,通過載體,物化鄉土情懷一直是他的內心追求。

2014年,他辭掉了讓人羨慕的公職,下海創業,成立儺緣旅遊文化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組建設計團隊,專業設計儺文化創意產品。

從最開始的車掛、車配飾、筆架、文房四寶,到貼合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手機扣、滅蚊器等,他與他的團隊將儺堂戲的24個臉譜元素通過設計理念呈現在日常用品上,目前公司開發的文創產品已達50多個。

同時,冉勇組建了網站進行各種產品展示,並與農村電商聯合,拓展銷售渠道,在德江和銅仁兩地分設實體店,2016年實現銷售總額500多萬元。

在今年深圳第十三屆文博會上,冉勇主導設計的德江儺文化展品吸引了國外遊客關注,汽車掛件文化相關製品項目與張家界學院等成功簽約,儺文化相關製成品面具等項目也成功簽約。

三、堅守:就像一次人生修行

有人說,創業是黑暗中的摸索。因爲你不知道路在哪裏?路的遠方有什麼?當創客其實並非一片坦途。

這三位創客的創業路上有歡聲,也有苦澀。

大自然賜給德江一個寶貝:滿山滿坡的野生獼猴桃!困於交通條件,多年來,當地農民只在野生獼猴桃成熟的季節,在趕場天賣,換點零花錢。價格低廉,也沒多少人買,多數的野生獼猴桃最後是爛在山坡上。

冉勇開發的文創產品——儺面具手機扣

前年,高昊十分看好這一個產品,從農民手中收購了大量的野生獼猴桃。

商品上線後,生意奇好,4個客服人員忙得顧不上吃飯,有一晚上突擊發貨3000件。

但是辛苦一季下來,這個單品竟是虧損的!“生鮮產品賠損率高,當買個教訓。”事後他們總結了得失。

今年他們依然堅持將野生獼猴桃上線,採取了預定式訂單,同時對產品進行分級,個頭大的做成禮品盒,價格高一些;個頭小的則準備開發成罐頭。

曾憲武在黃土村的基地種植,同樣得不到村民支持,他只得先和家人解釋,再和村民逐一 溝通。

精品水果的管理尤爲重要,曾憲武要在縣城主導電商發貨,管理只有交給哥哥,每天他都要通過電話、微信、視頻查看基地長勢。

冉勇在剛剛辭職的時候,受到親戚朋友的冷落和譏諷,平時往來很多的朋友半年都沒進過他的家門。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而且又順利地從鄉鎮調到縣城,在老家人的眼裏,這一切都來之不易。”冉勇說,但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

儘管創業初期在資金、市場等方面遇到了諸多困難,但他相信,隨着貴州旅遊開發的逐步火熱,自己的創業肯定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創業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要創業,首先要有夢想和堅持,還得要有理性和自信。”冉勇分享着他的創業經驗。

儘管他們在資金、人才、市場等方面都有難以道盡的困難,好在有當地政府的鼎力支持,能堅持到今天。

而三人精神上的收穫肯定大於財富數字。

在他們的創業故事裏,最好的部分其實是他們爲實現理想而堅守,一路上走過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