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從山村走向華爾街的“神童”

從山村走向華爾街的“神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汪潮涌15歲就以優異成績從湖北蘄春一中考入原華中工學院,屬千里挑一的“神童”。

從山村走向華爾街的“神童”

19歲時,成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首批MBA班最年輕的學員。

1985年,幸運女神再次眷顧汪潮涌。有一天下午他跑步回來,看見學院的副院長在門口等他,並小聲對他說:“朱院長剛回來,帶回來一個留學獎學金名額,我們研究讓你去。”朱院長指的就是當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兼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的朱鎔基,他去美國考察,巧遇新澤西州州立大學校長,帶回來一個獎學金名額。20歲的汪潮涌帶着30美元和一隻箱子,踏上赴美留學之路。

在美國克服種種困難,獲得羅格斯大學MBA學位和金融博士候選人資格後,22歲的汪潮涌進入華爾街,其後開始了自己的傳奇經歷。

——1987年,經過十幾輪嚴格面試,進入美國三大商業銀行之一的大通曼哈頓銀行工作,在紐約總部從事不動產融資與金融資產證券化業務。

——1990年,國際兩大權威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評級公司通過獵頭公司把汪潮涌獵歸門下,擔任紐約結構融資債券部副主任。他成爲來自中國大陸的第一位標準普爾高級職員。

——1993年,摩根士丹利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急需具有廣博的金融知識又兼具東方文化背景的人才開拓亞洲市場。汪潮涌進入摩根士丹利的視線。他由紐約總部派往香港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任高級經理,負責中國公司股票融資業務。

——1995年,汪潮涌被提升爲亞洲公司副總裁併調任北京代表處,任首席代表。是當時華爾街上最年輕的駐外首席代表。

儘管此時的汪潮涌年薪很高,但他卻在1998年5月從摩根士丹利辭職。

對此有兩個“段子”有助於交代清楚一些背景。

其一是,1986年汪潮涌還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在華爾街上“看着滿街神采飛揚的銀行家們”,暗暗發誓:“總有一天,我會成爲你們當中的一員。”日後當汪潮涌也在華爾街上獲得成功時,卻清醒地認識到:“一箇中國人在摩根士丹利這樣的跨國投資銀行中,充其量也就是做到中國區的負責人,以後的發展就很有限了。”

其二是,汪潮涌在美國收到的名片中,很多人都會標上“FOUNDER”(創始人)的頭銜,這是一個特別能得到尊敬的頭銜,只有那些公司的創辦者纔有資格標。汪潮涌的偶像和好朋友巴菲特,世界數一數二的鉅富,也沒有這個頭銜。

顯然,世界上最大跨國投資銀行的地區總裁還不足以圈住汪潮涌的“野心”。他毅然決然地在中國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1999年5月,汪潮涌在國內註冊成立了信中利公司,專司投資銀行和融資顧問業務,而主要的對象是那些無緣結識海外投資銀行家又被國內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民營高科技企業。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瞄向國際資本市場時,中國的企業家們面對窗外陌生的財富世界,無疑有着太多的困惑與茫然。汪潮涌看重的正是這一機遇。絕不浪費機會,正是汪潮涌至今走得很快的關鍵因素。

汪潮涌說,別看這些民營企業今天小模小樣,未來他們可是新經濟的中堅,而我僅僅憑着早入手就得以與他們爲伍,做他們的顧問,這是我的幸運,以後的華爾街迴歸者怕是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汪潮涌樂於擔任中小型企業到海外融資的啓蒙者和“佈道”者。

汪潮涌離開中國的時候,還是一個不滿20歲的學生,中國商界的一切他都未曾感受;再加上創業之初的艱難,確實有些類似西方那些虔誠地到世界各地代上帝“佈道”的神甫。過去,行必頭等艙,住必五星級酒店,可現在,和國內的民營企業去海外融資,汪潮涌總是坐經濟艙,住汽車旅館,以替客戶省下一些錢。不光如此,每次出行,他還要負責準備材料、預定酒店、安排出租車,在投資銀行家的身份之外給自己封上一大堆諸如祕書、司機、翻譯、導遊等等職務,能上能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至讓那些幾乎很少出國的客戶異常感動,回來後就會以相當優惠的條件與他合作。對此汪潮涌笑稱,客戶“肯定會感動的,因爲連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

開張一年不到,“信中利”已直接投資15家美國硅谷和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併爲近20家高科技公司任財務和融資顧問,所募集資金總額逾2億美元。一年之後,汪潮涌將公司的主營業務加以擴大,在投資銀行業務之外兼做風險投資和網絡,並組建了自己的中華資本網。

這一時期的汪潮涌,藉助網絡經濟的熱度和自己國際頂級金融機構的從業經歷,一時在風險投資界運籌自如。他本人在2000、2001年連續當選“中國十大最活躍的風險投資人”。信中利公司也於2001年被評選爲中國最具實力的50家VC(風險投資公司)之一。

當國內的風險投資處於低潮時,汪潮涌並沒有感到失落。他說:“在華爾街,每個人都是鉚足了勁兒幹活,但是在中國,我開始學會了耐心。”他在低谷中看到希望,這希望來自於不懈的努力。

汪潮涌頗有感慨地談到,剛從華爾街回國時,他常常要煞費口舌地和企業家朋友們解釋投資銀行與銀行的區別,什麼是收購與兼併,企業爲什麼要IPO(股票上市)?如今,他們的對話已經上升到如何實施MBO(管理層併購),如何設計ESPO(員工持股計劃),如何引進戰略投資人等專業性題目。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探討什麼是現代化的金融意識。

讓汪潮涌由衷感到欣慰的是,周圍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對金融發生濃厚興趣。他們之中有人在百忙中抽空去選修金融課程,有人到處去參加各種金融與投資類的論壇,有人花重金爲自己的企業禮聘專業的CFO(首席財務官),更有甚者斥巨資參股各類的金融機構,或者在自己的企業旗下開設投資銀行部門。大家見面時,談論最多的話題也是“資本運作”,許多人坦承如果不懂金融、不依賴資本市場,自己的企業將很難發展壯大。

面對企業,汪潮涌時刻不忘記自己的投資人出身。因此他不想把“信中利”變成和中介機構一樣,從程序化出發給企業融資上市。那種只想用最簡單道路上市,而不考慮企業利益的做法,汪潮涌深爲厭惡。“我們的定位是財務顧問,我們和企業的利益一致,我們瞭解企業在想什麼”。站在企業角度的汪潮涌看來並不僅僅想做投資顧問,一旦和企業融爲一體,“信中利”就有機會成爲真正的實體。汪潮涌超越巴菲特的夢想,也就有可能成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