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名人創業故事案例4則

名人創業故事案例4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48K 次

名人創業故事案例4則

名人創業故事案例4則

導讀:敢於創業的人大都是有追求的人,不想庸庸碌碌的過完一生。他們雖然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是卻想要拓展生命的寬度,在有限的時間裏轟轟烈烈的活一把,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名人創業故事案例4則。

故事一:《李嘉誠的創業故事》

李嘉誠童年過着艱苦的生活。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母走難,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

身爲長子的李嘉誠,爲了養家餬口及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先在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勤奮上進,業績彪炳,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爲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名人創業故事案例4則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產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爲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進一步使房地產市場陷於死寂。

不過,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工商業的前景,認爲香港這個商機十足的殖民地,不會久亂。他反行其道,在人們賤價拋售房產的時候,卻大量購入地皮和舊樓。不出3年,風暴平息,香港社會恢復正常,經濟復甦,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暴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630萬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資本最雄厚的英資洋行怡和、太古、匯豐及和記,在許多大失業的生意中,威力隻手遮天。李嘉誠決定運用長江實業雄厚資金,收購香港某些具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第一個目標便直指怡和集團的主要旗艦“九龍倉”。

1978年,李嘉誠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收購另一個老牌英資公司青洲英泥,成爲該公司董事局主席。不過,最令李嘉誠難忘的勝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

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以6.93億港元的資產,控制了價值超過50億港元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實爲“小蛇吞大象”的奇蹟;而李嘉誠更因此成爲入主英資財團的首位華人。

80年代以後,李嘉誠的版圖再進行一系列的擴張。除了房地產外,還經營航運服務、電力供應、貨櫃碼頭以及零售等,形成一個堅不可摧,在香港舉足輕重的大型綜合性財團。

1990年後,李嘉誠開始在英國發展電訊業,組建了orange電訊公司,並在英國上市,總投資84億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給德國電訊集團,作價1130億港元,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交易記錄。orange是於1996年在英國上市的,換言之,李嘉誠用了短短3年時間,便獲利逾千億港元,使他的資產暴升一倍。

進入2000年,李嘉誠更以個人資產126億美元(即983億港元),兩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連續兩年榜上有名的華人。李嘉誠並多次榮獲世界各地頒發的傑出企業家,還5度獲得國際級着名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

經過20多年的“開疆闢土”,李嘉誠已擁有4間藍籌股公司,市值高達7810億港元,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及長江基建,佔恆生指數兩成比重。集團旗下員工超過3.1萬名,是香港第4大僱主。1999年的集團盈利高達1173億港元。

李嘉誠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新書,瞭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據他自己稱,除了小說,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面的書他都讀。這其實是他幾十年保持下來的一個習慣。

故事二:旺旺集團創始人蔡衍明的創業故事

今年57歲的蔡衍明出身在臺北一個富貴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親的寵愛,不愛讀書,卻愛當老大,大部分的知識都從街頭和電影院獲取。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裏,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的電影。

高中時,由於兩次和學長的衝突,處於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學,進入父親的製冰廠工作。

1976年,他19歲,父親從朋友那裏接下了主要加工魚罐頭外銷的宜蘭食品廠。因爲父親沒有時間經營,蔡衍明便主動請纓去廠裏當起了總經理。他回憶:“我賬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我又不敢問。損益表是賺是賠,我也不知道。”

啥都不懂的毛頭小夥卻操心起食品廠的戰略轉型。他覺得做OEM(俗稱代工生產)要看別人臉色,決定轉做內銷,並開始生產“浪味魷魚絲”。結果一年多下來,賠掉一個多億(臺幣),不得不找家裏貼錢補救,落下個“敗家子”的稱號。只要別人多看他兩眼,他就覺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患上了抑鬱症,一度想跳樓自殺。

3年後,22歲的蔡衍明觀察到臺灣稻米資源過剩,盤算着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應該可以扳回一局。於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巖冢制尋求合作。64歲的楨計作社長連連拒絕,怕小夥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名人創業故事案例名人創業故事案例。

整整兩年,蔡衍明頻頻拜訪楨計作,終於獲得米果製造的技術輸出。此後,愛狗的他將公司取名旺旺,迅速成爲臺灣米果市場老大。至今,蔡衍明仍將楨計作稱爲“旺旺之父”,在總部豎立銅像。

價格戰——你定30塊我標5塊

1992年,35歲的蔡衍明生意已經相當成功,但臺灣市場侷限性太大,“不夠刺激”,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陸。因投資額僅在千萬級別,他沒選沿海,而是成爲湖南首家臺企,因而享受不少優惠政策。

投產後,蔡衍明參加鄭州糖酒會,收到了300多份訂單,過後卻沒有經銷商來交錢提貨。第一炮沒有打響,眼看食品就要過保質期,情急之下,蔡衍明決定將產品分送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學生試吃,結果孩子們愛不釋手。

蔡衍明抓住時機狂投廣告,“你旺我旺大家旺”的臺詞很快路人皆知,可愛的旺仔貼畫更是隨處可見。最終,投產當年他創收2.5億人民幣。

1994年後,兩百多家食品廠加入“米果大戰”,其中就有同樣來自臺灣的康師傅。激烈的競爭使米果價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面對危機,蔡衍明推出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並一口氣將自家產品驟降到1公斤5元,狠辣令人咂舌。他說,“除根之後,纔好做”。

爲了降低成本,他拼命擴大生產規模。“一下子要蓋很多工廠,我們又沒有那麼多錢。我就給各縣政府寫信說要投資,條件是政府出資蓋好廠房出租給我。”

正值招商引資熱潮,蔡衍明發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迴應。此後,他又掀起幾番價格戰,將競爭對手殺得所剩無幾,米果老大的地位再無人撼動。

故事三:魅族創始人黃章

作爲魅族科技的靈魂人物,黃章早在2010年就基本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已經多年沒有出現在魅族公司。不過雖然黃章不出現在公司,但他平時都在家辦公,很多高管會議也都在黃章家中舉行。而且魅族的產品仍然完全都由黃章把控,魅族推出的每款手機也都有黃章的烙印。

他隱匿於江湖多年,從不做產品廣告,不接受媒體採訪,不注重在媒體上的宣傳,“偏執狂、瘋子、狂人”等都是外界對黃章的評價。但他卻會在魅族社區與衆網友徹夜長談,不把自己當領導,平易近人。那麼,這位頗具爭議的企業家到底有多“瘋狂”?

挖“農產品”換路費

在珠海的大街上,你如果碰到黃章,一定不會把這位身材瘦弱、容貌平凡的他從人羣中分辨出來。的確,黃章太平凡了。他就像一位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其實,黃章都沒有上過大學,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西鎮農村的黃章,連高中都沒有讀完。

這個連高中都沒有畢業的小夥子,卻對機器有很強的認知天賦,從小就喜歡拆東西,尤其喜歡拆電子設備這類特殊機器。一次,他居然拆了村裏的第一臺電視機。當時,電視機是村裏的寶貝,小孩子敢拆電視機,就成爲村裏記錄至今的重大事件。如此,印證黃章從小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技術狂人”。換句話說,他從小就具有瘋子的行爲。

由於對電子電器過於癡迷,黃章的父親狠下心把他“趕出”家門,讓他自己創業。於是黃章從自家地裏挖了一些“農產品”換來路費,前往大城市打工。在進入電子行業之前,黃章做的是碼頭搬運工這種收入微薄的工作。

因爲根本不是自身興趣所在,黃章最終沒有在搬運工領域嶄露頭角,而是進入到電子行業。因爲熱愛,所以用心,在不懈的努力下,黃章的事業開始如魚得水,一步步向成功邁進。直至2002年底,imp3閃存論壇上突然出現了一個以ID“全能國貨”發表的帖子,介紹了一個即將誕生的品牌產品——魅族。

魅族剛創業起步時,公司只有5個骨幹,但是,包括黃章在內,卻有3個人搞技術。他開發的MP3產品,技術、性能還有品質,都十分優秀。由於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黃章開始陸續與其他廠商合作,幫別人貼牌。所以,最初的魅族產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昂達的品牌出售的。於是,用戶們開始爭論到底是誰貼了誰的牌。當時,昂達是比較知名的品牌,魅族在不停地被用戶與昂達產品的比較之中,逐漸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樹立了自己的品牌。

推倒“別墅”的魄力

黃章在修建魅族的珠海辦公樓時,食堂地板被砸掉了三次,因爲他覺得不滿意;他自己買了一塊地,建了個別墅,也是因爲覺得不夠好,便將別墅拆了按照自己的想法重建;因爲對產品細節的苛求,他不惜背棄承諾,忍受成本煎熬也要重塑產品,致使魅族M9手機推遲上市;MX3樣機被他拿到把玩僅兩小時後,就發現手感沒有模型好,透過3D掃描,顯示樣機和模型偏差了0.07mm。爲了這區區0.07mm,改18套磨具,耗資百萬!就是這種連食堂地板都要如此精益求精,連0.07mm的誤差都要追求極致的精神,纔有了成千上萬魅友的追隨。

在公司戰略的決策上,黃章確實也有推倒“別墅”的勇氣和魄力。大約在2006年,黃章看到了MP3播放器產業的衰勢,於是破釜沉舟地放棄了國內MP3市場領頭羊的地位,投身智能手機市場。魅族傾盡了兩年時間纔打造出M8,儘管市場褒貶不一,但在當時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而當Android概念方興未艾時,黃章帶領魅族再次按下了Reset的按鈕。由於魅族第二款手機M9市場表現超過預期,公司內部一個類似諾基亞“PC套件”的項目眼看着也即將完成。藉助這個服務,用戶可以備份通訊錄、短信、日曆信息。硬件加服務,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配套服務。然而,黃章的一個決斷讓這個服務“胎死腹中”,而它的替代者正是——雲服務Flyme.

或許正是因爲黃章偏執自傲,使他成了衆矢之衆。有人揶揄稱他故作姿態,有人說性格使然。專注、偏執、吹毛求疵乃至瘋狂另類,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喬布斯”的名號已經深深地烙在他身上。儘管有人說魅族是蘋果的山寨版,但黃章在論壇上放出豪言:“不做中國的蘋果,要做世界的魅族。”

黃章慣用的都是不按商場遊戲規則出牌的瘋狂戰法,但每一次都大獲全勝。一位也是企業家的朋友,擊節讚歎黃章的聰明。他說,只有黃章這樣被別人視爲瘋子的人,才能專注地去追求產品的極致。黃章不是瘋狂,而是高明,是前途無量的企業家,如果有朝一日黃章成了中國首富,大夥一點也不要大驚小怪。

不露面的“世外高人”

魅族大廈側邊的自行車車棚裏,有一輛白色的奔馳,它跟自行車混放在一起,落滿塵埃,一停就是三年。魅族員工對此習以爲常,彷彿這並非上百萬的跑車,而是一輛大號自行車。大家都知道這輛車的主人是黃章,但沒人記得這輛車從什麼時候開始閒置。作爲創始人和公司所有者,黃章已經有3年沒來魅族公司的辦公室上班了。

“他像一個世外高人,在隱隱看着公司。”魅族CEO白永祥這樣描述他。在魅族M9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後,他開始淡出公司的經營,將繁雜的日常工作交給CEO白永祥,自己則專注於產品設計和體驗。黃章很少來公司,而是在家辦公。他設在魅族大廈5層的大辦公室空空蕩蕩,沒有一點他個人的痕跡,常常被行政部門用於接待客人的貴賓室。

黃章不善言辭,從不接受媒體採訪,卻以“”的論壇ID爲外界熟諳。在魅族公司的網絡論壇上,黃章是最活躍的用戶。他喜歡和粉絲們交流,也喜歡和網友們打嘴仗。作爲一位超級發燒友,他經常爲技術問題和網友們徹夜討論,也常常爭論不休[]。粉絲和網友提出的疑難問題,總能得到他的親自解答。有些經銷商不守規矩,黃章還會忘掉自己已是大公司老闆,像憤青那樣在論壇上勃然大怒。每天,黃章都會在論壇上泡上幾小時,常常在深夜一兩點鐘還在發貼。從2003年到現在,黃章發佈了近6000個貼子,平均每天3個!

黃章這個“世外高人”,還有一個特殊技能就是擁有木匠的手藝。家中的不少傢俱都由他親手打造,比如他曾自己購買木料,設計、並手工刨製出一個電視櫃。在不瞭解他的外人聽來,這就好比明熹宗朱由校的事蹟一樣瘋狂。

事實上,黃章一直扮演公司首席設計師的角色,在設計手機外形時,他會用打造傢俱的刨子打磨出很多個模具,從中選擇一個大小最合適手感最好的交給工程師,然後工程師會按照這個木質模型打造一個鋼質的模具。魅族MX機身背部的倒角就是這樣誕生的。

故事四:順豐IPO路上被掌摑 神祕人王衛的創業成功故事

23年前,1993年,一位快遞員在經歷數年的“水客”(即從香港運送“水貨”到大陸的人)生涯後,在廣東順德成立了自己的快遞公司,當時這家公司一共只有6個人,創業資金來自於他父親資助的10萬元港幣。人手不夠,這位“老闆”亦親自上陣,時而背雙肩包、拖着行李箱,時而騎摩托,往返粵港兩地,一時間,在順德到香港的陸路通道上,70%的快遞件由這家公司承運。這家公司後來發展成爲員工數量35萬人、年營收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企業。它的名字叫順豐,這名“親自上陣”的老闆就是順豐總裁王衛。

23年後,2016年,一位馮姓順豐快遞員騎着電三輪穿梭在北京城裏的大街小巷。4月17日上午,他駕駛電動三輪車運送快遞,與一輛黑色現代發生刮蹭。現代車司機下車後連續掌摑快遞員6次,這個場景被圍觀者用手機拍下併發到互聯網上,引起了社會對快遞“小哥”尊嚴的廣泛討論。

4月17日當晚,朋友圈和微博風傳一張據說爲王衛個人朋友圈的截圖,上面寫道:“我王衛向着所有的朋友聲明!如果我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此舉又激發了輿論熱議,在機場排隊等出租車的任正非、捐錢做公益的馬化騰和替員工出頭的王衛,被網友並稱爲“中國好老闆”。順豐深圳總部公關專員康慧敏(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證實,此朋友圈狀態確爲王衛本人所發。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爲員工怒髮衝冠,聲言“追究到底”的順豐總裁王衛,卻是一位佛教徒。他常通過內部講話表明佛教對自己修身養性、保持平靜心態的作用。因而這次發怒,媒體紛紛以“罕見”形容。佛教在世人眼中平和,卻也一直有着“金剛怒目”之說。“如果這個世界是用錢或一個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以法律解決問題,法律要它幹嗎?”在此事件後,王衛破天荒地組織線上記者會,接受媒體採訪。而在此前,王衛絕少曝光在鎂光燈下,被認爲是中國最神祕的商界領袖。

而王衛帶領的順豐,對外界也一直隔着一層面紗。2002年,順豐在深圳福田設立企業總部,據說當時官方甚至不知道有這樣一家民營快遞龍頭在本市紮根。今年,這層面紗將逐漸落下。

2月2日,順豐發佈了上市輔導公告。據媒體報道,早在2013年,順豐引入中信資本、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融資80億元。當時已有猜測,認爲這是在爲順豐上市作準備。而王衛曾經對上市的看法是:“上市就是爲了圈錢,這不是順豐要做的。”

快遞諮詢網首席諮詢師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順豐上市最快將在今年6月份。隨着王衛的發聲和順豐上市進程的開啓,這家民營快遞行業的旗艦將逐漸浮出水面。

隱者

6點,起牀練氣功;8點,到公司開始上班;5點半,下班回家,陪家人,游泳或跑步;22點休息。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王衛每天的作息時間相當規律。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自稱,如果拖延到6點下班,已經算是遲到回家。在一次內部講話中,王衛向順豐員工說道:“其實,我25歲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副標準的暴發戶做派。……得感謝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時候,不斷潑我冷水,讓我保持清醒和冷靜。”家庭在王衛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他本人亦透露,不願多接受採訪的原因,除了個人性格,也是因爲工作節奏緊張,想把空閒儘量安排給自己和家人。

即使在順豐員工眼中,王衛也頗爲低調。康慧敏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即便身處深圳總部,但“幾乎只有在公司年會的時候才能見到他”。時代週報記者亦向多位順豐高層提出採訪申請,均遭到婉拒。

有關王衛刻意與公衆保持距離的段子在快遞行業內流傳度頗高。這位熱愛戶外與極限運動的總裁卻極少接受媒體的採訪,連順豐公司的內刊上,都從未出現過王衛的照片。直到2010年春,王衛花3.5億港幣在香港九龍購置一塊地皮,自建兩棟4層樓高的獨立屋,附帶獨立泳池。這樁打破同區地產價格紀錄的買賣引起了香港媒體記者對王衛的注意。隨後攝影記者在順豐深圳總部守候數日,才終於第一次拍到了王衛的真容。

在極少次接受專訪時,王衛也定下規矩,所有媒體禁止拍照。他給出的理由是“因爲經常要到基層‘微服私訪’,所以需要保持神祕感作掩護”。而瀰漫在整個順豐中刻意的低調氛圍,則來源於他年少時的經歷。家庭條件、學習成績一般以及曾經的“水客”經歷,養成了他相對敏感的性格。“我比較享受低調的感覺,喜歡迴歸本性真實而平淡的存在感。”

據曾經採訪到王衛的《快遞》雜誌描述,王衛的辦公室“瀰漫着佛香,並擺放着九尊佛像”。他把對佛教的體會遷移到對順豐的管理上,“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順豐這個不錯的平臺,把未來很多不確定的看似偶然的東西變成必然”。

王衛在訪談中認爲自己對利益並不看重。“做快遞最初的動機就是爲了養家餬口,爲了生存。當生存不是問題的時候,我開始考慮順豐的發展、定位,因爲我要對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有個交待。”

王衛的順豐在低調中迅速擴張。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2004年,順豐銷售額爲13億元;2010年則增長至12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2013年,順豐營業額則達到280億元,淨利潤約爲12億元,快遞量約11億件。至2014年,順豐的年營業額則突破400億大關。

在突出的成績單下,順豐的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截至2012年底),優於國際物流巨頭UPS,與美國聯邦快遞、EMS相當,其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則優於EMS。另有一組數據頗爲耀眼:2012年,順豐的淨資產收益率爲18.8%,而普遍上,淨資產收益率常年保持15%以上便可被視爲績優公司。無怪乎衆多資本對順豐趨之若鶩。

王衛的謹慎和敏感延續到他對資本的態度上。早在2004年開始,業界就一直不斷傳言有PE經常輾轉各種關係找王衛,但他要麼不見,要麼婉拒。而順豐內部也從來不迴避一直都有PE找其合作的事實。而對於上市,王衛的態度則更加明確:“我可以負責地講,順豐在短期內不會上市。”

“不缺錢!”快遞行業資深分析師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順豐融資謹慎的原因,“順豐是以商務快遞和中高端網購市場爲主,其他民營快遞企業以網購快遞爲主。由於市場定位不同,使得順豐的件均收入高,流動資金充裕,從經營的角度看,對資金的依賴度較低。”

“順豐不能爲了錢而上市。上市後,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着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王衛說。

怒目金剛

在迴應“北京順豐快遞員被打”一事上,王衛一反往日低調的作風。“看這個視頻時,我覺得是我在捱打。這不是賠錢和道歉的問題,這是尊嚴的問題。順豐一貫教育員工從內心尊重每一個人。如果我在這件事上妥協,如何面對所有的順豐員工,如何配做順豐總裁?”

雖然負責應對此事公關的順豐北京宣傳負責人盧萍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順豐內部目前已在淡化此事,但王衛的反常之怒已令外界譁然,而時間恰好處在順豐宣佈接受上市指導後不久,也引起外界的諸多猜測。但在康慧敏看來,王衛對基層員工的關注由來有自。“‘快遞員纔是順豐最可愛的人’這句話就是從他這裏出來的。”

在順豐內部有一項制度:所有管理者每年都要下去實習一段時間。2010年12月24日,王衛以物料管理員的身份,經人力資源部介紹到某區部網店獨自實習,騎着電瓶車邊隨快遞員派送、邊瞭解巴槍、揹包等物料使用和員工勞動強度及待遇情況。“作爲管理者,我必須瞭解與客戶接觸最近的一線收派員和二線呼叫中心的感受,是他們每天代表着企業、率領着企業在前線作戰,”王衛說。

某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快遞企業老闆普遍重視基層,原因或與他們早年大都從事過基層工作有關。

王衛生於上海,在香港長大。在年輕的時光裏,他做過小工和快遞員,每天揹着揹包往來深港兩地,因此總有一股江湖氣質。在順豐內部,關於王衛尚義的行爲,流傳着一些故事。一位工號“00002”、自順豐成立初始就一直在王衛身邊的老清潔工,受到了王衛的特殊禮遇。他向這位清潔工承諾:“你在這個公司一天,我就養你一天。”

據前順豐員工李越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王衛的貼身保鏢大多來歷不凡,通常兩到三年一換,每屆保鏢在退役之後,往往會晉升爲公司內部的中層幹部。“能力強的會成爲區域經理,次一點的也會讓他留下當區域主管。”“爲王總長期忠誠服務的員工,無論高低,相當於拿到一張終身飯卡。”

李浩認爲,順豐至今仍保持着一些“江湖氣息”:“許多管理人員、區部經理是從基層的快遞員、倉庫管理員慢慢上來的。他們有時候有一種底層的豪爽,面對媒體又因爲沒有經驗而顯得靦腆,不知道說什麼。”

王衛保持刻意的低調,在上市問題上遷延已久。但對事關企業發展的關節點,他毫不手軟。

在創立初期,順豐爲了快速佔領市場,採用流行於中小企業中的分公司加盟商制度,每建一個點就迅速註冊新公司,聘請熟悉當地市場的能人來管理。分公司所有權歸順豐所有,但地方經理具有獨立的行政、人事、財政、經營管理權。彼時,順豐沒有統一標識,各地快遞員服裝也並未得到統一,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野蠻增長的模式,被一家競爭者稱爲“老鼠會”。

“這種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分公司開拓市場的積極性,也留下了客戶資源全部掌握在分公司手中,管理協調不力、服務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分公司做了什麼事情,總公司必須負全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衛介紹道。

王衛將那些具有極大經營自主權的加盟商稱爲“地方諸侯”,21世紀以來,他開始對各地加盟商展開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成立總部,將地方站點的經營權收歸自己手中。

而康慧敏稱,順豐處理快遞員被打事件的快速反應,也與直營模式、總部層面直接關注有關。“事情發生當晚,就有總部的管理層前去陪同這名收派員,進行一些安撫工作。”

入世與上市

作爲商人,王衛的信仰更帶有入世色彩。

有關上市的波折,最能體現王衛入世的精神。對於上市時間表,順豐方面一直模棱兩可。但在2013年,順豐卻引進了三家投資者,並於2015年底聘美國權威投資機構摩根副主席樑翔爲副總裁,被業內普遍解讀爲是在爲上市做熱身運動。而漢森供應鏈總裁黃剛向時代週末記者介紹,順豐“早就計劃上市了”。

“上市之後,快遞企業可以依託資本的力量,整合市場資源,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而轉型,正是王衛近年來投注精力的焦點。

王衛的戰略眼光一直爲業內所稱道。近年來,王衛帶領順風涉足更多領域,包括電商、O2O、物流普運、金融等。順豐嘿客、順豐海淘、順豐優選等板塊相繼浮現。“順豐的多數創新都是由老闆直接發起的。”康慧敏坦言。

對於快遞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道:“未來,大型快遞企業向綜合物流轉型,中型快遞企業向專業化轉型,小型快遞企業向個性化轉型。”

黃剛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稱,2016年,中國快遞進入全面的資本化歷程,順豐、三通一達、百世等企業全面進入上市流程。“各大企業都在掐位上市,上半年非常火。”業內人士認爲,隨着電商崛起,定位高端的順豐受到與電商聯繫緊密的其他民營快遞品牌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同時,順豐也希望用資本實現轉型的目的。

“資金實力上,國外一家企業就有600多架飛機,而中國所有快遞企業加起來,也只有不到50架飛機。”王衛對媒體表示。這或許能管窺王衛的資本野心。